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腺淋巴瘤一例谭天祚,张鑫患者男,66岁。10年前见左耳垂下方肿块如蚕豆大小,生长缓慢;近期已大如鸡蛋,颈部活动受限,于1991年5月17日入院手术治疗。检查:肿块处皮色正常,上界位置较深,边缘不清,下界较浅可移动,无明显压痛及不适;波动感(±)。肿块...  相似文献   

2.
涎腺腺样囊性癌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通过对89例经手术治疗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 全部资料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生命表法(life table)估计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并将其绘制为生存曲线,用Wilcoxon(Gehan)检验各组间差异。结果 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出现3个或更多、肿物大于2cm、手术切缘阳性及口底部的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期属早期(I,Ⅱ期)、病理分型为腺样型或管状型、神经未受侵犯的患预后优于临床分期属于晚期(Ⅲ,Ⅳ期)、病理分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结论 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神经受侵与否是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涎腺腺淋巴瘤48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涎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48例涎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HE常规、免疫组化检查方法观察涎腺腺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本组涎腺腺淋巴瘤患者以男性多见(男∶女=4.33∶1),年龄55岁以上占60.41%,病程1年以上占66.67%。双侧颈部均可生长无疼痛性包块,左侧25例,右侧23例。包块圆形或不规则形,包膜完整,最大6.0cm×6.0cm×3.0cm,最小0.3cm×0.3cm×0.3cm。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肿瘤由上皮性成分和淋巴间质构成。免疫表型:上皮成分CEA( ),CK( ),间质成分淋巴组织LCA( ),CD20( ),CD45RO( ),纤维组织Vimentin( )。结论:涎腺腺淋巴瘤是一种异位性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肿瘤极为常见,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够满意,迫切需要发展其他治疗手段。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一些肿瘤的内分泌治疗成功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定量研究涎腺雌激素受体(ER)的报道。国外也只有笼统地描述性定量研究涎腺胞浆ER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复习15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涎腺腺泡细胞癌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腮腺,生长缓慢,病程长,预后相对较好。涎腺腺泡细胞癌可见包膜,大部分肿物界限清楚,小部分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边界不清。组织形态学可见肿瘤细胞呈圆形,胞浆丰富,嗜碱性或透明,细胞核较小、深染,无明显异型性,排列成实性片状及腺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K阳性、S100部分病例阳性,β-catenin在73.3%的病例中存在异常表达,Ki-67阳性指数为5%-3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少,属低度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对其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来证实,治疗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6.
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腺样囊性癌 (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 ma ,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 ,自 185 6年由Billroth首先描述并命名为“圆柱瘤”(cylindro ma)以来 ,就一直受到重视。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吸引众多的肿瘤学工作者围绕着SACC进行了大量研究。人们试图通过破译SACC某一特性的机制 ,得到关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侵袭性强和远处转移的规律性认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 ,现做一综述。1 临床特征  SACC较易发生远处转移 ,瘤体较大者、局部有淋巴结转移者更易发生远处转移 ,且易沿着血管…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研究19例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资料及其发病规律与特点。结果:依据19例临床症状,手术切除标本的光镜所见进行确诊。本组发生在腮腺13例,最为多见,有6例出现在小涎腺和颌下腺。显微镜下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胞膜清楚,胞浆丰富,排列成实性团决、滤泡样、小囊或囊性乳头状。结论:腺泡细胞癌为低度恶性肿瘤,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少见,但易侵犯胞膜和周围组织,复发率较高。瘤细胞异型不明显,易误诊为良性,应注意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50例濞生癌进行组织分型,嗜神经性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100、神经特异性烯酶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该肿瘤嗜神经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组织分型,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的表达及二者的共同表达无明显关系,而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神经细胞粘分子的表达密切相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12例临床分析,提出了腺样囊性癌不仅好发于三对大涎腺,而且对12例经手术治疗的腺样囊性癌的生长部位,进行临床分析,病理分型及瘤细胞分化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应用一组抗体探讨涎腺腺样性癌(ACC)的免疫组化特征。方法:通过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30例涎腺ACC中54Kd及66/57Kd细胞角蛋白(CKs)的分布。结果:ACC基本上由54Kd阳性细胞和MSA阳性细胞构成,这两类细胞不同比例的肿瘤性增生形成ACC的不同组织学构型。结论:ACC免疫组化表型与正常省腺组织中的导管/腺泡单位的表型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3.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 ,主要发生于小涎腺及大涎腺 ,以小涎腺为多见。临床表现以侵袭性生长、进展缓慢及远处转移为特征 ;组织分化较为成熟 ,结构较为复杂。我院自 1985~ 1995年诊治腺样囊性癌 4 8例 ,现将其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  4 8例中 ,男 2 2例 ,女 2 6例。年龄 2 1~ 72岁 ,平均年龄 5 0岁 ,其中以 4 0~ 6 0岁最多 ,共 36例 ,占 75 %。1.2 部位 腭腺 18例 ,颌下腺 14例 ,腮腺 8例 ,舌下腺 4例 ,其它部位 4例。1.3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均不明显 ,也不具特征性。疼痛和肿块是患者的主要主诉…  相似文献   

14.
冯英  兰涛 《黑龙江医学》2004,28(8):643-643
本文作者1 998~2 0 0 3年治疗淋球菌引起尿道旁腺、包皮腺感染2 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 7例中,已婚1 1例,未婚1 6例。其中,由不洁性交传染2 4例,其他途径感染3例;尿道旁腺感染9例,表现为尿道旁有0 1~0 3cm大小圆形单个囊肿,触痛,可挤出脓汁,其中8例伴有尿道口溢脓;包皮腺感染1 8例,表现为系带部脓肿0 5~0 7cm大小,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其中有8例包皮过长,先后发生部分尿道炎或尿道炎。实验室检查:2 7例均为尿道口分泌物涂片,其中1 8例发现细胞内革兰氏双球菌,9例为细胞外革兰氏双球菌,全部培养均有淋球菌生长。9例尿道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一、前庭大腺炎 [病因] 国内发现本病的病原体多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淋菌等;此外,尚有厌氧菌.其中以类杆菌多见,因类杆菌属是阴道内正常寄居者,感染机会较多.  相似文献   

19.
外耳道耵聍腺腺样囊性癌较少见 ,自然病程长 ,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我科收治 1例 ,经第 4次足够广泛的手术切除后 ,1 7年间无复发 ,现报告如下。患者男 ,5 8岁。入院前 7年 ,因右耳疼痛在外院手术治疗 ,之后 2次复发右耳疼痛并在我院又经过 2次手术切除肿瘤治疗 ,于 1 982年 3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旨在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相应的临床资料总结与HE组织学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大涎腺发病者多于小涎腺.腺样囊性癌占涎腺癌的28.1%,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9%,其中筛状型28例,管状型4例,实性型4例,Ⅱ级28例,Ⅰ级和Ⅲ级分别4例.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极强,手术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术后复发、转移率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有无神经侵袭等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