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mtCO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mtCO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mtCO)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2.
用mtCOⅠ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用mtCO Ⅰ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mtCO Ⅰ)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 Ⅰ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结论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 mt CO 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 ,抽提 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 (mt CO )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 ,经PHYL IP软件包处理 ,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 97.4 4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99.16 %。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 ,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贵州省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发育情况。方法用都匀带绦虫孕节和从江带绦虫孕节分别灌喂5~33d龄健康乳牛2头和3头、17~23d龄健康乳猪各2头。于感染后25~85d分别剖检、观察牛和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结果在感染都匀带绦虫62、85d的2头乳牛肝脏中共检获28个囊尾蚴,其大小为1.16~1.91mm×1.03~1.50mm。在感染都匀带绦虫50、62d的2头乳猪肝脏中共检获67个囊尾蚴,大小为1.28~2.84mm×1.26~2.57mm。两组囊尾蚴仅分布在肝脏且形态特征相同,活体观察成熟囊尾蚴均可见到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伸缩活动的顶突。压片染色镜检,31%的囊尾蚴顶突略凸,69%的顶突略凹,56%的顶突周围有两圈退化的小钩。在感染从江带绦虫25、35、67d的3头乳牛体内共检获2745个囊尾蚴,为全身分布,大小为0.86~6.52mm×0.66~4.39mm。在感染从江带绦虫50、67d的2头乳猪体内共检获106个囊尾蚴,仅分布于肝脏,其大小为1.08~2.86mm×0.96~2.68mm。从江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囊尾蚴,活体观察及压片染色镜检,囊尾蚴原头节均未发现顶突和小钩。结论都匀带绦虫为亚洲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囊尾蚴仅分布于肝脏,其囊尾蚴常具有退化小钩;从江带绦虫为传统牛带绦虫,在牛体内囊尾蚴呈全身分布,在猪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血清酶学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孕节灌喂健康乳猪,乳牛,隔离饲养。分别于感染前、感染后25d、50d、75d抽血,检测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乳酸脱氢酶(LD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α1抗胰蛋白酶(α1-AT)含量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牛后,γ-GT、ALT、AST、NAG、LDH、LAP和α1-AT含量升高,感染75d与感染前相比含量呈倍数增加,而PA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家畜后的血清酶的活性变化,可反映宿主肝脏损伤程度。牛带绦虫囊尾蚴寄生宿主不同。其指标存在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6.
都匀亚洲牛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牛的研究,以其形态学、生活史、生化、病理研究为主,而实验感染牛的免疫功能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检测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牛的免疫功能变化,探讨其囊尾蚴寄生是否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改变,并以此评价囊尾蚴寄生对宿主的毒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贵州省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囊尾蚴在猪体内的发育情况。 方法 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孕节直接灌喂当地圈养的 14d龄健康乳猪 8头 ,并以健康乳猪 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 40、5 0、60和 75d分别剖检 ,观察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 结果 从感染后 40d起 ,在 6头猪的肝脏表面和实质内共检获 42 1个囊尾蚴 ,多分布在肝实质内 ,其大小为 1.3 4~ 2 .78mm× 1.2 2~ 2 .3 1mm。其余部位未找到囊尾蚴。感染后 40d和 5 0d ,囊尾蚴经胆汁孵育 ,头节翻出率分别为 78.3 %和 93 .4%。感染后 5 0d开始发现钙化的囊尾蚴。囊尾蚴活体观察可见头节上 4个吸盘和活动的顶突。压片染色镜检 ,头节有 4个吸盘和顶突 ,顶突周围发现不完整的两圈点状结构。 结论 根据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发育时间及形态特征 ,进一步认定贵州省都匀市的带绦虫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家猪是其可能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8.
亚洲牛带绦虫的确立国内外尚无定论,据王正蓉等对来自从江和都匀的牛带绦虫作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特异片断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研究及陈艳对贵州都匀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调查,显示都匀牛带绦虫为亚洲牛带绦虫。为进一步从2种牛带绦虫囊尾蚴寄生部位侧面来证实,采用南瓜子、槟榔驱除从江和都匀当地牛带绦虫病患者体内的成虫,用孕节喂养乳猪和乳牛,观察其寄生部位异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都匀牛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研究,目前均以其形态学、生活史、流行地域分布研究为主,而对其生化指标的动态观察未见报道。本文对都匀牛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生化指标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感染对宿主生化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感染乳猪致肝纤维化的病理变化。方法用两种带绦虫孕节直接灌喂长白种乳猪,共分两组,实验组: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乳猪2头;对照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乳猪2头。感染后40d、60d分别剖检,切取肝组织制片,HE和Cason改良三色染色,病理学观察。结果两种带绦虫感染乳猪导致肝组织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两种带绦虫感染乳猪均可致肝纤维化,只是纤维化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尤其是都匀亚洲带绦虫先形成囊尾蚴肉芽肿,继而形成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观察贵州省都匀、从江新疆乌什和西藏拉萨等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分别测量采自都匀(42条)、从江(41条)、乌什(7条)和拉萨(18条)等4地完整牛带绦虫成虫的长度,计数链体节片数,并采用整体染色封制法观察头节、成节和孕节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测量、计数和摄影。结果 都匀的成虫平均长为(1.81±0.69)m,显著短于从江的(3.84±1.32)m、乌什的(2.76±0.86) m和拉萨的(3.72±1.12)m成虫(P<0.05)。都匀成虫的链体平均节片数为(574.64±189.33),也显著少于从江的(913.84±317.41)、乌什的(971.29±168.30)和拉萨的(940.38±368.26) (P<0.05)。都匀牛带绦虫成节的排泄管间距与卵黄腺长度比值平均为(1.71±0.13), 明显小于从江的(2.23±0.06)、乌什的(2.03±0.21)和拉萨的(2.31±0.15)比值(P<0.05)。染色观察都匀牛带绦虫10个头节中有3个明显可见发育不良的顶突。 结论 都匀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相似,而从江、乌什和拉萨等3地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牛带绦虫两亚种感染家猪后血清IL-2和INF-γ含量的变化,探讨牛带绦虫不同亚种所致家猪Th1细胞应答机制。方法用亚洲牛带绦虫虫卵和传统牛带绦虫虫卵分别灌胃20d龄健康乳猪各5头,以健康乳猪5头作对照,于感染后第7、15、45和75d抽取猪耳缘静脉血,常规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IL-2和INF-γ含量。结果正常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不同时期基本处于稳定水平;亚洲牛带绦虫组血清IL-2和INF-γ在第7d含量最高,远高于传统牛带绦虫组(P<0.01),15d含量降低,远低于传统牛带绦虫组,两个实验组在第45d和75d无显著差异;与正常组相比,两个实验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第7、15和75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牛带绦虫两个亚种感染家猪后,早期Th1细胞应答较强,中期Th1细胞应答较低,晚期Th1细胞应答增强,但亚洲牛带绦虫所致家猪Th1细胞应答在第7d最强,传统牛带绦虫所致家猪Th1细胞应答在第15d最强。  相似文献   

13.
亚洲无钩绦虫感染者在云南省首次发现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云南兰坪防治绦虫病试点进行病原学调查,查明流行虫种与流行环节。方法:对该地2例患者作驱绦虫治疗,获取成虫,洗净,取孕节直接灌喂本地圈养的健康断乳猪5头,并设健康断乳猪2头作对照,分别隔离饲养观察。2-3个月后,解剖观察各组织器官,查找囊尾蚴。另对该地放养的自然感染疫猪1头同法解剖观察。结果:驱出成虫4条,取头节和孕节观察,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相似。取其孕节人工感染猪,于2头猪的肝脏、大网膜及肠系膜查见囊尾蚴23个。自然感染猪1头,经解剖仅在肝脏及大网膜查见囊尾蚴3个。取囊尾蚴直接压片、染色、镜检,见成熟囊尾蚴原头节均有钩,具顶突及4个吸盘,与猪囊尾蚴相似。根据形态特征及囊尾蚴寄生部位鉴定为亚洲无钩绦虫。结论:亚洲无钩绦虫感染者在云南省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6省9地牛带绦虫rDNA-ITS1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我国6省9地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取成虫标本孕节2~3片,酚氯仿法提取DNA,PCR法扩增rDNA-ITS1片段,并纯化、克隆此片段后作序列测定。利用BioEdit,clustalx,PHYLIP,Treeview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广西融水(RS)、宾阳(BY)牛带绦虫标本与贵州都匀(DY),云南大理(DL)牛带绦虫标本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为98%~99%;新疆乌什(WS)、西藏拉萨(LS)、内蒙古(NM)、云南西双版纳(BN)牛带绦虫标本与贵州从江(CJ)牛带绦虫标本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为98%~99%。系统发育树显示:RS、BY、DL和DY标本遗传距离较近;WS、LS、CJ、NM和BN标本遗传距离较近。而两组间遗传距离较远。结论RS、BY、DL和DY四地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WS、LS、CJ、NM和BN五地存在传统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15.
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免疫抑制小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建立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小鼠动物模型,观察囊尾蚴的发育过程及形态变化。方法将亚洲带绦虫成熟孕节内虫卵经次氨酸钠孵化后经皮下注射、腹腔注射、灌喂三种方式感染小鼠,同时用地塞米松(1mg/d)皮下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在30、40、50、60d剖杀,观察小鼠的感染情况,囊尾蚴用胆汁进行头节翻出及组织压片,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皮下注射组的感染率为46.7%,囊尾蚴总数359个,腹腔注射组感染率为20%,囊尾蚴69个,灌喂组感染率为零。皮下组感染30d发现早期囊尾蚴。组织学检查显示头节,未见吸盘和小钩。40d后囊尾蚴出现吸盘的雏形,随感染时间延长,囊尾蚴大小,吸盘直径增加,50d后看见明显的四个吸盘和不完整两圈呈点状小钩结构。结论用免疫抑制小鼠可替代scid小鼠感染亚洲带绦虫六钩蚴建立囊尾蚴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别对4省9株牛带绦虫标本进行分子鉴别。方法 分别取台湾桃园株(TW1),贵州都匀株(DY1、DY2)、贵州从江株(CJ1、CJ2、CJ3、CJ4)、云南大理株(DL1)和新疆乌什株(XJ1)成虫节片,提取DNA,以13条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并构建不同地理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13条引物共扩增RAPD片段331个(以相同bp数为依据)。单条引物扩增的RAPD片段数在3~28个之间,13条引物平均扩增RAPD片段在6.11~24.56个,平均14.15个;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平均RAPD片段在9.85~16.62,平均14.08个。系统发育树显示: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分为两支,DY1、DY2、DL1和TW1聚为一支,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CJ1、CJ2、CJ3、CJ4和XJ1聚为另一支,属牛带绦虫指名亚种。 结论 我国4省9株牛带绦虫分别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指名亚种。RAPD分析可用于区分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的分类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PCR克隆测序方法对贵州都匀、从江,云南大理及新疆乌什4地牛带绦虫标本进行研究,与台湾桃园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地理株作比较,为贵州株、云南株和新疆株的鉴别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并进一步探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分类学地位。方法取贵州都匀株(DY1)、贵州从江株(CJ1),云南大理株(DL1),新疆乌什株(XJ1)和台湾桃园株(TW1)成虫节片,分别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2区段,克隆rDNA-ITS2区段后作序列分析,构建不同地理株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系统发育树分为3支,XJ1占据上方1支;CJ1占据中间1支;而TW1、DY1和DL1组成下方1支。结论1.DY1、DL1与TW1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CJ1、XJ1属于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2序列分析可用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传统带绦虫分类学之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贵州省都匀市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因素及病原虫种,并对成虫体内氨基酸组分及元素进行检测。 方法 ①对该市河阳乡的米秀村等6个村寨进行牛带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70名现症患者(男性67,女性3)的感染原因、临床症状进行了解分析并作驱虫治疗。②对驱出的成虫作形态学鉴定和测量。③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及分子荧光仪等分别测定成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各种元素的含量。 结果 ①当地牛带绦虫感染主要是因群众喜吃生的或不熟的猪肝引起,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排节片、肛门瘙痒、腹痛、腹泻等为主。70位有临床症状的成人中,有25人驱出成虫(男性24人,女性1人)。②成虫外形与牛带绦虫极其相似,头节上无顶突及小钩;但虫体较短,大小在0.61~2.58m之间,节片较薄而且数量少。③检测了成虫的16种氨基酸及12种元素。 结论 贵州省都匀有牛带绦虫病局部流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传统的牛带绦虫病相似。根据感染原因和对虫体的测量结果,认为病原体应当是牛带绦虫亚洲亚种(Taeniasaginataasiat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