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并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06例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股骨头置换术6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7例),随访6个月-3年,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出现并发症14例(13.1%),其中感染3例,脱位4例,髋部疼痛5例,骨折2例,结论 近期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适应症的掌握,手术操作,围手术期工作,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如能注意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血栓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998年4月-2006年8月12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2例并发深静血栓的病例,对其病因及治疗进系统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2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主要原因有既往血栓史、心血管病、下肢静脉曲张或糖尿病6例,长期卧床或下肢长时间制动3例,手术时间过长及创伤过大3例。12例深静脉血栓采用肝素为主综合治疗措施治愈或缓解。结论既往血栓史、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下肢静脉曲张及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患者卧床时间过长,手术创伤大、未能及时早期康复训练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时手术、康复训练、减少卧床及术中创伤,术前对高风险病人及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肝素的应用等是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并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106例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股骨头置换术6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7例),随访6个月~3年.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出现并发症14例(13.1%),其中感染3例,脱位4例,髋部疼痛5例,骨折2例. 结论近期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适应症的掌握、手术操作、围手术期工作、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如能注意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6.
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试验2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症、疗效。方法 针对24例临床应用进行临床结果分析和总结。结果 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经1~2.5年的病案随访观察术后患髋疼痛、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优良92%,可8%。结论 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应征宽,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骨折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是有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补充。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设计符合人体股骨颈自然解剖生理。具有强大的抗压抗弯防旋防松动、低应力高强度的机械力学特征,并且可以达生物愈合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赵丽仙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0,32(4):163-164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康复。方法:给予本组33例患者作好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康复性功能锻炼。结果:30例患者手术成功,3例高龄患者解除了疼痛。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手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过程.结果 术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1997年6月至1999年10月我科对6例病人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术后全面、认真的评估分析,作出护理诊断,并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例患者,男5例 女1例。年龄39~67岁 平均62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骨性关节病2例2 护理诊断这是护理程序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订护理计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内固定组和髋关节置换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内固定组相比,髋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增多、负重时间减少(P<0.05);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髋关节置换并发症发生率9.26%(5/54)明显低于内固定组31.25%(10/32)(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中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临床中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假体材料选择与应用在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假体材料发展及应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目前人工关节假体材料须兼具高强度、富韧性、可塑性、抗疲劳、耐磨损等特性,常用材料包括合金、陶瓷、高分子聚合体等。通过对假体界面不同材料进行组合和改性,未来有望开发出在生物相容性、力学相容性、固定度、使用寿命等方面表现更优的假体材料,为髋关节置换手术提供更多科学合理选项,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对老年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至2005年3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2.4年。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38例平均随访2.4年,无一例感染,无关节严重疼痛,功能阻碍及DVT发生。无术后关节早期脱位,无假体松动、断裂、下沉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表明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达92.1%,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可解决患髋的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是一种治疗老年髋部疾患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李广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3):2297-2304
背景: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置换入路、置换中截骨、假体的植入、类型的选择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7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4-8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并记录置换前后(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Harris评分,分析比较置换前后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中目测类比评分由置换前的(7.0±1.2)分降至置换后的(2.0±0.7)分,Harris评分从置换前的(35.9±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的(89.7±3.1)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52例患者置换后均可扶拐或助行器下地行走,3个月后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X射线评估无假体松动,治疗效果满意。说明精心的置换前准备、科学严谨的操作技术可预防髋部假体松动、感染、疼痛等并发症,置换后科学正确的康复锻炼是减少置换后疼痛、功能最大程度恢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的临床异响问题,探究异响产生的机制。方法建立全骨盆-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股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摩擦耦合下的复特征值分析,研究其在摩擦力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分析假体组件的振动特性,并通过对比组件和系统的模态振型,探究引起异响产生的振源。结果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假体系统发生了模态耦合,并产生了不稳定模态。不稳定模态振型主要表现为股骨组件的弯曲和扭转振动,同时在股骨组件的模态分析结果中存在频率与振型都与之相近的模态。另外,频率为1250 Hz、2400 Hz和3930 Hz左右的不稳定模态具有较大的负模态阻尼比。股骨组件在不稳定模态频率1250 Hz和2400 Hz左右的弯曲共振和3930 Hz左右的扭转共振是假体系统自激振动的振源。结论模态耦合是摩擦引起假体系统自激振动的可能机制。骨盆也参与了噪声的辐射,同时也是假体系统产生不稳定模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定制型髓腔锉的设计与加工方法。方法 根据相应的定制型股骨柄假体的三维模型设计髓腔锉,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中,通过截除、拉伸及偏移面等操作构建出髓腔锉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加工出定制型髓腔锉。采用本研究的CAD及CAM方法,分别为实验及临床试用设计加工了定制型髓腔锉。结果 实验及临床试用的定制型髓腔锉被用于切削相应的尸体股骨腔及患者股骨腔,植入定制型假体以后,通过分析发现假体与股骨腔匹配较好。结论 采用该研究方法设计加工定制型髓腔锉,将能够提高植入定制型股骨柄假体的成功率,将减少定制型股骨柄假体在患者股骨腔中松动的风险,能够促进股骨松质骨长入假体表面来固定假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人工髋关节润滑系统研究中,对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和流固耦合技术的方法与传统的雷诺方程法进行比较。方法 以金属对金属的全置换髋关节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商业软件Adina作为计算平台,分别建立刚性和弹性流体动力学模型。结果 使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和流固耦合技术得到的润滑膜厚度曲线,中部有比较明显的凹陷现象,相较于传统的雷诺方程法得到的结果更为合理;人工髋关节系统的髋臼杯和股骨头的流固耦合表面在所施加的载荷的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弹性变形,且该变形和流体域中的压力分布相一致。结论 使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和流固耦合技术的方法计算人工髋关节系统的流体动力润滑性能比传统的雷诺方程法更为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17.
李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7):3184-3191
背景: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在临床上已有一定的应用,在表面磨擦、磨损和润滑方面占有优势,具有很大的研发潜力。
目的:评价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表面磨擦、磨损和润滑特性。
方法:将金属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金属对金属以及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磨损界面研究进行分析,了解氧化铝陶瓷材料的结构特点、制备工艺以及磨损参数,并分析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与其它假体材料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①金属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髋关节抗磨损性能差,使磨损颗粒进入关节和周围组织,造成骨溶解和松动。②金属对金属人工髋关节的磨损性能较金属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假体有很大改善,骨溶解的发生率非常少,但由于磨损颗粒可散布于体内各脏器和体液中,使用时要注意避免发生过敏反应和毒性。③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证明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具有良好的摩擦、磨损、润滑性能,临床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无磨损颗粒,不会发生骨溶解。对于年龄较小,并且对髋关节活动度有较高要求的患者,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是治疗的首选。随着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设计和材料学的发展,通过改进假体的机械学特性,提高摩擦界面的耐磨性能和润滑机制,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的远期临床疗效将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臼杯安装带来极大困难。臼杯安装后局部的力学变化关系到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发生及使用寿命。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不同直径臼杯置入,观察对髋臼假体-骨界面间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骨盆为试验对象,用螺旋CT做全长连续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模型。在计算机环境中对重建模型进行不同直径臼杯置入的模拟手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重建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及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对于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选择小直径臼杯可应对髋臼浅平、骨床骨量不足的缺陷而达到较好的臼杯骨床包容,但臼杯直径小致接触面小使单位面积应力升高;另一方面,大直径臼杯置入扩大磨锉髋臼骨床可引起髋内壁破损突破,导致应力(包括压应力及剪切力)增大及集中。由此推断,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时应在保证骨床包容的前提下选择较大直径的臼杯,有利于应力的良好分布,但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扩大磨锉髋臼骨床所致髋臼内壁的穿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分布以及假体设计参数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股骨和假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步行峰值关节载荷和主要肌肉载荷作用下,完整股骨和置换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水平。结果:完整股骨中上部内侧受压应力,外侧受张应力,中下部外侧受压应力,内侧受张应力,股骨应力峰值位于中下部;置换后股骨受力总体模式不变,近端应力遮挡显著。随颈干角增加,假体及股骨应力水平降低;柄长对假体应力影响不大,股骨上的应力随柄长增大略有增加。结论:假体设计时可适当增大颈干角,在骨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假体柄长,以减轻术后的应力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在人工髋关节中的表面涂层技术评价方法做一总结。方法查阅该领域的相关文献、相关技术标准、国内外监管机构公开资料等进行总结。结果评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涂层的成分及体视学、机械性能、涂层稳定性及耐腐蚀性能、涂层生物相容性等产品性能的评估。结论涂层技术的进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制定科学的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同时也为注册申报提供充分的支持性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