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OT)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同时应用Fugl-Meyer评分(FMA)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有显著疗效,能增加胫前肌的肌力,改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从而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2组均接受运动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NMES组接受NMES治疗,联合组接受NMES联合运动贴布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  相似文献   

4.
李道明  孙鸣 《中国康复》2014,29(4):260-26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伴有足下垂的偏瘫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给予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定、关节活动度(ROM)评定踝背屈主动活动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有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 例1陈某,男10岁。2000年5月15日初诊。诉:在下肢外伤后,行走不利1个月。患者于1个月前因跌仆致左下肢扭伤,未予注意,两星期前开始出现行走不利,呈跨阈步态。查体:左足下垂,足和大拇趾不能背屈,压下肢前外侧和足背外侧感觉减退,左下肢前外侧肌肉萎缩,肌电图检查示腓总神经纤维传导障碍。经我院院神经内科住院,予地塞米松,弥可保等抗炎,调养神经治疗10d,效不显,予我科治疗。笔者予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取穴:患侧足三里、阳陵泉、下丘虚、解溪、足临泣、太冲、照海等穴。常规消毒,选30°~32…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中的作用。方法:把90例 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助行仪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 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时,联合组接受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平板组进行活动平板训练,助行仪 组进行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左右 步长差和最大主动踝背屈角度等,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胫前肌最大主动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用 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步行功能分级分别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 联合组的步速、左右步长差、最大主动足背屈角度、步行功能分级、下肢FMA评分、胫前肌iEMG值等指标 改善明显,优于平板组和助行仪组(均P<0.001)。结论: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 中后足下垂步态和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指压太冲、丘墟穴诱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加用指压太冲、丘墟穴诱发踝背屈的方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常规临床评价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踝关节活动度、患肢胫前肌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太冲、丘墟穴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较单独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综合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法和现代康复疗法,对照组40例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1个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均有不同的改善(P〈0.01),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综合方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踝背屈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能否更好的帮助中风患者足下垂后功能康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早期护理,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参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方法进行踝背屈功能测定[1]。结果 一般早期护理与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治疗足下垂,但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治疗足下垂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性的一般早期护理(P<0.05)。结论 中风患者足下垂后通过穴位按摩结合一般早期护理,能更好的促进足下垂肢体踝关节背屈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  相似文献   

11.
促进踝背屈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1]。通过不同方法诱发患侧下肢踝背屈反射是促进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恢复的常用策略。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本工作团队已经证实了经丘墟穴缩小足背外侧刺激区诱发脑卒中患者下肢屈曲反射的治疗方法比常规方法更容易激发脑卒中患者下肢踝背屈肌肉收缩能力[2]。  相似文献   

12.
电针针刺金津、玉液穴为主治疗脑卒中言语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津玉液是针刺治疗脑卒中言语障碍的常用穴,以往临床报道所用针法、针具多以毫针针刺或三棱针点刺两穴,而采用电针针刺少见报道。以电针针刺金津玉液穴并与毫针快速针刺疗法疗效比较,以检验两种针法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足下垂是脑卒中(stroke)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也是脑卒中后功能康复的重难点。本文从脑卒中的流行概况、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特点以及中西医康复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脑卒中足下垂的康复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刺“眼区四穴”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75例疗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眼区四穴”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 碍的疗效。方法75例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全部以针 刺“眼区四穴”治疗,按治疗前后得分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按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总有效88.7%。结论 针刺“眼区四穴”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张力组54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上肢取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伸肌侧肩船、天井及阳池穴;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及申脉穴。传统组52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治疗前岳采用BartheI指数(BI)及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定患者的ADL及生活质量。结果:经过30d的治疗,2组患者BI及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0.01);与传统组比较,张力组提高更显著(P〈0.05,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瘫痪状态。促进ADL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注射和徒手肌肉定位法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38例完成本研究。A组(n=18),接受徒手定位注射;B组(n=20),接受超声引导注射。两组均注射A型肉毒毒素300U到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在患者注射前,注射后第2、4、8、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医生评价量表(PR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外翻)评价临床效果。结果:组内比较,注射后各评价指标比注射前进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的进步值,B组在第4周时MAS、PR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外翻)比A组明显进步(P<0.05);第8周时,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比A组明显进步(P<0.05);第12周时,MA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外翻)比A组明显进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各测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症状,超声引导注射比徒手肌肉定位法在某些方面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常的行走功能需要躯干、髋、膝、踝功能协调一致,而偏瘫恢复一般遵循从近端到远端的规律,踝关节恢复一般较差,许多患者形成足内翻下垂,不得不佩戴踝足矫形器,而踝关节运动功能的改善对患者站立平衡及行走功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腓神经松动术加中医手法丘墟穴按压结合治疗以改善偏瘫踝关节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治疗方法众多,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有显著疗效,该文简要介绍了脑卒中偏瘫痉挛的针刺治疗方式,从针具,针刺部位以及针刺方法分类,重点综述了火针、电针、头针、腹针、针刺夹脊穴、恢刺法、透刺法以及巨刺法等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对未来治疗该病在选择针刺方法上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指出了针刺治疗在研究机制、创新性、特异性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痉挛往往是阻碍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针刺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得到国际康复学界的认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也很多,选穴方法各异,疗效也有差异。近6年来,我们采用在抗痉挛体位下头针配合拮抗肌肌腹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124例,并与120例任意体位下常规针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套系统的针灸治疗脑卒中的方法,方法:检索参考相关文献,并对临床实验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脑卒中的针刺治疗分为3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无意识障碍,体质尚可,应及早配和针灸治疗,宜体针弱刺激。脑出血患者针刺介入时机相对脑梗死延后。恢复期阶段对肢体功能恢复及一些并发症最适宜针灸治疗。应先促使休克的脊中枢恢复其对下级神经元的控制功能,及时恢复脊髓反射弧重建。此时以梅花针叩刺督脉及背俞穴并加运动头针、体针对症治疗。对于失语、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运用运动头针及时对症治疗,后遗症期以功能锻炼为主,减少针灸次数,间断治疗。结论:脑卒中患者住不同阶段的治疗中,应果用将各种针法优化组合的临床方案,这样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