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副肿瘤天疱疮伴发疾病的临床与CT征象.材料和方法:分析10例副肿瘤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10例副肿瘤天疱疮中,经病理证实伴发透明血管型卡斯尔门病8例、腹膜后炎性假瘤1例、右肾上腺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CT表现为纵隔单发肿块3例、腹盆部单发肿块6例、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经临床诊断伴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6例,CT表现为空气潴留6例、马赛克征5例、多发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管壁增厚5例,CT肺功能异常6例.结论:副肿瘤天疱疮多伴发透明血管型卡斯尔门病,也常伴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卡斯尔门病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伴发副肿瘤性天疱疮(PNP)、副肿瘤性重症肌无力(MG)的纵隔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对该罕见病的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辅助临床完善相关诊治,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搜集的2例经本院术后病理确诊的纵隔FDCS伴发PNP和/或MG患者的所有影像、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例均为男性患者,均同时伴发PNP,临床症状主要是口腔溃疡,全身散在分布红色及暗红色皮疹,部分融合成片,其中1例患者同时伴有MG及严重呼吸困难。CT平扫2例病变均发生于后纵隔偏右侧气管隆突下水平,单发实性肿块伴多发囊变坏死,均可见点状或分支状钙化,不同程度推压右肺下叶支气管,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同时合并MG患者的病灶3个月内逐渐增大、囊变坏死区逐渐增多。结论 FDCS伴发PNP和/或MG罕见,早期易误诊、漏诊,但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异性,且MSCT的某些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均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要充分认识PNP、MG与FDCS的内在联系,做到及时准确诊断以协助临床尽早展开治疗。  相似文献   

3.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CT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为Castleman病的CT表现。结果:纵隔4例、肠系膜1例和腹膜后5例。临床类型为局灶型7例和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7例和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但中间可有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而增强扫描表现为除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外,明显均匀增强,并与腹主动脉同步增强,周围可有点条状增强血管;浆细胞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而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增强。结论:CT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关系密切,透明血管型的CT表现比较有特征,浆细胞型缺乏特征性,诊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4.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BO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咳嗽、气促、喘息,肺功能以不可逆的小气道阻塞为特点;HRCT上表现为"马赛克灌注"、细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壁增厚、空气潴留征等;病理上以小气道及其周围慢性炎性改变、纤维化为特征。BO的诊断很少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而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及HRCT作出临床诊断。其中,HRCT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的优势,对BO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颈部3例,纵隔3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临床类型为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8例,浆细胞型1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透明血管型8例,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动脉,静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5例病灶周围或(和)病灶内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浆细胞型1例表现为肠系膜多个软组织结节,伴有肝脾肿大,呈轻度强化表现。MRI检查3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表现与CT近似。结论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局限性边缘清楚的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强化延续时间长,灶周增粗迂曲血管影,分支状或斑点状钙化等为透明血管型相对影像学特点,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闭塞性支气管炎(BO)的临床表现与高分辨率CT(HRCT)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和CT资料,年龄2个月~5岁,平均15.4月,男22例,女5例.反复咳喘病程均在6周以上.27例患儿均行X线胸片,肺部高分辨率CT及血气分析.10例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例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27例确诊为BO患儿,3例为早产儿肺损伤后,余24例为感染后.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14例,呼吸衰竭4例.10例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提示有支气管内膜慢性感染.肺部高分辨CT检查,直接征象:外周细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16例);小叶中心性支气管结节影(5例).间接征象:大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20例);空气潴留征(5例)和马赛克灌注征(25例);肺实变(10例)、肺膨胀不全(5例).结论 儿童BO多为感染后起病,HRCT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患儿的核素肺V/Q显像表现及该项检查在BO患儿临床诊断、病情评估、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感染中心确诊的30例BO患儿(男18例,女12例,年龄7个月~ 14岁)的核素肺V/Q显像资料,对不同病情和不同预后的BO患儿分别加以分析,比较其各自累及的肺段数.结果 30例BO患儿肺灌注显像异常25例(83.3%),肺通气显像异常27例(90.0%).异常肺V/Q匹配者13例(48.1%),不匹配者1例(3.7%),反向不匹配者13例(48.1%).3例轻度病情患儿中,1例肺V/Q显像正常,另2例仅1个肺段受累.10例中度病情患儿肺灌注显像异常平均累及3.7个肺段,肺通气显像异常平均累及5.6个肺段.17例严重病情患儿平均6.0个肺段肺灌注显像异常,平均8.2个肺段肺通气显像异常.30例患儿出院后随访到24例,其中8例病情加重患儿肺灌注显像异常累及肺段数量及受损程度明显高于16例复查好转患儿.结论 BO患儿的肺V/Q显像呈现肺段性、多发性肺灌注和(或)通气稀疏或缺损.该显像方法对BO患儿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与HRCT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的临床表现及高分辨率CT(HRCT)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并行HRCT检查的BOOP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肺功能结果、X线胸片及HRCT特点.结果:1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干咳和(或)气短,2例主要表现发热伴咳嗽.12例患者肺功能检查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弥散功能减低,4例肺功能正常.12例患者X线胸片呈多发斑片实变影,4例表现为纹理增粗.16例患者HRCT扫描表现为多发斑片实变影和(或)磨玻璃影,4例伴小结节.1例病变弥漫分布于双肺,15例病变位于胸膜下和(或)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16例患者有效.结论:BOOP主要的临床特征是干咳、气短.HRCT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提示活检部位,随访激素治疗效果.最终确诊依赖于临床-放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胸部Castleman病的X线和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 讨论胸部Castleman病X线和CT表现以及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 胸部Castleman病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35岁,局限型10例,弥漫型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病理上包括透明血管型10例和浆细胞型2例。X线和CT扫描;10例局限型为平均直径4.9cm大小的单发软组织肿块,位于中纵隔或肺门者4例,前纵隔和后纵隔各3例,平扫CT值平均40HU,增强扫描呈早期显著均匀强化,CT值平均133HU,延迟扫描仍持续强化,CT值平均92HU,2例伴有中央区分支状钙化,2例弥漫型表现为双侧中等量胸腔积液,纵隔内多个直径1-2cm大小的淋巴结,胸膜下小结节影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结节影,术前CT误诊率为83.3%。结论 胸部局限型Castleman病以强化明显或中央伴有分支状钙化的巨大孤立肿物为特征,CT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弥漫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本根据主要的CT表现把细支气管炎分为四型,并着重讨论了各型的CT和组织学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肠系膜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MSCT表现, 分析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增强特点。 结果 8例肠系膜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中, 7例为单发, 1例为多发, 共检出9个病灶, 均为透明血管型。病灶边界均清晰, 呈类圆形或浅分叶, CT平扫均为稍低密度影, 1例病灶中央区见钙化; 8例患者病灶均明显强化, 其中6例的7个病灶均匀强化, 2例不均匀强化。4例的5个病灶表现为一个较大病灶周围伴多个小结节; 8例患者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见粗大血管影。 结论 MSCT对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方法:8例Castleman病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有完整的临床,CT影像和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特征。结果:病理上包括透明血管型7例和混合型1例。CT扫描7例表现为直径5-15cm的单发巨大软组织肿块,1例为肝门区多发的球形病变,直径1-4cm,平均CT值3-49HU(平均44HU),增强扫描早期显著的均匀强化,CT值高达114-195UH(平均133HU),3例伴有中央区分支状或点状钙化。8例术前CT均误诊。结论;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绝大多数表现为孤立的明显强化或伴有中央分支状钙化的肿物,CT增强扫描对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局限性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对照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讨论局限性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22例局限性Castleman病中有5例合并钙化。瘤灶位于后腹膜腔者3例,前纵隔者2例。均经CT扫描和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2例局限性Castleman病5例有钙化,CT均表现为中央性分布的分支状或斑点状,其中1例伴有周边壳状钙化。增强扫描均呈显著均匀强化。病理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4例,中间型1例,分支钙化均沿增生的小血管分布。结论:中央性分支状钙化和病灶显著均匀强化是局限性Castleman病定性诊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Castleman病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承凯  韩萍  梁波  柳曦  李欣 《放射学实践》2003,18(6):413-414
目的:提高对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CT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3例中2例病灶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纵隔。动态增强CT扫描.所有的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结论:纵隔或肠系膜富血供的病变.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提示Castleman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55例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LCD)的CT特征,并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对LCD有诊断价值的影像特点.方法 搜集20年间胸腹部LCD患者55例,其中胸部25例,腹部30例.55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组织病理学证实.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征象由2名放射学医师同时分析.结果 54例透明血管型(50例)和混合型(4例)Castleman病CT表现主要包括孤立性肿物(90.7%,49例)、边缘不规则或分叶或浸润(83.3%,45例)、中央性钙化(38.9%,21例)和显著强化(100%,54例),72.2%(39例)的病灶内可见局灶性非坏死性低密度影,70.4%(38例)和96.3%(52例)的病灶周围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和扩张的滋养血管.1例浆细胞型Castleman病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伴中央缺血坏死的轻度强化的单发肿块影.其CT分型包括边缘光整的单发肿块(4例)、边缘不规则或分叶状单发肿块(30例)、边缘模糊呈浸润性或磨玻璃样肿块(16例)及多发融合肿块(5例).结论 胸腹部LCD的CT表现与发生部位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和混合型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而浆细胞型LCD的CT表现则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这种少见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本组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40岁。其中男7例,女3例。9例位于腹部,1例位于盆腔。4例既有CT也有MRI检查,4例仅有CT检查,2例仅有MRI检查。将影像学结果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0例中局限性9例,弥漫性1例。局限型9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单发肿块6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3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多数病变(5/7例)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MRI平扫与肌肉相比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一致。4例肿块(直径〉5cm)增强扫描内部见裂隙状和放射状的CT低密度区和MRI低信号区,病理证实为较多纤维成分。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明显强化。结论 腹、盆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特点是单发肿块或单发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强化密度与信号接近大动脉,较大肿块内部增强后可出现裂隙状或放射状CT低密度和MRI低信号区。  相似文献   

17.
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胸部X线片和薄层CT对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0)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BO患儿的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个月~11岁,所有患儿症状均持续6周以上。12例均行胸部前后位X线片、肺部薄层CT、纤维支气管镜、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功能检查,1例行肺灌注扫描。结果12例均有典型临床特征和肺功能不可逆性小气道阻塞;1例肺灌注扫描示右下肺下段偏外侧放射性缺损低血流灌注表现;9例纤维支气管镜检为支气管内膜炎;4例活检病理提示慢性炎症。胸部X线片表现为:肺透光度增高8例;肺纹理增多,增粗6例;肺实变或不张6例;单侧或局限性透明肺4例。薄层CT表现为:“马赛克”征象,实质密度减低11例,血管细少10例;支气管扩张7例;支气管壁增厚9例;单侧或限局性透明肺4例。实质病变6例;结节征3例;支气管黏液栓5例。结论儿童BO的薄层CT表现比胸部X线片更具有特征性,诊断儿童BO可以基于临床表现、薄层CT和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0~86岁,中位年龄69岁。4例病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仅行平扫。病灶单发4例,其中前纵隔2例,后纵隔1例,腋下1例;多发2例,广泛累及腹膜后及肠系膜。病灶大小1.3~5.7cm。所有病灶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形态较规则。平扫CT值30~45 Hu,增强后72~98 Hu,病灶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周围可见血管密度影。结论典型的巨淋巴结增生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多层螺旋CT对其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5例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表现由两名放射学医师共同分析.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肺门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直径为3.0~5.5cm,2例患者病灶中心可见放射状或颗粒样高密度钙化灶,病灶周围支气管受压狭窄.5例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并且可见对比剂早进晚出的特征.结论 肺门边界清晰明显持续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要考虑局灶型Castleman病的诊断,确诊需要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