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干支表”早已见于殷墟甲骨 ,收录于《殷契卜辞》。研究发现 ,古代以帝号、月份、干支匹配准确记录了多次日食和月食。中医经典干支与五行相配 ,屡见不鲜。但中医教材历来都重视阴阳五行 ,却忽略干支。这就忽视了五行干支最重要、最有科学价值的部分———时间及其蕴含的病程规律。干支本来就是计时的 ,十干一周为 10天 ,即一旬 ;十二支一周为一天 12时辰。十干与五行、五脏相匹配 ,如肝胆甲乙木的格式在《内经》是记录疾病过程的重要形式。《素问·刺热》 :“肝热病者 ,小便先黄……热争则狂言及惊……庚辛甚 ,甲乙大汗 ,气逆则庚辛死……… 相似文献
3.
4.
5.
《内经》“五郁之发”新释山东广饶县中医院(257300))闫自力山东中医学院(250014)徐以经关键词黄帝内经,经文新释《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所论及的“五郁之发”,历代甚多注解,然并未道出《内经》意义。笔者认为“五郁之发”是《内经》中关于地震、干旱... 相似文献
6.
指出 ,精、气、神是生命三维系统作用 ,引发相互转化 ,而分解成万物为人身之用。人体三维防御系统是由真气生成的。认为脑之左者主动 ,主升 ,主开 ,右者主静 ,主降 ,主合 ,故脑是神明之太极 ,此为精、气、神三维系统而生。神—魂—魄三者形成神之三维生理系统上居于脑 ,下布脏腑四肢百骸。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15):37-38
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晚期会进展为不可逆的肺纤维化,导致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交换功能丧失,最终呼吸衰竭而亡。肺纤维化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代研究发现,一些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抗肺纤维化的作用,在临床上,若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选用此类方剂,并适当加减,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9.
10.
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 ,提出一套病因、病机、病位、诊断、辨证、治法、用药较完整的全息六经辨证体系。《伤寒论》中强调从一症、一脉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诊断、辨证、治法、用药的辨证体系 ,就是因为一症、一脉中包含着归属六经辨证全息思想。《伤寒论》中的六经全息辨证思维模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的升华。1 《伤寒论》病因学的全息思想《伤寒论》以伤寒为主线论病 ,张仲景认为很多种疾病皆因人体为寒邪所中 ,或伤于经络 ,或中于脏腑 ,或因寒 ,温而化热 ,或因寒而生湿。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回医汤瓶八诊疗法内病外治非药物疗法的渊源进行深层次探讨,以期继续挖掘整理其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汤瓶八诊诊疗技术,提高其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汤瓶八诊疗法的萌芽雏形时期与中医学藏象、经络学说单纯的点线联系,到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维关系。从末梢经络根传法之理论基础三节四梢理论入手,梳理其与中医藏象、经络等学说的关系。结果:回医汤瓶八诊与中医学息息相关,其传统的养生保健及防治疾病的诊疗技术,对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效果独特,尤其是在干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迄今存世的最早的医学或养生学实物文献,考证结论比较可靠者,可能要算战国初期的玉杖首《行气铭》了。因为《万物》虽然可能比它更早,但《万物》属“药学”而不属“医学”或“养生学”。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汉代,而后来马王堆出土的十几种古医籍和张家山出土的《脉书》、《引书》,其中好多种都是《内经》的祖本,比《内经》早,而这些古医籍多被学术界定位在战国至汉代。《行气铭》“最早”这一事实,决定了它在医学学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学说”、“天人相应学说”、“顺逆学说”,健身气功中的… 相似文献
13.
李振华教授作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今年已82岁高龄,从事医疗已60多年,从事中医教育教学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具有很高的医学造诣,可谓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在多年的读书、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读书心得体会。我们有幸作为李老的弟子,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李振华教授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课题组,通过跟随李老师门诊临证诊治病人和聆听李老师的多次专题讲授传授心要,领会到老师的一些学术思想观点和读书治学之要。李老认为,读书心要不是读书的过程,而是多年来通过读书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15.
从中医角度出发,就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基本方加减及固定成方治疗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提示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涌现出一些有效方剂,尤其是注重早期治疗,有希望逆转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6.
17.
18.
道、儒、释三教对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李延斌,杨润河济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学哲,贾舫(250000)关键词道,儒,释,中医学道、儒、释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渗透到中国古代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方药、探索治法、明确人身型体、体质、肤色、隐患、节律宜忌。根据个体型体、体质、肤色、隐患、节律组方用药。辨证论治,整体治疗,修复基因,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