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对帕金森病(PD)进行治疗犤1犦。到本世纪60年代有人研究发现,PD患者的黑质纹状通路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多巴胺合成减少,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下降。这一发现,使得左旋多巴(L-Dopa)作为一种替代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被人喻为PD治疗的第1次革命。在长期使用左旋多巴的过程中,发现其副作用多,长期应用疗效降低等,为此其复方制剂广泛用于临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8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证实犤2犦:外源性及内源性神经毒性可导致PD患者黑质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单…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期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人群患病率约占1.70%[1],>80岁人群的患病率约为2.65%[2]。PD的典型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当多巴胺减少达70%以上时,则出现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等一系列症状,但仅多巴胺的缺失不能完全解释其临床异质性。有研究者发现某些非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参与PD的发病,可能引起患者发生诸如痴呆、抑郁症、行为和睡眠障碍、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临床问题[3]。脑内许多神经元能释放多种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可能有类似的突触后效应,也可能有不同或增强效应[4]。有研究者发现,中脑被盖区及黑质多巴胺神经末梢的激动能激发伏隔核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电冲动[5]。在海马、纹状体等部位存在自主胆碱能神经元,包含1%~2%的胆碱能中间神经元[6]。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目前研究认为,PD发病机制为脑内黑质纹状体病变,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DN)变性死亡,释放的多巴胺(DA)含量降低,从而使患者运动不能。但引起黑质纹状体病变的原因仍不明确。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是指利用载体将特定的转录因子转染已分化成熟的体细胞,通过重编程技术将其诱导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ESCs)特性的多潜能性干细胞[2]。近年来,iPSCs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iPSCs已在体外被成功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心血管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等[3-5],其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显现出巨大的潜能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神经干细胞的来源以及伸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4-01/2007-06期间与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帕金森病相关的文献,检索词"神经干细胞移植、帕金森病",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文献所述内容应与神经干细胞移植、帕金森病相关,且以近5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优先。排除重复性文章及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①神经干细胞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并替代受损伤的脑细胞,神经干细胞通过体外培养使其增殖后,移植到宿主脑内能够迁移并分化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②神经干细胞联合基因治疗将神经干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庄体外转基因移人病变的冲经组织,可阻止神经元变性并恢复其功能。③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营养作用和酪氨酸羟化酶分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功能,既能提高脑内黑质多巴胺水平,又能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长期存活,阻止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重建宿主神经通路。④神经干细胞作为基因载体,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多基因治疗,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随着神经干细胞研究的逐渐成熟及发展,神经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椎体外系组织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基底神经节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和死亡,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引发丘脑底核和苍白球内侧部过度兴奋和大脑运动控制功能紊乱[1]。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斌 《中国综合临床》1999,15(4):295-297
帕金森(1817)发表了经典之作《震颤麻痹》后,约半个世纪被命名为帕金森病(PD)。病理证实其损害主要在黑质致密部(SNc),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但病因与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尽管外科手术(包括γ-刀、X-刀、脑内组织及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等)对PD的治疗已有许多进展,而目前绝大多数PD患者仍是用药物治疗。由于抗PD药物不断发展,为了合理选用抗PD药物,现介绍如下。1抗PD药物分类[1~3]1.1抗胆碱能药物安坦(artane)、开马君(kemadrin)、苯甲托品(cogentin)1.2复方左旋多巴类美多巴(rnadopar)、息宁片(sinemet…  相似文献   

7.
抗胆碱药物治疗哮喘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罗文侗 《新医学》1999,30(5):255-255
1引言抗胆碱药物是除β受体激动药和茶碱类药物以外的另一类支气管扩张药。其用于治疗哮喘已有一段历史,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近20年来,由于对胆碱能神经在气道张力控制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以及抗胆碱新制剂的出现,抗胆碱药作为支气管扩张药...  相似文献   

8.
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引起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目前,应用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是帕金森病细胞替代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对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重要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以及外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又称震颤麻痹、原发性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的变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位于黑质、苍白球、纹状体(壳核和尾状核)和蓝斑内;生化改变主要是黑质-纹状体系统中多巴胺(DA)的缺乏所致,相对乙酰胆碱(Ach)过盛,使得黑质-纹状体系统中的DA和Ach两种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其病因  相似文献   

10.
药源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为药物导致纹状体一黑质通路中多巴胺(DOpamine,DA)减少或多巴胺受体阻滞所致。其不良反应可分为四种临床类型:①震颤麻痹型(帕金森综合征);②静坐不能症;③急性肌张力不全综合征;④迟发性运动困难。鉴于导致该不良反应除胃复安外,其他药物所致者也与日俱增,现分述如下。1吗丁啉吗丁啉是一种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主要成分为多潘立酮,能增加食道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的排空,是一种新型的胃动力药。由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易产生中枢的不良反应,临床常用。但其中枢神经的不良反应也屡有报道,如刘传五…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黑质致密部(SNpc)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的一种进展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在PD发病相关的众多环境与遗传因素中,线粒体功能障碍是一个共同点[2]。PD相关毒素,如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和鱼藤酮,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选择性激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  相似文献   

12.
正帕金森病(PD)是以多巴胺(DA)能神经元慢性、进行性缺失、死亡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由此引起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递质耗竭而致病。尽管PD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但大量研究证实氧化应激、线粒体异常、及神经炎症等在P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故此抗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抗神经炎症,从而来减缓PD恶化有重大意义。α-硫辛酸(ALA)具有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的谷氨酸功能紊乱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孙学礼  黄晓琦 《华西医学》2003,18(2):291-29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它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其病因至今尚未阐明 ,关于精神分裂症 ,提出了许多的假说 ,但是尚无一种假说能解释其所有的病因学改变。其中多巴胺活动过度假说 ,受到较大的重视。该假说源于正反两方面的依据 :①苯丙胺慢性中毒患者可以导致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某些症状 ,而苯丙胺是多巴胺能的促动剂 ;②阻断D2 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能较好的控制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1 ]然而DA功能亢进假说并不能解释精神分裂症所有的病理性生理过程 ,有许多的研究不能用DA功能亢进来解释 :①神经生…  相似文献   

14.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椎体外系副反应,临床表现为不自主、不规则,无目的、刻板式的异常动作。一九五九年由Sigwald首先加以描述和命名。其发生率在0.5~56%之间,一般为20%左右。抗精神病药物是引起TD最主要的原因,70年代以来发现抗抑郁药、抗帕金森氏症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降压药、降糖药及止吐药等均可引起TD。TD发生的机制认为是:①、黑质纹状体通路突触后神经元多巴胺(DA)受体长期被阻滞后,出现“去神经增敏状态”;②、DA受体代偿性增多。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使中枢神经系统DA能活动亢进,而乙酰硷(Ach)能相对减弱,以致DA能和Ach能平衡失调。临床上表现为TD。其表现形式为:①口舌  相似文献   

15.
免疫炎症反应与帕金森病的抗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士卿  王彦永  王铭维 《临床荟萃》2004,19(21):1212-121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态反射障碍为临床特征,病理表现为选择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残余多巴胺能神经元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Lewy小体),纹状体多巴胺(DA)含量下降。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已有多项研究认为免疫炎性机制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临床发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参皂甙Rg1在对帕金森病(PD)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可能机制及其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PD小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与蛋白印迹法观察各组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和促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黑质细胞凋亡数量变化. 结果 人参皂甙Rg1干预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细胞丢失明显减轻(31% vs.55%)(P相似文献   

17.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率在老年患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居第2位,其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减少而致病[1-2]。作为神经递质的多巴胺主要负责调控人类的情绪和认识能力,包括思想、感觉、理解、推理等,同时,它也在人类的运动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50%以上时,PD患  相似文献   

18.
林敬  李洁 《华西医学》2023,(5):749-752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黑质纹状体系统功能正常发挥有赖于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受体的正常表达。近年来,从基础到临床研究,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分歧。该文旨在对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临床医生》2010,38(2):77-79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以黑质部位为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以及残存神经元内路易氏包涵体的形成。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障碍。  相似文献   

20.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1]。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2],我国≥65岁人群PD患病率约1.7%,患者总数≥200万。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浓度显著降低,造成了多巴胺-乙酰胆碱能之间的平衡打破,使得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3],进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