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如果患者的颈动脉出现了粥样斑块,导致硬化狭窄,大脑的血供受到了限制。更危险的是,斑块有可能脱落,随着血流进入大脑动脉造成栓  相似文献   

2.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1]),其临床危险性不仅在于斑块进展过程中颈动脉管腔狭窄致颅内供血不足,还在于斑块进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引发斑块的不稳定性变化从而导致斑块破裂脱落引起的远端颅内循环栓塞,其中斑块不稳定性的形态学主要变化包括斑块表  相似文献   

3.
取出颈动脉里奶酪似的斑块 被医生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刘师傅,颈动脉已经被硬化的斑块堵住了90%以上。严重狭窄的颈动脉导致了脑供血不足,让他不时出现眼前黑隙、头晕。如不赶紧处理,刘师傅随时可能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4.
<正>双侧颈动脉可提供大脑70%的血液供应,对脑部供血起着重要作用[1-2]。一旦发生颈动脉狭窄,后果较为严重。患者颈动脉狭窄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其狭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及脑部的侧支循环建立等具有相关性[3-4]。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安全有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夹层和颈动脉狭窄等均取得一定疗效[5-6]。目前CAS已成为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的重要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狭窄多数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造成脑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可有效的预防脑缺血发作及动脉硬化斑快脱落引起的脑梗死,改善脑供血,提高生命质量。由于脑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和颈动脉支架置入前后引起的脑血流及颅内压的改变,使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尤其重要。本研究旨在总结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围术期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体会.方法 应用Seldinger技术,对2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造影,采用远端脑保护装置,在狭窄的颈动脉植入自膨式支架.结果 采用NASCET法计算狭窄率,颈动脉70%~95%狭窄患者19例,95%以上狭窄3例,均完全覆盖粥样斑块,残余狭窄<30%,有效改善脑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是一种预防脑缺血事件发生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出现栓塞、再灌注等并发症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引起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闭塞、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可引起脑梗死.约68%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  相似文献   

8.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向管腔内隆起引起管腔狭窄或斑块脱落,造成远端血管栓塞,从而导致脑部供血减少而发生缺血性事件.多层螺旋CT的容积数据采集能提供高质量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其成像技术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工具.文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应用和缺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eal-time 3D ultrasound,RT-3DU)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VPQ)技术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及斑块特征的应用。 方法 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接受RT-3DU检查的颈动脉斑块患者40例(颈动脉斑块共57处)进行分析,应用RT-3DU VPQ技术检测颈动脉相关参数,同时应用动脉CT血管造影术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分析两种方式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 结果 在4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33 ± 0.14)mm,斑块回声强度为(36.29 ± 7.51)dB,标化壁指数(NWI)为(0.64 ± 0.18),57处颈动脉斑块厚度为(3.6 ± 0.5)mm。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患者的NWI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重度狭窄组患者的NWI高于轻度及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患者的NWI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RT-3DU VPQ检查诊断颈动脉局部管腔存在9处轻度狭窄,43处中度狭窄,5处重度狭窄;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颈动脉局部管腔存在6处轻度狭窄,38处中度狭窄,13处重度狭窄。RT-3DU VPQ和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颈动脉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19)。 结论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应用RT-3DU VPQ技术可测定其血管狭窄程度,还可量化分析斑块回声强度、累及部位血管负荷变化。  相似文献   

10.
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是供应大脑半球前2/3部分的血液,一旦颈动脉发生严重病变,不仅可引起相应的脑组织供血受阻,而且在斑块狭窄处产生的血栓脱落可造成其远端的脑动脉栓塞,造成偏瘫偏盲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所以,解除颈动脉狭窄是防治脑卒中的关键,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从1998年1月~1999年6月,我科对4例病人(均为男性)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年龄61~67岁,平均为63岁,均采用自膨式支架。2手术方法由股动脉入路,行颈总、颈内动脉造影后把自膨式支架置于导管的球囊外,送入狭窄的颈动脉(4例患者均放置颈总动脉延伸至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近法国学者研究结果报道.女性经常每天喝茶.有助于减轻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从而减轻颈动脉血管的狭窄.一般认为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是与冠状动脉斑块和狭窄有关联.即颈动脉斑块严重和狭窄严重时.其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亦同样严重。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MRI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研究斑块成分及危险因素与随后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超声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率≥50%患者100例,并进行颈动脉MRI检查,分析斑块成分,随访观察是否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8±4.6)个月,失访5例,共有12人次发生目标颈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与随后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薄的斑块纤维帽或破裂的斑块纤维帽与随后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合并冠心病患者随后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高于无冠心病患者。结论斑块纤维帽形态及冠心病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超声分别对61例TIA患者(TIA组)和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IA组颈动脉狭窄中、重度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应用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测,可协助临床医师发现病因,针对性干预治疗,达到预防卒中再发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方法选择经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100例,进行主动脉弓上血管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狭窄侧颈动脉做高分辨颈动脉斑块MRI,判断颈动脉斑块类型。比较MRI对血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态诊断与超声的差异。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CEMR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性为100%,明显高于超声的准确性74%。超声显示,硬斑和均匀低回声的脂质型斑块相当于MRI的AHA标准Ⅲ和Ⅶ期,较大低回声和不均质混合型斑块相当于Ⅳ~V期和Ⅵ期。结论 MRI对斑块分期更准确,可充分显示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构,判断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00.0%,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6.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了解颈动脉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川山化瘀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住院和门诊的颈动脉斑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对其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颈动脉血流参数、颈动脉斑块等指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川山化瘀胶囊有较好的降脂、降低血黏度、改善脑供血以及减轻、稳定和消除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82.3%(P<0.05)。结论川山化瘀胶囊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其他术式(一站式复合手术)在治疗复杂性颈动脉狭窄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0月因复杂缺血性颈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颅外段多处重度狭窄、单支颈动脉颅外段串联狭窄、支架内再狭窄、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行一站式复合手术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复合手术方式分为3类,①病变侧CEA+支架置入术;②颈动脉直视下支架置入术;③CEA+透视下球囊导管取栓术。结果①2例接受CEA+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闭塞或重度狭窄的血管管腔狭窄消失、血运恢复,头晕、肢体麻木、乏力、黑蒙等症状明显改善;②2例接受颈动脉直视下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狭窄的血管重新成形,血运良好,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得以改善或未再加重;③6例接受CEA+透视下球囊导管取栓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闭塞或重度狭窄的颈动脉开通、血运恢复,患者一侧肢体乏力、头晕、发作性头痛等症状得以缓解或未再加重。④随访患者6~24个月,影像学复查显示无再狭窄发生,再通血管血流通畅,颅内血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一站式复合手术可有效解除颈动脉分又过高或斑块远端过高、颈动脉串联样狭窄、颈内动脉合并颈总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等单一传统手术无法完成的复杂的狭窄性颈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US)对3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32例无脑卒中病史(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形态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中有30例(93.75%)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67处,颈动脉狭窄23例(71.88%),其中轻度狭窄3例(9.38%),中度狭窄12例(37.50%),重度狭窄及闭塞各4例(12.50%);对照组有12例(37.50%)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22处,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2例(6.25%)。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硬化斑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 US显示不规则、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US对早期干预和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声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脑卒中史1 71例,无脑卒中史41例,头晕17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斑块大小、斑块回声、是否合并溃疡;测量并记录颈动脉狭窄近端、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计算颈动脉狭窄率,用颈动脉狭窄率与颈动脉狭窄处PSV、EDV、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行直线回归分析,推算颈动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分级标准。结果有脑卒中史患者在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不均匀回声斑块分别为39、10、41、81例,无脑卒中史患者分别为6、6、27、2例。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对斑块溃疡诊断分别为87、94例。颈动脉狭窄处PSV≥1 45 cm/s、EDV≥45 cm/s、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2.0和颈动脉狭窄处PSV≥260 cm/s、E)V≥88 cm/s、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3.6可以分别作为颈动脉狭窄≥50%和颈动脉狭窄≥70%的血流参数临界点。结论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的第一筛选手段,PSV、EDV、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的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ⅠCTP)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73例,不稳定斑块组116例和无斑块组77例,另选择80例无颈动脉狭窄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其他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ⅠCT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水平。结果:梗死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均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血清ⅠCTP、MMP-2和MMP-9均显著升高,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仅血清ⅠCTP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单侧颈动脉斑块患者。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CT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