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难置胃管患者采用加强钢丝型气管导管引导置入胃管的效果。方法:将250例机械通气难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患者在鼻肠管钢丝引导下插入胃管,观察组采用加强钢丝型气管导管引导下置入胃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1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所需时间及插管过程中恶心、呕吐、呛咳、鼻咽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插管1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插管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插管过程中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呛咳、鼻咽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难置胃管的患者采用加强钢丝型气管导管引导插入胃管,可显著提高插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腔润滑联合胃管翻转置入法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脑卒中昏迷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置入法,观察组采用鼻腔润滑联合胃管翻转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呛咳和鼻咽黏膜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插管前后心率变化。结果:观察组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咽黏膜出血、呛咳发生率分别为3.33%、6.66%,低于对照组的30.00%、3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成功后1分钟观察组心率80.20±9.66次/分,低于对照组的85.47±8.14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昏迷患者采用鼻腔润滑联合胃管翻转置入法,可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降低呛咳和鼻咽黏膜出血的发生率,对心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轻术前留置胃管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方法,提高置胃管的一次成功率。方法将100例术前需置胃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操作中使用液状石蜡充分润滑胃管,观察组在置管前5min先滴2滴利宁凝胶于置管侧鼻孔内,然后将剩余凝胶润滑胃管,观察两组病人置管时恶心、呛咳反应、鼻咽部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及插管成功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胃管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分别为6%(3/50)、6%(3/50)、4%(2/50),对照组为20%(10/50)、28%(14/50)、22%(11/50);鼻咽部黏膜损伤发生率对照组为6%(3/50),观察组为0;一次插管成功率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80%。两组留置胃管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和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33~8.58,P〈0.05)。结论置胃管过程中应用利宁凝胶保证了留置成功率,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病人胃管置入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头部前倾组(A组)和镇静状态下牵拉气管组(B组)各30例;观察并比较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前后HR、SpO2及置管过程中呛咳发生率。结果:①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B组显著高于A组(P〈0.01)。②置管后HP、SpO2与各自置管前相比,A组置管过程中呛咳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对气管插管病人在镇静状态下牵拉气管的同时置入胃管准确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周娅 《求医问药》2011,(9):133-134
目的:探讨经鼻和经口置入胃管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两组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经鼻置入胃管,观察组采取牙垫置入胃管。对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置管后的护理难度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后的护理进行比较,经口置胃管组优于经鼻置胃管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插管患者需要置入胃管时,应优先考虑从口腔置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不同疾病的置胃管患者对胃管诱发咽反射所致恶心、干呕、呛咳症状的耐受程度,间接评估喉全切患者及OSAHS患者的咽反射敏感性。方法用视觉模拟标尺法分别观察并记录喉全切患者、OSAHS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对置胃管时及置胃管3d后恶心、干呕、呛咳症状的耐受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喉全切患者术前置胃管时的恶心、干呕、呛咳程度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置胃管3d后恶心、干呕、呛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OSAHS患者置胃管时和留置胃管3d后的恶心、干呕、呛咳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置胃管3d后的恶心、干呕、呛咳程度均较置胃管时明显降低(P<0.05)。结论喉全切术后患者和OSAHS患者置胃管时恶心、干呕、呛咳程度较对照组轻,咽反射敏感度低,胃管耐受性好,并随胃管使用时间的延长,不适程度可减轻。  相似文献   

7.
易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7):2346-234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行胃管留置的护理方法,减少并发症。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后给予常规插胃管护理,观察组根据颅脑损伤昏迷伴有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情况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插管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插管后,呛咳、腹泻、误吸等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行胃管留置的护理干预,不但有利于降低插管后发生腹泻、食物反流、胃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而且还可保障患者必要的营养能量,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胃肠手术病人舒适置胃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病人舒适置胃管的方法。方法:将120例择期行胃肠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全麻气管插管后置入胃管,对照组在麻醉前病人清醒状态下置入胃管。比较两组病人在胃管置入前、置入时、置入后1min的血压、心率变化,恶心、呕吐反应,一次成功率,平均胃管置入时间等指标。结果:与基础值比较,对照组病人在胃管置入时恶心呕吐反应及血压、心率均明显增加,而实验组病人置胃管时和置胃管后,无恶心、呕吐反应,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置胃管一次成功率最高,人均插管所需时间最短(P<0.01)。结论:胃肠手术病人选择在麻醉诱导后喉镜直视下置入胃管可明显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黄慧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950-2951
目的:对需长时间鼻饲的患者,如向保证营养供给同时,尽量减轻对病人的不良刺激,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方法:将92例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用复尔凯胃管,对照组(46例)用普通硅胶胃管(14号~16号)。观察插管过程中恶心、呕吐、流泪、呛咳现象;插管成功率及病人的反应;插管过程感受及食管刺激症状。结果:观察组在插管过程中流泪、呛咳、恶心、呕吐现象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插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人均插管时间比观察组短,插管时食管刺激比对照组轻。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由于复尔凯胃管直径小(3.33 mm),长(130 mm),可留置时间长(42 d~90 d),插管过程减少病人的不良刺激及避免更换胃管的痛苦。临床病人较易接受留置复尔凯胃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在儿童急置胃管中的成功率.方法:将85例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下经鼻置胃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由鼻置胃管法.结果:两组患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恶心呕吐、黏膜充血、呛咳等不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在危重患儿急置胃管时,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可减少并发症,一次性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双腔Supreme喉罩(SLAM)用于全身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的通气效果.方法 8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分为SLAM运用组(S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后S组置入Supreme喉罩,T组在喉镜直视下插入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置人Supreme喉罩或插入气管导管的时间和情况.记录术中两组各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的数值.记录Supreme喉罩头中位、屈曲位、过伸位和侧位时的气道密封效果.应用纤支镜插入通气管检查Supreme喉罩对位情况.记录经引流管插入胃管成功次数,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低氧血症、呛咳、恶心呕吐、声嘶、咽喉痛、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结果 与T组比较,S组置管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缩短;拔除喉罩后低氧血症、呛咳、咽喉痛的发生率较低.两组患者均无反流误吸发生.T组插入气管导管后1 min和5 min的HR与MAP明显高于S组(P<0.05).两组各时点SpO2、PETCO2和Ppeak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组气道密封压为(25±4) cmH2O,不同头位不影响S组患者气道密封效果.胃管放置成功率100%.纤支镜证实SLAM位置好.结论 SLAM气道密封性可靠,可行正压通气且通气效果好,心血管功能稳定,拔除后不良反应发生少且苏醒快,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妇科手术患者的全身麻醉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鼻气管插管中比较加强型气管导管(Reinforced Endotracheal Tube,RETT)与普通型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的差异。方法 60例急诊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需行血肿清除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ETT组用加强型气管导管行气管插管,ETT组用普通型气管导管。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后插入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一次成功率、插管时间、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幅度、鼻咽黏膜损伤出血例数及程度。结果 RETT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ETT组(P<0.05),而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ETT组(P<0.05)。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幅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例数ETT组多于RETT组(P<0.05),而出血程度两组分布构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辅助经鼻气管插管,选用加强型气管导管较普通型气管导管可明显缩短插管时间,提高一次成功率,同时减少鼻咽部出血的发生率及降低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对开胸手术患儿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2例开胸手术患儿,随机分成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各16例,测定插管前和插管后各时点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血清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对照组插管后各时点较插管前MAP升高、HR增快、E和NE分泌增多(P<0.01),观察组插管前和插管后各时点MAP、HR、E和NE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照组插管后各时点MAP、HR、E和NE水平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轻开胸手术所致的儿茶酚胺分泌增高,手术应激反应小,是小儿开胸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史艳燕  李明强 《西部医学》2008,20(3):563-564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与丙泊酚-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短小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短小手术患儿平分为瑞芬太尼组和氯胺酮组。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分别选用微量泵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氯胺酮,记录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 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同时记录术后清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手术期间瑞芬太尼组HR、RR和M AP均有下降,而氯胺酮组无变化。瑞芬太尼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结论微量泵注丙泊酚-氯胺酮麻醉在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等方面优于复合瑞芬太尼,使小儿非插管全身麻醉更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曲马多复合丙泊酚对老年患者气管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和儿茶酚胺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麻术毕送PACU的老年患者40例,均为上腹部开腹手术,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于术毕拔管前给予静脉注射曲马多1.0 mg/kg和丙泊酚0.5 mg/kg;对照组给予10 ml生理盐水静脉缓慢推注,3-5 min后 予吸痰拔管.连续监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5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 3个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氧饱和度(SpO2);观察呛咳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同时于拔管即刻及拔管后10 min各采血4ml,检测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 结果 对照组拔管时HR、SBP、DBP、MAP显著升高,拔管后5 min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观察组拔管时HR、SBP、DBP、MAP较对照组更为平稳;两组各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即刻与拔管后10 min E、NE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拔管后10 min E较拔管即刻明显增高,与观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NE拔管即刻与拔管后10 min比较无明显变化,与观察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中重度呛咳率观察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患者在拔除气管导管前给予曲马多复合丙泊酚能有效预防拔管时老年患者应激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诱导、维持和术后苏醒过程的效果。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气腹时(T3)、关腹缝皮时(T4)、术毕时(T5)、拨管时(T6)的MAP和HR,记录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呼之睁眼(意识恢复)的时间、拔管时间,24h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有无术中知晓。结果与R组比,F组T1点MAP较R组降低更明显(P<0.05),T2、T3时MAP、HR升高更明显(P<0.05);R组T6点的MAP、HR升高较F组明显(P<0.05)。与F组比,R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全麻下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苏醒质量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学龄前小儿骨科手术后使用芬太尼进行静脉镇痛的最佳剂量。方法:四肢骨折手术患儿60例,年龄3~7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均在静吸复合口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毕接镇痛泵:A组芬太尼5μg.kg-1.d-1;B组芬太尼7μg.kg-1.d-1;C组芬太尼10μg.kg-1.d-1,以2ml/h恒速静脉输注,观察并记录术后2、4、8、12、24、48h患儿的HR、MAP、RR、sPO2、镇痛、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儿均完成了48h术后镇痛。镇痛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各时段评分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各时段评分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MAP、RR: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在术后2、4、8、12、24、48h均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O2: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术后恶心、呕吐、瘙痒等并发症,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7μg.kg-1.d-1静脉持续输注用于学龄前小儿骨科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喉罩与气管导管插入及拔出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卵巢瘤或子宫切除术气管导管或喉罩患者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和喉罩组。常规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或放置喉罩,观测气管插管或喉罩插入后1、3、5 m in以及气管导管或喉罩拔出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导管或喉罩插入及拔出时点BP和HR比较,数值差异明显(P〈0.05)。结论喉罩用于妇科腹腔镜卵巢瘤或子宫切除术患者全麻,优于气管内插管,麻醉诱导和恢复期患者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应激反应轻,全麻恢复过程平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不同类型的液体治疗对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64例ASAⅠ~Ⅱ级行择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液组(H组)和乳酸林格氏液组(L组),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出患者的补液量。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术中总输液量、总出血量、输血量及平均尿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以及两组患者术后30min、1h、4h、8h、24h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结果:H组患者术后30min、1h、4h、8h、24h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明显低于L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总输液量、总出血量及平均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H组患者术后PT、APTT均明显长于术前,且明显长于L组患者术后PT及APTT的时间,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组术后PT及APTT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围麻醉期合理应用胶体液,能明显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几率,减少由此而产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