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对影响华法林代谢及作用的多个相关基因进行测定,探讨其对中国人群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稳定剂量的影响程度.方法 共纳入170名拟采取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对其与华法林代谢及作用相关的3个基因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CYP4F2 (rs210862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SNP)进行检测,随后给予华法林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观察90天,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因素、INR值及华法林稳定剂量,分别判断临床及基因因素对华法林稳定剂量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 CYP2C9、VKORC1、CYP4F2的5个SNP位点的SNP对华法林稳定剂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年龄、体表面积、抗凝第4天INR值以及CYP2C9、VKORC1、CYP4F2 的SNP是华法林抗凝稳定剂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SNP可以独立解释18.6%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差异.结论 在目标强度为INR1.8-2.5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中,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CYP4F2 (rs2108622)多态性对稳定剂量存在显著影响,可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述3个SNP位点进行检测,对抗凝初期华法林的剂量进行预先调整.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作为一线口服抗凝药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但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华法林并达到最佳抗凝效果,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对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华法林代谢和作用相关基因(CYP2C9、VKORC1、CYP4F2)的变异很大程度上影响华法林的治疗剂量,还可能与华法林的出血并发症密切相关。本文对上述基因变异与华法林的过度抗凝及出血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华法林的个体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情况,初步探讨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6年—2007年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42例,全面收集患者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抗凝禁忌症,华法林的用法、用量,以及未用华法林的原因等。结果房颤患者总体接受抗栓治疗(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者85.28%,其中华法林治疗61.97%,〈65岁组华法林治疗66.19%,65岁~75岁组华法林治疗71.69%,〈75岁组华法林治疗仅16.67%;高危组华法林治疗71.3%,中危组华法林治疗46.7%,低危组华法林治疗为零。结论住院以房颤动患者总体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情况较好,但〉75岁高、中危的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足,加强医生对华法林抗凝的认识以及采用更方便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晓武  刘金成 《心脏杂志》2020,32(4):423-428
华法林是临床用于预防血栓栓塞的首选长效抗凝药物。然而长期低剂量或短期大剂量服用华法林会诱导冠状动脉和周围的脉管系统血管钙化,加重心房颤动患者及慢性肾病患者血管钙化程度,影响心血管功能,加重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有研究显示槲皮素、骨保护素可以通过干预Wnt/β-catenin、TG2/β-catenin、BMP2及EPA/MMP-9等信号通路减轻华法林诱导的血管钙化,但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如何在保证华法林发挥抗凝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其诱导的血管钙化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开展华法林发挥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其诱导的血管钙化的相关研究,本文从华法林诱导血管钙化的临床现象、分子机制及潜在预防华法林诱导血管钙化的药物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合理使用华法林抗凝,降低其诱导血管钙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影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稳定性达标的因素,以期为改善华法林的抗凝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337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计算分析华法林真实抗凝世界的稳定性达标率等参数,并分析包括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依从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保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性患者272例,根据应用抗凝药种类不同分为华法林组96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76例,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抗凝依从性和各自停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华法林组与NOACs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8.80±3.51)月,NOACs组停药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57.39%vs.22.92%,P<0.001)。对房颤疾病本身及其危害认识不足是两组患者停药的共同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购买因素、出血因素、对疾病缺乏认识对两组患者停用抗凝药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服药依从性仍较低,多种因素影响房颤抗凝,其中对房颤缺乏正确认识是导致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8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抗凝认知、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及抗凝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80例患者中发生出血50例(27.78%),栓塞6例(3.34%),抗凝认知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是患者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照护者抗凝知识的指导,同时强调社会支持对患者术后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性,降低华法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CAf)抗凝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共入选234例具有血栓栓塞高风险的CAf患者,给予华法林抗疑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观察华法林的不同起始剂量、不同的抗凝强度以及高龄(≥65岁)等因素对INR达标时间、INR稳定值、华法林维持量、出血率及栓塞率的影响。结果:分别采用开始剂量为普通剂量(2.5mg/d)与小剂量(1.25 mg/d)2种方式,两者最终获得稳定的INR、华法林维持量及出血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能明显缩短INR首次达标时间及获得INR 稳定值的时间(均P<0.01),并有降低栓塞率的趋势;与低强度抗凝相比,中强度抗凝能显著降低栓塞率(P< 0.05),虽然伴出血率明显升高(P<0.05),但无严重出血发生;在相同的目标INR内,高龄患者出血率并不增加,但所需的华法林维持量有所降低(P<0.01)。结论:以普通量的华法林开始CAf抗凝治疗是安全的,抗栓塞效果优于小剂量;对具有栓塞高风险的CAf需保持中强度抗凝水平;华法林抗凝治疗并不增加高龄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答:华法林是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干扰维生素K的环化与2,3环氧化物生成,进而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凝作用。华法林的抗凝效应受细胞色素P450基因位点突变和肝酶对华法林代谢的活性在内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种药物相互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阵发性房颤采用华法林两种抗凝方案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8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用或短暂服用华法林抗凝组88例,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组94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都观察随访1年以上发现:不用或短暂服用华法林抗凝组新发有症状的脑梗塞发生率为2.27%,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27%;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组新发有症状的脑梗塞发生率为2.13%;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19%;两组脑梗塞、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用或短暂服用华法林抗凝方案在防控阵发性房颤脑梗塞、出血并发症等方面效果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方案效果相近,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有保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清传  张崇辉  姚娟 《心脏杂志》2010,22(5):791-794
心房颤动(AF)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AF病因的变化,非瓣膜性AF导致的卒中比例越来越大。华法林预防卒中的效果得到肯定,而临床上以AF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处方率很低或量不足。临床医生要充分认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严格遵循最新抗凝指南建议,规范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詹莹  周晗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11):1027-1029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治疗率。方法选取2013-01~2015-12收治的51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ADS2评分法筛选出符合要求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2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治疗情况。结果 CHADS2评分≥2分符合要求使用华法林的291例患者中,规范化抗凝治疗只有61例(20.9%)。结论应加强对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认识,提高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控制率和治疗率。  相似文献   

13.
华法林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在抗凝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如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疾病以及饮食等因素均对华法林抗凝效果有影响.因此,熟悉并掌握各种因素对华法林的影响及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使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明显降低,但目前仍只有少数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受年龄临床并存疾病、出血风险、治疗策略(节律控制或心率控制)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回顾性调查305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状况并分析其预测因素,为房颤抗凝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依从性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进行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进行电话回访,随访满2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遵从医嘱的依从率,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区域、文化程度患者按时服药、按量服用药及定期复查的分布特征,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因素时,按依从性分为依从性较好组和依从性较差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按剂量服药与定期复查的比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18岁以下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有依从性的非常好,≤60岁组按时服药及定期复查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城镇和农村患者对按剂量服药的依从性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服药依从性与患者本人或家属文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依从性受到性别、年龄、城乡区域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电话回访和有针对指导利于提高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胡曙云 《内科》2007,2(3):358-359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心房颤动的抗凝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了146例房颤住院病人华法林的应用情况。结果146例房颤病人中仅有20例加用华法林抗凝,总抗凝治疗率为13.70%,其中瓣膜性房颤抗凝率为45.16%,而非瓣膜性房颤抗凝率为6.3%。未加用抗凝治疗者有9例发生脑梗塞,3例发生下肢动脉血栓。结论基层医院对华法林抗凝的认识不足,抗凝率偏低,血栓并发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华法林在就诊于我院的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查阅病历及电话跟踪、复查随访,对房颤病例危险因素、并发栓塞的高危因素、抗凝治疗标准、抗凝禁忌症、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客观因素等进行汇总。结果在长期使用华法林中,仍有极少数(0.67%)发生脑栓塞。使用华法林后出现不同程度出血的病例有9例(6.04%)。在未能长期坚持继续服用的原因中,医生无书面督导的占59.13%,医生明确不推荐的占25.22%。结论加强对房颤指南的学习和认识是必要的。进一步缓和医患关系,则有助于医生打消顾虑。用不必监测INR的抗凝新药取代华法林终将成为抗凝治疗趋势。  相似文献   

18.
董超 《糖尿病之友》2012,(11):58-59
上期我们讲了临床上有些患者必须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并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规律监测INR值从而保证在不发生血栓形成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出血的风险。本文接着跟大家谈谈服药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指征的心房纤颤患者的现状及分析,为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使用率提供策略。方法入院对象为2008年1月—2009年12月二甲医院心房纤颤住院病例及社区门诊慢病建档病例300例,对所选对象进行病历资料分析及电话访问。结果 300例心房纤颤患者中有100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未用200例,长期正规监测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35例,占总调查人数11.6%,住院病人使用华法林80例,门诊病例20例,结论被调查医疗机构均为基层医院,华法林抗凝知晓率使用率低,治疗率、监测率、达标率均偏低。医患双方应加强认识,了解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采取相关对应措施;正确的宣传教育,系统管理,实施简易检测方式等,提高华法林使用率,降低心房纤颤导致的致残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抗凝疗法在房颤治疗中的效果,以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选取319例房颤者给予抗凝疗法(抗凝药物选取华法林),同期选取120例房颤者给予阿司匹林,32例房颤者给予基础治疗作为对照.对3组研究对象不良事件、生存质量和华法林应用情况进行观察,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存质量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抗凝疗法是房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