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离性障碍患者除表现出急骤发生的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及自我身份识别障碍外,很多患者常表现出自杀姿势。定义为“自杀姿势”是由于认为患者做出自杀行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么具有这种行为的患者其自杀态度究竟如何,本研究对此进行对照研究,以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杀姿势的分离性障碍患者自杀态度及可能原因。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对自杀姿势的分离性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并与正常群体进行对照。结果 自杀姿势的分离性障碍患者QSA总分、因子Ⅲ、因子Ⅳ分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分离性障碍自杀未遂者在自杀态度上与正常人存在着矛盾的反应倾向,这种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对安乐死及自杀者家属的矛盾反应。  相似文献   

3.
笔者2003年赴日留学,现在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大学院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本文通过日文文献检索系统,以"自杀"、"自杀+预防对策"为关键词,检索出近十年与自杀预防有关的日文文献56篇,从中精选出15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日本国会通过<自杀对策基本法>后,各种自杀预防对策相继出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抑郁症自杀风险因素及其评估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借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抑郁症自杀风险因素,用不同的评估方法研究。结果研宄表明,在死于自杀的人中,接近90%的人在他们自杀时表现出精神障碍,而抑郁是最常见的导致自杀的精神障碍,抑郁是重要的预测自杀意念的因素,抑郁会增加个体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结论生存理由影响自杀意念,它是抑郁对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妹妹  罗瑞君  许雪琼  乐珊  彭敏 《重庆医学》2023,(10):1590-1593
目的 探索肿瘤科护士在识别和管理癌症患者自杀风险方面的障碍和需求。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于2021年1—6月对武汉市三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的护士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采访了28名护士,确定了3个主题和9个子主题,分别是感知癌症患者自杀风险的障碍(识别自杀风险的不确定性、癌症患者对自杀的污名、繁忙的工作环境)、识别癌症患者自杀风险策略(语言指标、显式动作、表现出心理困扰)和对自杀风险管理的需求(接受自杀风险管理培训、构建癌症患者自杀风险管理的标准化流程、获得同事的支持)。结论 对癌症患者自杀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应该成为常规肿瘤学护理的一部分,今后应制订旨在提高肿瘤科护士自杀风险评估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计划和标准化流程,以尽量减少癌症患者的自杀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推拿治疗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神色、步态、姿势等病理表现,同时,医者在治疗中的神态、手法、步态姿势在临证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正确掌握和运用治神的方法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秦碧勇  戴立磊  汪键  邓小玲  郑艳 《重庆医学》2016,(13):1810-1812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共病的现状及自杀风险与共病数量、抑郁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愿意接受调查的12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按SIOSS评分标准分为自杀意念组(SIOSS≥12分)81例,非自杀意念组(SIOSS< 12分)44例.结果 抑郁症患者共病的前3位分别是失眠(87.2%)、头痛(69.6%)、腰背痛(66.4%);自杀意念组共病数量明显高于非自杀意念组,主要表现在失眠、头痛、腰背痛、焦虑症状(P<0.05);自杀意念组HRSD评分明显高于非自杀意念组,主要表现在认识障碍、睡眠障碍及绝望感(P<0.05);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与共病数量、抑郁程度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受教育程度、共病数量及HRSD评分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结论 抑郁症患者共病疾病中失眠与疼痛最多见,抑郁症自杀患者共病数量更多、睡眠更差、绝望感更强、认识障碍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平片特点及临床防治对策.方法 以120例37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X线表现有异常的青少年患者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97.5%)且是最早出现的征象,多与患者工作或生活中的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与姿势有关.结论 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正确认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及早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及纠正不良体位与姿势是治疗青少年颈椎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从1980年到2010年间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其相关研究现状.方法 对过去30年间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 发现大学生自杀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工具不统一等问题.在大学生自杀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比率高(分别为8.45%和10.8%),自杀计划比率高(分别为5.7%和6.08%).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杀意念比例(Z=20.68,p<.0001),否定的自杀态度(Z=4.47,p<.0001),同情自杀者(Z=9,p<.0001),和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Z=1.16,p>.05).也就是说,虽然女生都能客观的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消极面,但是在个人主观情感上还是认同自杀行为,是较高危的群体.结论 本文提倡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杀研究的水平,开展控制严谨的实验研究,以剖析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求助特点,为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具有自杀危险抑郁症住院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具有自杀危险的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行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杀行为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具有自杀危险的抑郁症住院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自杀危险,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是当前一种常见精神疾病,以情绪异常低落、思维迟滞和意志减退为主要表现,伴有多种精神、躯体症状,其中高达15%的患者具有自杀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关于抑郁症的病机假说众多,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大多基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生物胺假说"所研制,在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和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存在起效慢、复发率高、缓解率低和长期用药等不足.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谷氨酸受体调节剂在抗抑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于谷氨酸受体在抑郁症发病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及自杀意念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5027名在校大学生,采用UPI量表筛选出具有抑郁倾向者,并用BDI、BSS测量其抑郁及自杀意念程度,再用ASLEC、EMBU及BIS-11量表测量其影响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抑郁无自杀意念组、抑郁伴自杀意念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找出规律,制订防范措施.结果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15例自杀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例自杀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病程以人院一年最多;自缢是自杀的常见方式.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早期及时处理药物副反应、恢复期加强心理治疗,可预防、降低病人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我国城市综合医院收治的自杀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方法 对本院急诊科从2010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50例自杀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自杀患者中,女性自杀患者居多,男女自杀比例为1:4.5;21-30岁是自杀的高峰年龄,本次研究有26例,占52%;服用毒物是自杀患者最常使用的自杀方式.结论 自杀患者在我国城市综合医院急诊抢救中较为多见,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并采取适宜的抢救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酒精依赖伴有自杀意念患者认知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侨  柴萌  王爱伟  孔永彪  张津津 《医学综述》2013,19(18):3447-3449
目的 探讨伴有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天津市安宁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55例伴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和同期68例不伴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及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①伴或不伴有杀意念酒精的依赖患者间年龄、教育程度、HAMD-17评分及HAMA-1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自杀意念者与不伴有自杀意念者的婚姻状况不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②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患者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延时记忆因子分值及RBANS总分均显著低于不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组(t=3.567、4.903、6.007、3.103,P<0.05);③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觉广度、注意因子是酒精依赖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存在注意等认知功能损害,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分值低的酒精依赖患者存在自杀意念的危险性可能更高,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酒精是引起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为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未遂自杀的发生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并将具有未遂自杀者与无未遂自杀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以探讨未遂自杀的相关因素,旨在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自杀行为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其中有自杀意念者占40%~70%,且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一个最常见症状,抑郁症具有失眠、早醒的生物学特点,在精神科临床中也常遇到抑郁症患者在凌晨自杀.文献报道睡眠紊乱可影响自杀的发生[1],为此,对126例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有无自杀意念或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睡眠质量与自杀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8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第4条(您主动尝试自杀的愿望程度如何)和第5条(您希望外力结束自己生命的程度如何)来判断有无自杀意念,任何一个条目回答"弱"或"中等强度"则认为有自杀意念,如果上述2个条目均回答"没有"则认为无自杀意念。将患者划分为自杀意念组188例和非自杀意念组707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杀意念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有188例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1.01%。男性、经常吸烟、大量饮酒、自知力存在、有自杀意念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检出率高,坚持服药患者自杀意念检出率低(均P<0.05)。自杀意念组SAS、SDS总分显著高于非自杀意念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APS、SANS、一般精神病理总分均显著低于非自杀意念组(P<0.05或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意念史(OR=1.966)、经常吸烟(OR=2.317)、大量饮酒(OR=2.680)、自知力存在(OR=1.990)、自知力缺乏(OR=5.505)、SDS得分高(OR=1.047)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均P<0.05),女性(OR=0.578)、坚持服药(OR=0.189)、主观支持分高(OR=0.862)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者自杀意念较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降低自杀率.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48例自杀精神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自杀行为多发生在精神病缓解期或具有丰富幻觉的急性期,与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质量及急救技术的熟练程度、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社会需求的满意度都有密切关系.结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安全管理和心理护理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