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殊  姜惟  邵佳  唐德才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16-117
多年的临床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法对诸多血管生成相关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研究亦证实益气活血药能调节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多种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2.
<正>血管生成是指在已经存在的血管上生长出新的血管芽,或者在原来没有血管的部位,由内皮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连接成管状,形成血流通路的过程。血管生成贯穿于整个生命的过程,在个体发育、伤口愈合以及肿瘤形成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益气活血类中药可以通过影响血管生成的调控因素,如SDF-1/CXCR4通路等,调节血管生  相似文献   

3.
益气活血类中药抗肿瘤转移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益气活血类中药抗肿瘤转移的主要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黏附、运动能力;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抗凝血;调节免疫功能;细胞毒作用;诱导癌细胞分化;诱导癌细胞凋亡;影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益气活血类中药最在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脑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成为热点。益气活血类中药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能够促进血管新生是目前研究的又一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R)是血管新生中两个重要相关因子。我们课题组在查阅文献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就益气活血类中药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血管新生相关VEGF及其VEGFR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益气活血类中药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用或联合使用,能够上调脑缺血动物模型血清及脑组织中VEGF的水平,下调脑缺血动物模型血清及脑组织中VEGFR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脂肪组织血管系统与脂肪细胞功能活性关系密切,其不仅为脂肪细胞提供氧气及营养物质,而且在调节脂肪细胞代谢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机体生命周期内,因代谢需求的变化,脂肪组织类别、形态、功能亦随之发生改变,而血管生成直接参与了调控脂肪细胞可塑性。因而明确血管生成在脂肪组织中的作用,可能为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益气活血方药可用于治疗肥胖症,可能具有调节脂肪组织血管系统作用。本文回顾近年研究,阐述血管生成与脂肪组织功能关系,并探讨益气活血方药对脂肪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参、三七提取物对Ras相关信号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中药人参、三七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信号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Ras及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21,(10)
三七总皂苷作为中药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在临床和基础实验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从三七总皂苷调节血管生成角度出发,来探究其治疗相关疾病的机制,但现有文献报道表明其对血管生成的调节具有促进或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了阐明这看似相反的作用,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三七总皂苷对血管生成的双向调节角度出发,论述三七总皂苷的药理作用,以期为三七总皂苷治疗疾病的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34-239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中医认为心气虚证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近年来诸多研究证实益气活血类中药能从多靶点、多途径改善心功能、缓解心肌损伤、减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调节细胞自噬、炎症免疫、调节内质网应激、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等。本文通过总结益气活血类中药改善心功能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慢性心衰心气虚证治疗及其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对胃溃疡愈合部位新血管的生成及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 胃溃疡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奥美拉唑组、益气活血方组、奥美拉唑加益气活血方组.HE染色观察新生血管数量,免疫组化测定胃组织中VEGF和VEGFR表达水平.结果 奥美拉唑组溃疡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益气活血方加奥美拉唑组溃疡指数与奥美拉唑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益气活血方组、益气活血方加奥美拉唑组与模型组、奥美拉唑组相比,14 d和21 d时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多(P<0.05).实验各组VEGF表达与VEGFR表达,均随胃溃疡愈合进程而增强,愈合后表达降低.模型组,直到28 d时表达增加.结论 益气活血方主要通过增加胃溃疡黏膜组织中VEGF和VEGFR表达,促进新血管的生成,从而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中西药合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调控血管生成中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抗血管生成和促血管生成两方面综述调控血管生成中药的研究成果。此类中药可广泛应用于与血管生成有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益气活血法是针对IHD气虚血瘀所建立的治疗方法,通过对IHD疾病的分析发现,气虚、血瘀是IHD最主要的两个病理改变和证候要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出现通透性、内分泌、抗氧化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并表现出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继而降低血液的流动性,升高血液黏稠度,不断加剧VEC损伤。益气活血法可从氧化应激、自噬、炎症、内皮功能障碍等多方面干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本文将从益气活血法相关的复方、中成药和药物提取有效成分探讨益气活血法在血管内皮损伤的应用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类药物治疗血管损伤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与述评,总结出益气活血单味中药常选用黄芪、骨碎补、人参、三七、丹参等,益气活血中药单体常选用人参皂苷、白藜芦醇、丹酚酸B等,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常选用补阳还五汤、麝香保心丸、丹红注射液、当归补血汤等。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临床使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血管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姜黄素是中药姜黄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在抗新生血管生成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本文概括了姜黄素抗新生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机制,主要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黏附及迁移,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同时总结了其在眼科新生血管类疾病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肥胖与脂质异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密切相关,严重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上述病变的启动环节,是引起成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高危因素[1].血管内皮具有调节血管舒张收缩、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功能,早期干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大意义.此研究探索通络类中药干预单纯性肥胖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高黏滞血症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 ,探索中药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 (高分子右旋糖酐、肾上腺素、牛血清白蛋白 )、长时间 (112 d)造高黏滞血症兔模型 ,随机分为益气活血、滋阴活血和活血化瘀 3个治疗组 ,观察高黏滞血症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及 3类活血组方的干预作用。结果 :(1)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高黏滞血症模型兔血浆血栓素 B2 (TXB2 )和内皮素浓度显著升高 ,而 6 -酮 -前列腺素 F1α浓度显著降低。(2 )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显著降低高黏滞血症模型血浆 TXB2 水平。 (3)益气活血、滋阴活血及活血化瘀组方对高黏滞血症模型兔血浆 6 - keto- PGF1α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4 )益气活血及单纯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显著降低高黏滞血症模型兔血浆内皮素水平。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活血化瘀中药治疗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促新生血管生成的抗肿瘤中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抗癌中药的使用已成为中医治癌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疾病,抗新生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的标准治疗方式;研究表明黄芪、当归、人参、红景天、淫羊藿、丹参、莪术、三七、赤芍、柴胡、葛根、瓜蒌、白果、党参等抗癌中药具有促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此外,降香、鹿茸、肉桂、川芎、红花等中药也可能具有促新生血管生成作用,这些中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宜谨慎使用,在怀疑有或已有明确肿瘤病灶时当作禁忌;当然,这些中药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疗性血管生成,如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组织修复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80只SD大鼠1∶7随机分为2组:正常假手术组10只,其余7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0.0 mg/kg)制成DM大鼠模型,再等比例随机分为7组,即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益气活血中药组、局部注射BMSCs组、局部注射BMSCs+中药组、穴位注射BMSCs组、穴位注射BMSCs+中药组,每组10只。应用RT-PCR法检测大鼠后肢骨骼肌中VEGF、b FGF mRNA的表达。结果:穴位注射BMSCs+中药组术侧VEGF mRNA表达量较DM假手术组升高(P0.05);DM假手术组、局部注射组、穴位注射组术侧b FGF mRNA表达量较健侧升高(P0.05);局部注射+中药组、穴位注射+中药组术侧b FGF mRNA表达量较正常血糖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升高(P0.05);穴位注射+中药组健侧b FGF mRNA表达量较正常血糖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中药组、局部注射组升高(P0.05)。结论:穴位注射BMSCs结合益气活血中药可明显促进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的表达,益气活血中药可能促进穴位注射BMSCs的成活率从而提高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体内血管的生长与抑制处于动态平衡,以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当这一状态一旦被打破,即导致许多血管生成性疾病的发生[1]。1987年,Folkman将这类毛细血管异常增殖的疾病称为“血管生成性疾病”。血管新生性疾病即指与微血管异常生长有关的疾病,表现为血管生成过度和血管生成缺陷。例如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都有血管持续生长,而血管生成不良性疾病如创伤愈合、微循环障碍等[2]。有关中药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的复习,着重从不同方面对中药及其提取物对血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中药对大鼠血管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3H—TdR和^^3H—Pro掺入实验和血管壁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检查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性及胶原合成与降解程度;应用Northern印迹和Ⅳ型胶原酶(MMP-2)酶图分析检测MMP-2和骨桥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益气活血化瘀中药可显著抑制bFGF对VSMC的促胶原合成作用,降低血管内皮剥脱大鼠血管壁胶原转换速率,下调MMP-2和骨桥蛋白在体外培养的VSMC及血管壁中的表达水平,抑制VSMC增殖。中药血清去蛋白后对VSMC的影响不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益气活血化瘀中药通过调节MMP-2和骨桥蛋白基因表达及降低胶原转换速率可抑制和(或)减缓ECM重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益气活血通络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弥可保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检测血糖、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含量.结果 糖尿病大鼠血清N0含量明显降低,血浆ET含量明显升高,中药组与糖尿病模型组及弥可保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变,益气活血通络中药对其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活血中药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健脾益气活血中药益气复明汤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32例37只眼,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Amsler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全身症状的改变.结论:以健脾益气活血法为主的益气复明汤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