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雷帕霉素或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他克莫司、泼尼松方案用于肾移植受者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选择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雷帕霉素+他克莫司+泼尼松患者60例(观察组),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泼尼松患者60例(对照组),以发生排斥反应为无效,以患者术后就医所有花费为成本,应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法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成本分别为每月7 545元和每月7 843元,有效率分别为85.00%和86.67%,2组有效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成本-效果比比较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脂升高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雷帕霉素或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他克莫司、泼尼松的疗效和费用成本相当,可依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雷帕霉素或吗替麦考酚酯。  相似文献   

2.
赵勇 《右江医学》2004,32(1):12-13
目的 初步探讨肾移植后吗替麦考酚酯 (MMF)替换硫唑嘌呤 (Aza)的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16例由Aza转换为MMF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4例因肝功能损害而改用MMF ,7例肾功能损害 ,5例应患者本人要求而换用MMF。结果  4例肝功能损害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7例肾功能损害者 2例逆转 ,4例肌酐 (SCr)下降但未能恢复正常 ,1例继续恶化恢复血液透析。副作用包括 2例出现原有贫血明显加重 ,1例腹泻。结论 Aza可以安全替换为MMF ,因CsA +Aza引起肝功能损害者 ,换用MMF ,减少CsA用量 ,肝功能可望恢复 ,MMF对部分慢性排斥反应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3.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手术、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措施下,仍有部分患者经历疾病复发、转移,预后不佳。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兼有抗体药物的靶向性和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是近年来癌症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研究热点,成为这些患者新的选择。目前ADC治疗UC相关临床试验成果颇丰,靶向Nectin-4的Enfortomab Vedotin、靶向TROP-2的Sacituzumab Govitecan和靶向HER-2的Disitamab Vedotin已获批应用于临床,针对其他靶点的新型ADC也开始崭露头角。本文拟对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肾脏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的合理治疗窗浓度。方法选取110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后1月内、2~3
个月、>4个月应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口服MMF(分两次服用,间隔12 h)12 h后全血谷浓度(即MPA-C0),并观察受者用
药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受者随访时间均为1年。结果统计资料显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率为13.64%(15/110),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2.73%(36/110),其中白细胞减少症12例,MMF相关性腹泻10例,感染10例,肝
功能损害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成功逆转,药物毒副反应受者经治疗和(或)调整MMF剂
量后病情恢复,无死亡病例及移植肾摘除病例。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出,MPA-C0控制在1.40~2.80 mg/L可较好避免肾移植术
后急性排斥反应并减少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服用MMF的受者进行MPA-C0监测,对MMF用量进行个体
化调整,有利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药物毒副反应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及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钙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和尿液中可溶性E钙蛋白(sE-cadherin)的浓度,明确E-cadherin、sE-cadherin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于术前取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样本及12例正常人尿液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sE-cadherin浓度,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20例E-cadherin阳性表达(44.4%),膀胱尿路上皮癌G1组与G2~G3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和26.3%,在Tis~T1组和T2~T4组分别为55.2%和25.0%,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中sE-cadherin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组[(8.243±1.682)mg/molCr vs(1.628±0.462)mg/molCr](P<0.05),且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和尿液中sE-cadherin的浓度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佳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收治的36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尿路逆行造影顺利的病人,通过CT、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检查,对输尿管癌和肾盂癌的病灶处都能准确定位。CT、静脉肾盂造影(简称IVP)、B超对输尿管癌的诊断率分别是88.9%,16.7%,61.1%。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相互结合,定性诊断率为72.2%。结论临床上IVP结合B超检查可以作为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常规检查方法。对IVP检查不显影的患者,上尿路逆行造影可以进行辅助检查,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选择CT。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肾输尿管全切+膀胱袖套状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肾移植术后霉酚酸酯(MMF)的合理应用。方法 随访49例丙型肝炎肾移植患者,术前肝功能正常.术后给予强的松(prednisone Pred)、MMF、环孢素)或普乐可复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将术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分为持续服药(服药组)、减少或停用MMF(减停组)两组,均给予保肝治疗,观察各组治疗所需的天数。结果 49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服药组8例、减停组11例,在相同治疗方案下,两组肝功能异常至好转及肝功能好转至正常所需的治疗天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丙型肝炎患者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减少或停用MMF,并及时给予保肝治疗。使患者肝功能尽快好转。  相似文献   

8.
Li Z  Kong C  Wang P  Liu X  Liu T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1):1650-1652
目的 探讨尿液中端粒酶活性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监测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对 5 4例尿路上皮癌尿液中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检测 ,并观察了其中 2 3例术后尿液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以 4 6例良性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尿路上皮癌病人尿液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 (P <0 0 0 1) ,肿瘤切除后恢复正常 ,在膀胱镜发现肿瘤复发前再次上升 ;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尿液中端粒酶活性逐渐升高 ;术前尿液中端粒酶活性与早期复发无关。结论 尿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中有参考价值 ,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敏感度高于膀胱镜检查 ,可能成为监测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术后肺部严重感染病原学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引起严重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28例肾移植术后肺部严重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中有26例检出病原体,引起严重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按出现频度高低依次为细菌(26例次,主要为肺炎克雷白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等);病毒(8例次,主要为巨细胞病毒);真菌(6例次,主要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青霉菌)。其中单纯感染12例,混合感染14例。结论 肾移植术后肺部严重感染的病原菌有其特定的菌群语,了解其规律对于临床及时准确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肝癌虽然可以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之一,但是各个中心对选择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并不统一。国外在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掌握方面比较严格,目前参照比较多的有米兰标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和匹兹堡标准。米兰标准和UCSF标准都严格限制肿瘤大小和数目,却未兼顾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标准(杭州标准),杭州标准超越了米兰标准,并在考虑了影响预后的多个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安全地拓展了米兰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能接受肝移植治疗,且取得了和符合米兰标准患者相似的长期生存率。另外,本文还总结了肝癌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为减少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高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使肝移植真正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服用霉酚酸酯(MMF)的肾移植受者在免疫抑制维持治疗期霉酚酸(MPA)的暴露水平.方法 60例肾移植受者均采用环孢素A(CsA)、MMF和强的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于服用MMF后0.5、2、4h采集外周静脉血,通过酶增强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MPA浓度,以有限采样法的简化公式计算肾移植受者MP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根据口服MMF剂量,将患者分为3组:MMF低剂量组(MMF<1.5 g/d,n=18)、MMF推荐剂量组(MMF=1.5 g/d,n =29)、MMF高剂量组(MMF>1.5 g/d,n=13).根据MPA AUC值,将患者分为MPA低暴露组(MPA AUC<30 mg·h·L-1).MPA目标暴露组(MPAAUC =30~60 mg·h·L-1)、MPA高暴露组(MPA AUC>60 mg.h·L-1).结果 60例肾移植受者MPA AUC平均值为(59.83±19.42)mg·h·L-1;其中,MPA低暴露组3例(5.0%),MPA目标暴露组31例(51.7%),MPA高暴露组26例(43.3%);三组CsA平均用量分别为(166.67±14.43) mg/d、( 137.10 ±41.27) mg/d和(128.85±37.88) mg/d,呈递减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未监测MPA AUC水平而仅根据临床事件调整MMF用量的情况下,肾移植受者平均MPA暴露水平偏高;MPA药代动力学在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行MMF的治疗药物监测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SHBG)在膀胱尿路上皮癌(U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HBG在121例膀胱UC中的表达,分析SHBG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121例UC中,SHBG阳性57例(47.1%).低级别UC 87例,其中50例阳性(57.5%),高级别UC 34例,其中7例阳性(20.6%),差异具有显著性(x2=13.347,P=0.000),20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5例SHBG阳性( 25.0%),其阳性率显著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x2=4.700,P=0.030),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HBG表达缺失可能与膀胱UC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15-18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BUC)中生存素(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8年12月病理科存档的BUC标本60例,采用En 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另选取其他手术切下的正常膀胱黏膜标本20例作对照。分析BUC组织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60例BUC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阳性43例(71.67%)。2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均为阴性。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更高(χ~2=30.99,P0.01)。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是否复发、浸润深度和病理分级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 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上升趋势,Survivin基因的高表达极有可能促进BUC的发生和发展;且其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情况、恶性程度及病理浸润深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BUC病情的转移和浸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评价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3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血清前白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2检验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关系,再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最佳截断值249.5 mg/L,将患者分为高前白蛋白(≥249.5 mg/L)组(162例)和低前白蛋白(<249.5 mg/L)组(158例)。与高前白蛋白组患者相比,低前白蛋白组患者年龄更大,术前肾积水、高病理T分期、高病理分级、远处转移和术中输血的患者比例均较高(P均<0.05),总生存情况和无复发生存情况均较差(P均<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病理T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术中输血和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高病理T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和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可作为监测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E2F3 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3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9例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中E2F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E2F3 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1%(16/34)和0%(0/19).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2F3 mRNA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P<0.005).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2F3 mRNA的表达率随肿瘤分级、分期增高而相应增高(P<0.05).结论:E2F3基因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共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本人或家属通过电话、书信、走访、门诊、膀胱灌注药物同时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主要随访内容有:是否复发、复发时间、是否按时规律用药、再次住院情况等.随访12个月,随访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根据资料查找,选定相关危险因素的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与Cox回归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结果 90例患者中共36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情况,总复发率为40.0%,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9.73个月;单因素中患者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分期、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与以往复发情况,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显示肿瘤数目、肿瘤分期、肿瘤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以往复发情况是患者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而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存在部位、灌注药物种类对肿瘤复发影响效果均不明显(P>0.05).结论 肿瘤数目、肿瘤分期、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与以往复发情况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在膀胱尿路上皮癌(U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HBG在121例膀胱UC中的表达,分析SHBG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121例UC中,SHBG阳性57例(47.11%)。低级别UC 87例,其中50例SHBG阳性(57.47%);高级别UC 34例,其中7例SHBG阳性(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7,P=0.000),20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5例SHBG阳性(25.00%),其阳性率显著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χ2=4.700,P=0.030),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HBG在膀胱UC中阳性率较高,可能是重要的肿瘤增殖负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究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脂肪因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研究的脂肪因子包括脂联素(adiponectin, AdipoQ)、瘦素(leptin, LE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及各脂肪因子的受体(AdipoR1、AdipoR2、LEPR、IL-6R、IL-10RA、IL-10RB)。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H-Score评估表达水平,同时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并进行随访。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database, GEO)GSE134292数据集中下载UTUC患者“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对比。采用t检验比较非肌层浸润肿瘤与肌层浸润性肿瘤组间脂肪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队列中患者预后指标的独立预测因素,双侧P<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青年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总数的2.2%.41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5岁(17~40岁).初诊时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6例(63.4%),因尿痛发现者2例(4.9%),无症状而由于体检发现者13例(31.7%).肿瘤平均大小1.9 cm.肿瘤单发者33例(80.5%),多发者8例(19.5%).所有患者均采取TUR-BT术治疗.术后WHO病理分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8例(92.7%),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例(4.9%),原位癌1例(2.4%).术后TNM病理分期:pTis 1例(2.4%),pTa 15例(36.6%),pT1 25例(61.0%).术后随访时间6~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共有4例复发(9.8%),平均复发时间为12月(6~18月).随访过程中尚无死亡病例.结论 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多数为单发,以低分级非浸润性肿瘤为主,恶性程度低,绝大多数可以通过TUR-BT治愈,术后复发率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和复发率均显著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基因层次上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