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期血吸虫病的吡喹酮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晚期血吸虫病是血吸虫感染严重的转归,这类患者易合并其他疾病,如乙型肝炎,演变为混合性肝硬化,使病情更加复杂化。救治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是我国血防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吡喹酮抗血吸虫病原治疗是晚期血吸虫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晚期血吸虫病要不要进行病原治疗1.1晚期血吸  相似文献   

2.
1989年我们收治2例服用吡喹酮1—2wk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现报告如下.例1涂××,男,30岁,农民.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1987年10月在本村用吡喹酮3 600mg,2d疗法治疗.服完后未见不适,2wk后出现腹胀、尿少、食欲下降而入院治疗.体检:发育良好,既往无血吸虫病治疗史.T 36.5℃、BP14.5/9.5 kPa,神志清楚、巩膜下黄、心肺(一),肝肋下2.0cm,剑突下5·5cm,脾助下10.0cm,质中等,均无压痛,腹水征((?)),腹围80.0cm.实验室检查:Hb100g/L,RBC3.6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60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确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60 mg/kg 吡喹酮,每月1次。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门静脉内径、脾厚度、脾静脉宽度,测定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蛋白(C-Ⅳ)和Ⅲ型前胶原肽(P ⅢP)含量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评价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观察患者口服吡喹酮后24h内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  对照组患者平均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脾厚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平均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脾厚度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和ALT酶活性均下降,但是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对照组治疗前后HA、LN、C-Ⅳ和PⅢ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均 <0.05)。口服吡喹酮后,3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出现头晕症状,且症状均在2 d内消失。 结论  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扩大应用。  相似文献   

4.
5.
24例晚期血吸虫病人口服吡喹酮致肝损害加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 1 999年 4月 ,我院收治了由外院转入的经吡喹酮治疗后出现肝损害不同程度加重的晚期血吸虫病 (下称晚血 )患者 ,现将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基本情况  2 4例中 ,腹水型 6例 ,晚血合并肝炎型肝硬化 (下称混合性肝硬化 ) 1 8例 ;男 1 5例 ,女 9例 ;年龄 2 8~ 6 0岁 ,平均 46 .4岁 ;农民 1 7例 ,工人 3例 ,干部 1例 ,渔、船民 3例。1 .2 诊断标准 晚血腹水及混合性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的规定[1] 。 2 4例中 ,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 2 1例 ,直肠活组织检查虫卵阳性 3例 ;5例 HBs Ag阳…  相似文献   

6.
1986~1994年在我站住院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病人中绝大部分有肝硬化腹水、肝功能异常、巨脾或切脾后、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它夹杂症等,对这些病人中的210例选择时机进行了病原治疗。现将临床治疗情况报  相似文献   

7.
我院对吡喹酮治疗的100例晚期血吸虫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临床诊断晚期血吸虫病依据为:均有疫水接触史;有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症状和体征,或青少年儿童有明显发育障碍;血吸虫病原检查阳性。100例中,男87例,女1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8岁,平均45.76岁。巨脾型71例,(伴腹水9例,已脾切11例)腹水型28例(伴脾大16例,脾亢8例,已脾切4例),侏儒型1例。晚期血吸虫病100例中HBsAg阳性30例,合并慢性活动型或迁延型肝炎23例。住院期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例,原发性腹膜炎2例。夹杂其他疾病15例。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晚期血吸虫病11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有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脾肿大、腹水等症状和体征。其中男性83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为11岁,最大71岁,平均50.3岁。巨脾型3例,腹水型108例。HBsAg阳性9例,夹杂其他疾病18例。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15U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 U 15例;白蛋白平均32.16g/L。伴有夹杂症及并发症病人均经治疗症状缓解稳定后进行病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喹酮组。模型组、吡喹酮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吡喹酮组于感染8周后灌胃吡喹酮治疗2次。16周末测小鼠血清中ALT、AST;观察小鼠肝脏形态,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变化,测定虫卵肉芽肿面积;免疫组化测定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结果吡喹酮治疗可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改善肝组织形态结构,降低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及虫卵肉芽肿面积。结论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4岁,农民。有长期、反复接触血吸虫疫水史及多次治疗史(1976年锑剂治疗1次,1978、1980年2次服用硝硫氰胺,1980年曾出现黄疸)。入院前2个月开始餐后腹胀不适伴腹部渐胀大,诊断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入院。 入院时体检:T36.4℃,P56次/min,Bp16/10.7kPa发育正常,营养欠佳,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隆起,未见腹壁静脉怒张,无压痛,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肝剑下肋下均未及,脾肋下2cm。A型超声波检查:肝上界第5肋间,厚11cm,剑下、肋下未见,脾肋下2cm,厚4.5cm,肝前  相似文献   

11.
患者黄×,女性,22岁,农民,住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患者怀孕8个月,1993年10月3日出现弛张性发热下午热高畏寒,咳嗽伴少量痰,有明显疫水接触和尾蚴性皮炎  相似文献   

12.
作者等以吡喹酮总量60mg/kg二天疗法治疗了慢性血吸虫病合并迁肝13例、慢活肝和肝炎后肝硬化15例,单纯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肝脾肿大及切脾后患者26例。疗程中未见特殊反应和肝功能恶化。出院后随访3~4年,血吸虫病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的28例,治后症状均有改善,约1/3劳动力增强,蜘蛛痣多数明显缩小;血清蛋白电泳:治前球蛋白增高的20例,11  相似文献   

13.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引起严重肝损害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代某,男,32岁,疫区村居民,3周前在普查血吸虫病时,发现IHA1:10阳性,给予吐嗟团40mg/kg,即总量2400mg,分2次口服。第1次服药1.5h后出现肝区疼痛,未作任何处理,间隔6h后坚持服第2次,服药后1h肝区疼痛加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部胀痛、全身不适。经当地村医给654-210mg3次口服后缓解,第8天腹部开始膨胀,1周后来本站就诊。患者无肝脏及消化道疾病史。体检P90次/min,BP18.6/12kPa,T375℃;轻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无肝事及蜘蛛涛;两肺呼吸音粗糙;心率90次/min,律齐;腹膨隆,腹壁静脉元曲张,腹…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情况,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对安县1995~2001年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次吡喹酮治疗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诊断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在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连续3年每年给予吡喹酮60 mg/kg,分2 d服完;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护肝、对症治疗,2组疗程均为3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4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肽(PCIII)等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HA、LN、IV-C、PCIII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总有效率93%(26/28),对照组总有效率60%(16/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吡喹酮治疗对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严重副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毗隆酮治疗血吸虫病疗效肯定。一般认为该药毒性低,副反应有头昏、头痛、乏力、失眠、多汗、恶心、腹痛、心悸、早搏、心率增快或减慢等,均较轻微、短暂,毋需特殊处理。但近年来,随着该药在临床上的扩大使用,相继报道一些较严重的副反应。本文将这些副反应及其机理作一归纳。1神经系统陈名刚等[1]用吡喹酮治疗25693例血吸虫病患者中,出现昏厥14例(0.54%),精神失常5例(0.19%,天精神病史)、精神病复发6例,满病发作3例(012%。),痴痴发作8例(有既往史),下肢驰援性瘫痪2例(0.08汰),共济失调1例(0.04从)。曾一郎…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32岁 ,体重 6 7kg,疫区居民。 3周前在普查血吸虫病时 ,IHA 1∶ 10 ( ) ,因而按照血吸虫病给予吡喹酮(PQT) 4 0 m g/ kg,总量 2 40 0 m g,分 2次内服 ,第 1次服药后1.5 h后出现肝区疼痛未作任何处理 ,间隔 6 h后坚持服第 2次 ,在服完第 2次药后 1h肝区疼痛加重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部胀痛、全身不适。给予口服 6 5 4- 2 (山茛宕碱 ) 10 m g 3次后缓解 ,8d开始腹部膨胀 ,1周后来本站就诊 ,收住院治疗。患者以往身体健康 ,无肝脏及消化道疾病史 ,查体 :P 90次 / mim,BP 18.6 / 12 k Pa,T 37.6℃ ,轻度贫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用吡喹酮一日疗法(60mg/kg)治疗9例有癫痫症状的脑型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治疗于1983年7月~1985年7月在马尼拉的圣拉柴洛医院,即菲律宾国立传染病医院进行。病例选择标准为:经粪检、直肠活组织检查或环卵沉淀试验确诊为日本血吸虫病,所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可排除由其它疾病(包括吡喹酮治疗有效、菲律宾有流行的、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猪囊尾蚴病和肺吸虫病)引起;CT脑部扫描显示有脑型日本血吸虫病的异常特征(从5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用逆道相蒸发法制备左旋吡喹酮脂质体和吡喹酮脂质体。左旋吡喹酮脂质低(L-PZQL)和吡喹酮脂质体(PZQL)剂量均为25和50mg/kg/次,吡喹酮(PZQ)剂量为100和200mg/kg/次,以一次灌胃连续两日治疗小鼠血吸虫病。L-PZQL50mg/kg和100mg/kg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551%和74.5%,PZQL50mg/kg和100mg/kg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20.9%和55.7%,同剂量的L-PZQL与PZQL组减虫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ZQ200mg/kg、400mg/kg组减虫率分别为59.2%和79.1%。L-PZQL疗效较PZQ高4倍。形态学观察,化疗后血吸虫成虫皮层受损害,以L-PZQL100mg/kg组和PZQ400mg/kg组尤为明显。肝脏病理学改变提示,脂质体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嗜酸性由芽肿减少,以慢性虫卵结节居多,虫卵结书直径变小。实验说明,L-PZQL100mg/kg治疗小鼠血吸虫病的疗效类似于PZQ400mg/kg。  相似文献   

20.
廖××,男,67岁,农民,腹胀1年余,有血吸虫病治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