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生态与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查明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范围、生态习性与传疟作用。方法 :全省定点和扩大范围调查嗜人按蚊分布 ,以卵块和成蚊形态鉴定蚊种 ,观察嗜人按蚊成蚊的生态及传疟能量。结果 :全省调查 4 2个县 (市区场 ) 2 87个乡镇 1151个村 ,捕获按蚊 574 4 8只 ,鉴定 4 6 130只 ,其中嗜人按蚊 396 7只 ,中华按蚊 4 2 0 14只 ,八代按蚊 149只 ,在 19个县 (市区场 ) 10 4个乡镇 6 96个村发现有嗜人按蚊分布。范围人口约 1456万 ,面积 4 .6万km2 。嗜人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在 0~ 2时 ,白天主要栖息在人房 ,其次为牛房及猪栏 ,构成比依次为 84 .4 0 %、10 .30 %、9.2 5% ,少数栖息于室外。该蚊吸人血指数为 0 .86 8。传疟能量 5~ 11月平均为 0 .0 6 6 7,比同域中华按蚊 (0 .0 0 15)高 4 4 .4 7倍。结论 :嗜人按蚊分布在大洪山麓与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岗地及江汉平原结合部 ,是鄂中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1994至2003年疟疾发病与媒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在湖北省的分布规律及范围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种类和分布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的媒介有单纯中华按蚊疟区以及兼有嗜人按蚊疟区,通过人血指数调查,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的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湖北省疟疾近10年流行主要是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波动大,有些已形成顽固的疫点,目前防制重点应放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人按蚊在云南省昭通地区的分布和防制后的变化特征。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了解云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种群密度和传病关系;在5个乡12个村调查了解该蚊的分布特征;选择2个监测点开展防制后的种群密度监测。结果嗜人按蚊分布于全省35个县,但主要在滇东北8个县起传疟作用,其影响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嗜人按蚊防制后的平均密度为0.2只/人工小时,比防制前下降了99.5%~99.3%;平均50顶蚊帐的密度为0.08只;半通宵叮人率为0.13只/(人·夜)。8个嗜人按蚊传播县防制后期有5个继续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亦由1980年的10.32/万下降到1997年的1.01/万。结论采用DDT滞留喷洒和菊酯类浸泡蚊帐效果显著,经控制后的嗜人按蚊分布范围、密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鄂中江汉平原结合部嗜人按蚊延伸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嗜人按蚊向江汉平原区延伸的范围。方法:以浅丘平原结合部嗜人按蚊村点为起点向江汉平原腹地垂直定点、定距离调查,捕捉人房及帐内按蚊,按照蚊卵及成蚊形态鉴定蚊种。结果:共调查24个村点,捕按蚊2988只,除在原嗜人按蚊村点发现嗜人按蚊外,相距嗜人按蚊村点2~40km、面积约260km2内均未发现该蚊。结论:浅丘与平原结合部的嗜人按蚊未向江汉平原腹地延伸。  相似文献   

5.
三明市1978~1987年在88个乡、217个村进行了嗜人按蚊的分布调查。人房内共捕按蚊15159只,其中中华按蚊13600只占89.72%,嗜人按蚊1535只占10.13%,余为贵阳按蚊16只,棋斑按蚊7只,日月潭按蚊1只。牛房内共捕获按蚊28412只,其中中华按蚊28124只占99.16%,贵阳按蚊148只占0.52%,棋斑按蚊70只占0.25%,嗜人按蚊20只只占0.07%。嗜人按蚊分布于本市16个乡、34个村的丘陵和山凹地带,其优势区多为新开发的林区、山路和偏僻山  相似文献   

6.
嗜人按蚊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属赫坎按蚊种团 ,是中华按蚊 (Anopheles sinensis)的一个近缘种。 1938年姚永政等在南京地区首次发现该蚊称窄卵型中华按蚊。195 8年冯兰洲在杭州调查证实窄卵型中华按蚊传播丝虫病比宽卵型中华按蚊更为重要。 196 2年何琦在安徽南部证实窄卵型中华按蚊为主要的传疟媒介 ,并鉴定为雷氏按蚊。 1975年许锦江将“窄卵型中华按蚊”与菲律宾雷氏按蚊、马来西亚雷氏按蚊巴拉亚种进行形态和生态的比较 ,发现有明显不同 ,认为我国窄卵形中华按蚊是雷氏按蚊的一个新地理亚种 ,定名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 〔1〕。 1…  相似文献   

7.
福建嗜人按蚊分布与传疟作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1984年对福建嗜人按蚊地理分布和传疟作用进行了调查,在36个县(市)中发现14个县(市)有嗜人按蚊,除1个县外,其余均在闽西北。嗜人按蚊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2%(14/4376),人血指数和媒介能量分别为中华按蚊12.6和19.2倍,证实嗜人按蚊是闽西北地区的主要疟疾媒介。  相似文献   

8.
嗜人按蚊分布于我国北纬33°以南地区,其偏吸人血,对疟原虫敏感,自然感染率高,是重要传疟媒介之一。1985年在深圳市发现有嗜人按蚊分布,随后在1987年解剖出子孢子阳性蚊子,进一步证实是当地的主要传疟媒介。我市邻近深圳,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与之相似,为了解是否有嗜人按蚊,我们于1987、1989和1990年对我市部分疟区进行了嗜人按蚊分布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豫南地区嗜人按蚊空间分布与土壤关系和种群数量年际变化与降水关系的调查结果。通过不同土壤区的对比调查,证实了嗜人按蚊主要分布在黄棕壤性水稻土区,在水稻生长季节可向附近潮土性水稻区散布。通过二个点的连续调查和固始县十年恶性疟发病情况分析,证明了嗜人按蚊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受当年6—8月份降水量的直接影响,当该阶段降水量减少到350毫米以下时其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残存嗜人按蚊清除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清除残存嗜人按蚊,阻断疾病传播。方法:搜索残存嗜人按蚊,实施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复查所有嗜人按蚊分布点,评价清除效果。结果:1989-1994年,于建阳、武夷山、邵武、顺昌和三元等县(市、区)发现残存嗜人按蚊分布点42个,嗜人按蚊占人房按蚊组成的26.20%。2001年完成闽北地区灭蚊后全部嗜人按蚊分布点的复查工作,95.80%分布点经2-3次以上反复性复查,最多达12次,所有复查点均未再捕获嗜人按景。1988年清除工作前,分布区疟疾发病1381例,年发病率为4.47/万。采取措施后,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后,嗜人按蚊分布区未再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998-2001年,未发现当地疟疾感染者。结论:闽北地区嗜人按蚊巳被清除,当地疟疾传播得到有效阻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的监测方案. [方法] 病原监测开展四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进行个案调查.媒介监测每年开展蚊相调查,发现嗜人按蚊及时扑灭. [结果] 四热病人血检351 873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273例(0.08%),从疟区回归的人群阳性率为最高(2=6 723.18,P<0.01),病例主要感染于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布区.外地输入病例是当地感染病例的21.0倍.1992年后未捕获到嗜人按蚊.[结论] 三明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防成果巩固.今后还应继续加强对原嗜人按蚊分布区和流动人群的监测,巩固和发展抗疟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辖区内传播疟疾媒介按蚊种群数量,为制订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县为单位,以东西南北设点.在媒介繁殖高峰季节每点捕人房按蚊50只或50顶蚊帐内全部按蚊;牛房按蚊50~100只,分别单个饲养.产卵后结合成蚊鉴定蚊种,对主要传疟媒介的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媒介能量以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研究.[结果]共发现按蚊属13种,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其次为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帕氏按蚊等其余按蚊数量相当少.40个区县.共调查37个,有嗜人按蚊分布的20个,占54.05%,主要分布于渝西南面的远郊县和近郊区.以壁山、江津、永川、铜梁密度最高.人房嗜人按蚊构成比依次为83.33%、49.49%、30.69%、30.21%;均为较平坦的浅丘地形,海拔高度在200~290 m之间,有溪流、池塘、稻田.嗜人按蚊媒介能量江津、铜粱分别为3.54和4.09.嗜人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敏感,中华按蚊已产生抗性.[结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该市的传疟媒介,前者为主要媒介,媒介能量在3.54~4.09之间,嗜人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敏感,虽然中华按蚊已产生抗性,但是轮换使用杀虫剂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闽北嗜人按蚊的分布特征。方法 1998-2000年对建阳市9个村的嗜人按蚊调查点和童游镇回瑶村的病原和媒介监测点进行调查。结果 童游镇3年血检发热病人7705例,年血检率5.5%,未查到疟原虫阳性者,学龄儿童间接荧光抗体检测804例,仅发现阳性5例。回瑶村媒介监测匀未捕获嗜人按蚊,仅捕获中华按蚊。结论 嗜人按蚊分布区经几次灭蚊,在基本消灭后,疟疾疫情稳定。  相似文献   

14.
韶关市雷氏按蚊分布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是中华按蚊的近缘种,是我国北纬33。以南疟区的重要传疟媒介。自1.毯眯在广东深圳市(北娜522“)发现有雷氏按蚊分布,且证实是当地主要传疟媒介后〔’夕为了解韶关市(北纬23“至25。)是否有雷氏按蚊,我们于1988年6月上旬对曲江、仁化、始兴等县疟区进引了雷氏按蚊分布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润奋方法:在曲江、仁化、始兴等地疟疾暴发点,用半通宵法(晚上九时至次日凌晨l时)在民工临时工糊和农衬居民点捕捉按蚊。自天则在牛房捕捉。分别麻醉后,全部根据成蚊形态鉴定按坟蚊种。 倪查结果:石;疟区人房内捕获按蚊14场只,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湖北省不同地区媒介按蚊的种型.方法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新建立的基因鉴别技术对现场捕获的按蚊分别进行形态特征鉴别和基因鉴别及比较.结果现场捕获181只按蚊,形态学确认176只为中华按蚊,而PCR鉴定172只为中华按蚊,另4只为八代按蚊;经形态学特征鉴别的5只嗜人按蚊中,PCR鉴别有4只为嗜人按蚊,另1只为八代按蚊.结论采用PCR基因鉴别技术能准确鉴别赫坎按蚊种团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等近缘种按蚊,较传统的按蚊形态学鉴别方法准确,适用于复合媒介地区的疟疾媒介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查明嗜人按蚊生态习性及吸血趋性 ,为制定疟疾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7~ 9月每旬 1次 ,调查嗜人按蚊在人房、牛栏、猪栏内密度 ,室外人帐诱蚊密度及季节和夜间活动高峰。调查该蚊对不同宿主吸血趋性和栖性、吸血习性。结果 :嗜人按蚊在人房内平均密度为 5 .70只 5 0顶 ,室外人帐诱 7.44只 (人·半通宵 ) ,牛栏 6.41只 (人工·h) ,猪栏 2 .3 7只 (人工·h)。嗜人按蚊季节高峰为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 ,夜间活动高峰为 2 3时~ 1时 ,叮人率为5 .0 493。吸血习性为 0 .2 40 6,比中华按蚊高 7.76倍 ,趋吸人血蚊占 89.75 %。传疟能量为 1.73 15 ,比中华按蚊高 8.2 5倍。结论 :嗜人按蚊主要栖息在人房 ,趋吸人血 ,是主要的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7.
当前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传疟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比较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传疟作用,1982~1987年选择安徽、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各1~2个点作系统研究.通过人工感染、昆虫学、寄生虫学等调查表明,嗜人按蚊为髙效媒介,其传疟作用比中华按蚊高20倍,而且是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凡有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当地疟疾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嗜人按蚊和广东省嗜人按蚊的实验室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辽宁省嗜人按蚊、广东省嗜人按蚊进行人工驯化 ,使之达到能在实验室自然交配、大量繁殖。方法 控制实验条件 ,采用人工强迫交配的方法结合实验室常规饲养。结果 历时 3 .5个月和 5个月 ,对广东省嗜人按蚊和辽宁省嗜人按蚊分别进行了 3代和 4代的人工交配 ,此后 ,两种按蚊均能达到蚊笼内自然交配 ,种群数量逐渐增多 ,现已连续养育至第 12代。结论 辽宁省嗜人按蚊和广东省嗜人按蚊人工驯化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广东省疟疾流行区嗜人按蚊分布、生态习性及其传疟作用 ,研究该蚊分布区防制蚊媒和控制疟疾并能替代室内滞留喷洒的有效措施。方法 :蚊媒调查方法。结果 :我省 12个市县发现嗜人按蚊 ,高峰季节为 7~ 9月 ,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 ;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 0 .35 %~ 0 .5 4% ;用 3种方法计算的昆虫学接种率平均为 0 .0 84、0 .665、0 .2 15 ,亦即在工棚平均居住 1.5~ 11.9d ,短者 1.1d ,长者 2 1.3d就可能感染疟疾。采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蚊媒 ,可降低疟疾发病率 64 .7%~ 92 .7%。目前全国有 12个省采用此方法防制媒介及控制疟疾传播 ,与室内滞留喷洒比较 ,每年可节约 10 0 0多万元 ,受保护人口近千万人。结论 :嗜人按蚊是一种偏吸人血的偏家栖蚊种 ,在本省分布广泛 ,传疟作用比其它蚊媒尤甚。溴氰菊酯等杀虫剂浸泡蚊帐对媒介按蚊具有高毒效、长持效、兴奋驱避、减少吸血率和降低疟疾发病率的作用 ,是替代室内滞留喷洒的有效抗疟措施。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已知按蚊种类及其与疾病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湖北省已发现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贵阳按蚊、林氏按蚊、巨型按蚊贝氏亚种、微小按蚊、潘氏按蚊、多斑按蚊、溪流按蚊、日月潭按蚊等11种。根据调查研究,认为中华按蚊为湖北省疟疾及马来丝虫的重要传播媒介;嗜人按蚊亦为疟疾传播媒介,在疟疾流行间歇期间起着保存病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