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及骨异常的差异。方法在我院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205例,其中糖尿病组93例,非糖尿病组112例,分析两组患者血清钙、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25(OH)D、碱性磷酸酶及钙化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iPTH、25(OH)D水平低于非糖尿病组(P <0.01),钙化评分水平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 <0.05),高磷血症发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 <0.05)。结论糖尿病MHD患者具有较低的血清iPTH,25(OH)D水平,血管钙化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申珅  李寒  王世相 《中国血液净化》2011,10(12):665-667
目的评估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水平的差异及其在长期血液透析中的变化。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9例,检测血清PTH值。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thy,DN)组(20例)、非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组(6例)与非糖尿病组(63例);根据患者透析龄的长短将各组分为短期组(透析龄<5年)与长期组(透析龄≥5年);分析各组iPTH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DN组的iPTH水平低于其它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非糖尿病组的iPTH水平在长期透析龄组中明显升高,高于其他各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N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具有较低的血清iPTH水平,长期血液透析患者iPTH水平的升高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表现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钙、磷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达标情况及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54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钙、磷及iPTH的水平、达标率,随机选取10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血清钙、磷、iPTH的平均水平及达标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钙、磷和iPTH的达标率分别为55.6%、64.8%、29.6%;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磷、iPTH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具有相对较低的iPTH水平,低iPTH所占比例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76例,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与空腹胰岛素(Fins)等生化指标,并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IMT。按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的中位数分为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较高组和较低组,分析25-羟维生素D浓度与颈动脉IMT的关系,并分析与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关联。结果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低组患者血清FPG、Fins、HOMA-IR、Hb A1c和IMT均显著高于较高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论在血清25-羟维生素D较低组还是较高组,IMT水平与FPG、Fins、HOMA-IR、Hb A1c均存在一定相关性(r=0.467~0.687,P均0.001)。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12,95%CI=0.313~0.971,P=0.03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是2型糖尿病临床前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与患者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D患者共93例,测定iPTH及血生化指标,根据血iPTH水平分为A组iPTH<150pg/ml,B组iPTH150~300pg/ml,C组iPTH>300pg/ml,比较3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透析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血生化等临床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iPTH与年龄、性别、糖尿病、透析龄、血校正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结果 A组相比,B、C组的年龄、肌酐和血磷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B组和C组依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393,P=0.03);3组的iPTH、透析龄、血校正钙及AL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619,28.589,6.129,7.384;P=0.000,0.000,0.042,0.025),C组最高,其中B组与A组的iPTH及透析龄依次降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iPTH的平方根即Sqrt(iPTH)与透析龄(回归系数0.102)及血磷(回归系数3.077)成正相关,与糖尿病(回归系数-1.294)成负相关。结论 iPTH水平可影响MHD患者的预后;iPTH与透析龄、血磷呈正相关,与糖尿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AAC)发生及进展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0例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析影响患者AAC发生及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包括无钙化者44例,钙化者36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史、C反应蛋白、血磷、三酰甘油、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是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是影响AAC的保护因素;随访2年,共有67例患者复查腹部侧位X线片完成随访,其中AAC进展组32例(新发14例),非AAC进展组3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磷、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是CKD3~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A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高密度脂蛋白是影响AAC进展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高血磷、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史、高水平C反应蛋白、低水平25羟维生素D、高三酰甘油、高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是血液透析患者A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血磷及低水平25羟维生素D、高三酰甘油、高全段甲状旁腺激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液透析患者AA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与血脂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该院收治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不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进行分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血脂等相关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全部纳入研究的患者根据年龄分组可见,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均超过正常身高体质量标准,且3组患者的25-羟维生素D水平均不足,血脂相关各项指标均明显超过正常值范围;根据25-羟维生素D水平将全部患者分为充足组(26例)、不足组(36例)及缺乏组(38例)。3组患者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清蛋白(ALB)水平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前清蛋白(PA)水平之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同时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体内TG、LDL-C、HDL-C等血脂相关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提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有效补充血清25-羟维生素D对临床治疗及降低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常规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不同的透析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及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血液透析组),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40例(腹膜透析组),透析时间均≥12个月。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在透析治疗12个月后随访记录2组患者血色素及血生化指标:血尿酸、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25-(OH)D、尿素氮、肌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的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膜透析组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低值,与血液透析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患者血25-(OH)D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且血液透析组高于腹膜透析组〔(19.23±1.62)vs(12.37±1.29)ng/ml,P<0.05〕;患者血25-(OH)D水平与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1=0.347,P1<0.05;r2=0.413,P2<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及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重于血液透析患者,而维生素D缺乏与营养不良相关,提示腹膜透析患者长期预后可能较血液透析患者为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合并糖尿病与否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水平及25羟维生素D_3[25 hydroxy vitamin D_3,25(OH)D_3]水平的可能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透析且未曾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18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H)与非糖尿病组(NDH),比较2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并分析i PTH及25(OH)D_3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DH组的i PTH水平显著低于NDH组[219.7(164.1~275.2)pg/ml比500.4(398.1~602.7)pg/ml,Z=-4.473,P0.001],同时DH组25(OH)D_3亦显著低于NDH组[(30.8±16.0)pg/ml比(45.2±25.1)pg/ml,t=-3.327,P=0.001]。i PTH与糖尿病病史(r=-0.339,P0.001)呈负相关,与透析龄(r=0.386,P0.001)、血磷(r=0.437,P0.001)、碱性磷酸酶(r=0.426,P0.001)、25(OH)D_3(r=0.254,P=0.016)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β=-0.173,P=0.012)、透析龄(β=0.147,P=0.028)为i PTH的独立影响因素(经年龄、性别、维生素D类似物服用史、拟钙剂服用史、白蛋白、三酰甘油校正)。25(OH)D_3与糖尿病病史(r=-0.296,P=0.004)呈负相关,与透析龄(r=0.228,P=0.030)、血磷(r=0.237,P=0.023)、血镁(r=0.286,P=0.007)、血清白蛋白(r=0.263,P=0.012)、i PTH(r=0.254,P=0.016)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β=-0.317,P=0.004)为25(OH)D_3的独立影响因素(经年龄、性别、服用维生素D类似物服用史、拟钙剂服用史、胆固醇、三酰甘油校正)。结论合并糖尿病MHD患者i PTH水平和25(OH)D_3水平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MHD患者,糖尿病病史是i PTH和25(OH)D_3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期血压波动的因素,并分析血压波动与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就诊的217例透析患者资料,根据血压波动情况分为高波动组(n=119)和低波动组(n=98),比较2组一般资料、透析参数和生化指标,分析影响血压波动的危险因素,分析血压波动与血清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波动组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于低波动组(t=2.077,P=0.039),透析时间长于低波动组(t=5.043,P0.001),CKD-MBD患病率高于低波动组(t=6.663,P=0.010);高波动组的超滤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小于低波动组(t值分别为2.213、2.972,P值分别为0.028、0.003),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低波动组(t=2.433,P=0.016),血磷和iPTH水平高于低波动组(t值分别为2.868、3.426,P值分别为0.005、0.001);透析时间、磷、iPTH是MHD患者透析期血压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18,1.294,1.230;95%CI分别为1.055~1.405,1.058~1.584,1.027~1.473;P值分别为0.007,0.013,0.025),Kt/V是患者血压波动的保护因素(OR=0.225,95%CI:0.058~0.864,P=0.030);CKD-MBD患者的收缩压差值(Δsystolic blood pressure,ΔSBP)明显高于非CKD-MBD患者(t=6.764,P0.001);血压波动情况与血磷、iPTH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5、0.183,P值分别为0.029、0.013)。结论透析时间和透析充分性会影响MHD患者透析期血压波动,且血压高波动与血清磷、iPTH水平存在相关性,可能参与了MHD患者CKD-MB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25 (OH)D缺乏与不足的患病率,探讨血清25 (OH)D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2月(冬季)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访、病情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进行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 (OH)D水平.记录其一般资料、户外活动情况,检测其25 (OH)D水平与矿物质代谢指标(白蛋白校正后的血钙、血磷、iPTH水平)、营养指标(血白蛋白、体质量指数)、血肌酐(SCr)、有无残余肾功能、总尿素清除率(K t/V)等.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5(OH)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10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其中男性49例,女性52例,年龄(61.8±14.1)岁,透析龄(25.9±21.7)月,原发病以糖尿病居首位,占40.6%.血清25 (OH)D的水平为(9.92±2.44)ng/ml(5.60~17.83 ng/ml),其中不足的患者占3.96%(4/101),缺乏占96.04%(97/101).原发病为糖尿病的腹膜透析患者25 (OH)D水平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的患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有无户外活动(β=0.223,P=0.026)、血清校正钙水平(β=0.203,P=0.048)以及有无残肾功能(β=0.267,P=0.012)是25 (OH)D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在北方冬季CKD5期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患病率极高.应该注意腹膜透析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检测,尤其在糖尿病、残肾功能丧失、低钙血症、户外活动较少的患者中.对于维生素D缺乏/不足者,应该尽早、合理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孕期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孕妇细菌性阴道病(B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进行孕检的孕妇共147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BV孕妇382例(BV组),非BV的其他阴道炎孕妇137例(非BV组),健康孕妇958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BV之间的关系。结果43.72%的BV组孕妇阴道优势菌群由革兰阳性杆菌变为革兰阳性球菌,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级别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非BV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BV组与正常对照组阴道微生态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组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25%的BV组孕妇体内25-羟维生素D水平处于缺乏和不足状态,而60%以上的非BV组和正常对照组孕妇体内25-羟维生素D水平处于充足状态,BV组与非BV组、正常对照组间25-羟维生素D缺乏孕妇所占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水平与BV发生之间呈负相关(r=-0.339,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OR=1.831,P<0.05)为BV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则BV发病率较高,体内25-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以促进B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类型、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49例血液透析患者,口服四环素标记后行骨活检,同时检测相关生化参数。结果49例患者均有肾性骨病的临床表现,其中高转化型24例(49.0%),低转化型19例(38.8%),混合型6例(12.2%)。3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无差异,4例糖尿病患者均为低转化型;透析时间超过10年者高转化型骨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透析5~10年和≤5年者。骨铝染色阳性率为63.3%,低转化型高于高转化型及混合型组,高通量组和普通透析组骨病类型和骨铝染色无差异,高通量透析组透析前血钙水平显著高于普通透析组(P<0.05),iPTH水平低于普通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低转化型骨病组服用活性维生素D3制剂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组。骨铝阳性组透析前血磷和iPTH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服用铝制剂的患者比例也高于骨铝阴性组。结论本组患者高转化型骨病与长时间透析、维生素D3不足等因素相关,低转化型骨病可能与维生素D3制剂使用不当、糖尿病等因素相关,而骨铝沉积则与服用铝制剂等因素相关,与透析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特点及透析中血压的变化。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36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达标情况及两组间血压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低,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血压透析前达标率分别为26.7%和28.6%,透析后达标率分别为57.8%和55.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比例及种类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分别为(163±29)mm Hg(1mm Hg=0.133kPa)和(153±23)mm Hg,脉压(pulse pressure,PP)分别为(83±25)mm Hg和(70±22)mm 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糖尿病组患者平均SBP及PP与非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DBP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分别为(70±14)mm Hg及(80±1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后SBP及DBP较透析前下降幅度分别为(19±29)mm Hg和(3±16)mm Hg,糖尿病组患者相应下降幅度分别为(37±38)mm Hg和(10±17)mmHg,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2.2%和41.3%,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也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1.1%和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引起透析低血压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糖尿病及总超滤量较高为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OR=2.572,0.597,均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较低,而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血压更难控制,脉压差更大,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大,更易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群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长海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实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6例,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水平,根据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为重度缺乏组(5ng/ml,32例)、轻度缺乏组(5~15ng/ml,52例)及非缺乏组(16~30ng/ml,32例)。观察不同水平25羟基维生素D 3组间的Hb、CRP的水平及与其相关性。结果入组患者Hb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r=0.367,P0.01),CRP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3.123,P0.01),以血25羟基维生素D为因变量,以Hb、Hct、CRP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25羟基维生素D的主要因素有Hb、Hc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MHD患者84例,随机分为低通量血液透析(HD)、低通量HD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HDF)、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3组各28例。HD组给予每周3次低通量HD,HD+HDF组给予每周2次低通量HD+每周1次HD滤过,HFHD组给予每周3次高通量H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β_2-MG的变化。结果 HD组治疗前后血磷、钙磷乘积、iPTH、β_2-MG无显著下降(P0.05);HD+HDF、HFHD组治疗前后血磷、钙磷乘积、iPTH、β_2-MG明显下降,分别与H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HD组较HD+HDF组降磷效果更为显著(P0.05)。而两组在钙磷乘积、iPTH、β_2-MG水平下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HD组与HD+HDF组均可显著清除血磷、降低钙磷乘积、iPTH、β_2-MG水平,有效纠正透析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高通量HD操作方便、经济成本较低,是较佳的HD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规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治疗的92例患者,采用衰弱症状学量表进行衰弱评分,根据不同衰弱评分分成无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组,分析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抑郁状态。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衰弱评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因素。结果入选的92例老年MHD患者中无衰弱组32例(34.78%),衰弱前期组29例(31.52%),衰弱组31例(33.70%)。3组间患者的年龄(F=23.094,P<0.001)、透析龄(F=11.405,P=0.003)、血红蛋白(F=16.327,P<0.001)、白蛋白(F=15.347,P<0.001)、血前白蛋白(F=6.759,P=0.002)、C反应蛋白(F=7.851,P=0.001)、25-羟维生素D(F=18.367,P<0.001)、尿素(F=5.017,P=0.009)、肌酐(F=4.985,P=0.009)、抑郁(χ~2=10.549,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MHD患者衰弱评分与C反应蛋白(r=0.327,P=0.001)、尿素(r=0.285,P=0.006)、血肌酐(r=0.322,P=0.002)、抑郁(r=0.503,P<0.001)呈正相关,与透析龄(r=-0.468,P<0.001)、血红蛋白(r=-0.533,P<0.001)、白蛋白(r=-0.473,P<0.001)、前白蛋白(r=-0.281,P=0.007)、25-羟维生素D(r=-0.524,P<0.001)呈负相关。透析龄(OR=11.000,95%CI:0.888~0.970,P=0.001)、血红蛋白(OR=13.189,95%CI:0.803~0.936,P<0.001)、白蛋白(OR=8.158,95%CI:0.591~0.907,P=0.004)、C反应蛋白(OR=6.650,95%CI:1.099~2.002,P=0.010)、25-羟维生素D(OR=16.392,95%CI:0.666~0.868,P<0.001)、抑郁(OR=3.939,95%CI:1.015~10.457,P=0.047)是老年MHD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MHD患者中衰弱发生率高,衰弱的发生和透析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C反应蛋白、25羟维生素D、抑郁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彤 《医学临床研究》2022,(10):1581-1584
【目的】探讨骨代谢水平预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38例CR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骨折组(n=25)和未骨折组(n=113)。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透析前的血磷、血钙、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总维生素D、降钙素、碱性磷酸酶(AL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预测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价值,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透析龄,高血压、用药史、高脂血症比例,血磷、血钙、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总维生素D、降钙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女性、有糖尿病患者的占比显著高于未骨折组(P<0.05),骨折组ALP、iPTH、FGF23水平显著高于未骨折组(P<0.05)。经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女性、糖尿病、ALP≥198.630 U/L、iPTH≥206.015 pmol/L、FGF23≥6202.325 pg/mL是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代谢水平对CRF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钙磷代谢的关系。方法腹膜透析患者60例,根据是否存在钙磷代谢异常分为钙磷异常组33例,钙磷正常组27例,记录2组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铁调素与铁代谢指标及与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25羟维生素D、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钙磷异常组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98.69±38.24)μg/L]高于钙磷正常组[(78.56±32.56)μg/L](P0.05);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铁蛋白(r=0.326,P=0.005)、血清铁(r=0.248,P=0.032)、转铁蛋白饱和度(r=0.307,P=0.028)、血磷(r=0.415,P=0.010)、iPTH(r=0.326,P=0.002)、高敏C反应蛋白(r=0.512,P=0.003)呈正相关,与总铁结合力(r=-0.445,P=0.022)、25羟维生素D水平(r=-0.306,P=0.023)呈负相关,与血钙无相关性(r=0.026,P=0.785);血磷、iPTH、高敏C反应蛋白及25羟维生素D水平是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铁调素水平与钙磷代谢异常相关,钙、磷可能通过微炎症的机制参与腹膜透析患者铁调素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多个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以期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超过3个月且转归明确的MHD患者的病历资料,探寻各项指标对MHD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35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02例。MHD患者1年生存率为93.7%,3年生存率81.4%,5年生存率76.2%,10年生存率16.4%,生存期最长1例超过252月。首次透析时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每周透析频率2次/周、透析前高血磷可增加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RR值分别为1.03, 2.24, 2.34,1.34;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34),而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自体内瘘、尿素清除指数(Kt/V)≥1.2、较高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水平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RR值分别为0.78, 0.72,0.76, 0.61;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结论随着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逐渐下降。首次血液透析时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透析前高血磷为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自体内瘘、透析充分性好、有较高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水平是透析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