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总结22例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探讨术中操作注意点,手术时机、术中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处理。方法 采用GDC-18、GDC-10系统栓塞治疗22例24个人动脉瘤。结果 动脉瘤腔完全栓寒6个,栓塞大于90%6个,栓塞小于90%2个,1例术后1月半复发,经手术夹闭而愈。全组无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的GDC栓塞治疗是一较为安全、效果较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疗效、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1998年7月至2000年2月对93例1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其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29例,Ⅲ级25例,Ⅳ级10例,Ⅴ级2例,7例行急性诊栓塞,手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予以3H(高血容量、高血压、血液释释)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104个(88.14%),栓塞程度达90%以上11个(9.32%),栓塞程度在90%以上3个(2.54%)。全组死亡3例(3.23%()。1例术后1.5个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愈,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经再次填塞复良好。结论短期随访结果表明,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的优点,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可靠,部分填塞可能导致动脉瘤继续扩大,破裂出血,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检塞治疗。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总结45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症血管内栓塞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5,90%以上闭塞14例, 90%闭塞6例;2次填塞2例,复发经手术治愈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7例,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1例,植物入状态生存1例,随访1-20个月,治疗结果稳定,颅内多动脉瘤5例,4例1次填塞成功,结论:GDC栓塞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虽然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生率,但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手术时机、并发症防治、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72例患者 ,80枚颅内动脉瘤中 ,6 8例为破裂动脉瘤 ,4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在后交通动脉 2 0枚 ,前交通动脉 32枚 ,大脑中动脉 8枚 ,大脑后动脉 5枚 ,眼动脉 3枚 ,颈内动脉分叉处 3枚 ,基底动脉 5枚 ,小脑后下动脉 2枚 ,脉络膜前动脉 2枚。 72例患者中 ,Hunt Hess分级 :Ⅰ级 2 4例 ,Ⅱ级 2 5例 ,Ⅲ级 10例 ,Ⅳ级 9例 ,Ⅴ级 4例。72例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血管内支架加弹簧圈栓塞、瘤颈重塑形技术栓塞和双导丝技术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 1周内治疗的患者 18例 ,2~ 3周内治疗的患者 2 9例 ,4周以后治疗的 2 1例。手术采用全麻并在术中适当控制血压 ,使收缩压不超过 110mmHg ,手术全程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根据患者SAH的严重程度 ,采用术前或者术后给予脑室外引流、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或单纯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的方法 ,栓塞术后全部病例给予“3H”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6 8枚 ,占 85 % ,栓塞程度 95 %~ 99%的 8枚 ,占 10 % ,栓塞程度达 90 %的 4个 ,占 5 %。全组死亡 2例 ,占 2 .78%。术中动脉瘤出血 2例 ,经弹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4例16个颅内动脉瘤,并复习其临床特点及影像。Hunt 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Ⅳ级1例。14例均在栓塞术后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7例术后6个月内造影复查。结果:14例16个动脉瘤中,位于后交通动脉5例,前交通动脉3例,基底动脉3例,椎动脉3例。16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5个,部分闭塞(>于95 % ) 1个。3例神经系统症状彻底恢复,4例睑下垂改善明显,7例眼外肌麻痹恢复较慢。无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值得信赖的治疗方法。尽管此报告的病例数目较少,脑血管造影证实其良好效果与相关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6.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162例患者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9例并发症,其中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动脉瘤夹闭,2例血栓形成,术中溶栓,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5例恢复良好,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2例死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动脉瘤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是一种采用电解方式解脱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技术,它能在栓塞动脉瘤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使一些无法手术或手术难度或风险极大的颅内动脉瘤通过介入技术获得治愈,该技术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技术。  相似文献   

8.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 (GDC)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5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GDC早期栓塞治疗 ,15例患者按Hunt Hess分级 :I级 8例、II级 6例、IV级 1例 ,所有病例均经DSA造影和CT扫描诊断。结果 GDC栓塞手术成功13例 ,占 86 .7% (13/ 15 ) ;13例随访 3~ 2 5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 ,其中 2例 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复发 ,全部病例头颅正侧位片显示GDC形态、位置无改变 ;栓塞手术失败的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 4天和 4个月死亡。结论 早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为有效方法 ,可以防止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9.
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CT以及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65例,66个动脉瘤。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的条件下,经Tracker-10或Tracker-18微导管放置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栓塞治疗,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结果:66个动脉瘤中,瘤体大小为3.5mm×3.8mm~5.4mm×4.5mm。64例栓塞成功,成功率为97%;2例因载瘤动脉严重痉挛而失败(3%),其中100%闭塞48个(72.7%);栓塞程度达95%以上9个(13.6%);90%闭塞7个(10.6%)。术后回访3~24个月,未发现蛛网膜下腔再次出血。结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GDC栓塞 131例共 134枚颅内动脉瘤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 39枚 ,后交通动脉瘤 4 5枚 ,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 19枚 ,大脑中动脉瘤 14枚 ,大脑前动脉瘤 3枚 ,后循环动脉瘤 9枚 ,其他部位 5枚。宽颈动脉瘤 (瘤颈宽度 >4mm或瘤体颈比率 <2 ) 39枚 ,狭颈动脉瘤 79枚 ,瘤颈显示不清者 16枚。栓塞术后 15个月内随访DSA ,以与栓塞后即时DSA比较其变化。结果 在 39枚宽颈动脉瘤和 79枚狭颈动脉瘤中 ,完全、近完全闭塞者分别为 30枚 (76 92 % )和 75枚 (94 94 % )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 =8 6 4 3,P <0 0 1)。栓塞后即时完全、近完全闭塞的 118枚动脉瘤中 ,术后不同时期随访DSA显示均无变化 ;栓塞后即时部分疏松填塞的 16枚动脉瘤中 ,随访DSA显示动脉瘤缩小者 3枚 ,无变化者4枚 ,再开放扩大者 9枚。结论 GDC致密、完全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近、中期疗效肯定 ,但定期随访行DSA检查是必要的 ,尤其是部分疏松填塞者 ,对于复发的病例 ,可再行GDC栓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对31例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采用GDC作动脉瘤囊内填塞治疗。结果 31例31枚动脉瘤中28枚瘤腔完全闭塞,3枚95%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病死率3.2%。术中并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术后随访0.5~3年均无再出血。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支架辅助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5例难治性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 6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1例发生支架塌陷,1例发生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弹簧圈突入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始部,10例发生血管痉挛,经对症处理,预后良好。结论 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应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6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入住我科的病人,经CT或(和)MR以及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左侧后交通动脉3例,右侧后交通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1例,C2段1例。瘤体直径在5.0-20.0mm之间。在神经安定 局麻下行动脉瘤栓塞术。先作载瘤动脉造影,明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体/颈比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再将微导管和微导丝塑型为相应的形状后经导引导管送至动脉瘤腔中部,选择合适的GDC进行填塞,直至致密填塞。结果:全部病人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填充程度均在95%以上。全部病人均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产生。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1例共 5 6枚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5 1例患者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5例、Ⅱ级 2 4例、Ⅲ级 8例、Ⅳ级 4例 ,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和DSA造影诊断。 4例宽颈动脉瘤和 2例梭形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应用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成功 4 8例 5 3枚动脉瘤 ,占 94 .3% ;3例因严重血管痉挛导致微导管无法到位而实施动脉瘤夹闭术 ;1例弹簧圈尾端残留于载瘤动脉 ,但未导致临床后果 ;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4 8例随访 3~ 12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结论 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能够有效栓塞颅内各部位动脉瘤 ,术中有明显的促进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的作用 ,术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覆盖动脉瘤颈口的作用。可以防止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开颅夹闭手术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风险及预后。方法:入选病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分别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对38例患者病死率、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治疗组病死率、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等与手术夹闭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疗效好,并发症少,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病死率显著降低。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 5例颅内动脉瘤 ,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 ,基底动脉宽颈瘤 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 2例。 3例支架跨重要侧支血管及穿动脉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继续GDC填塞。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通畅 ,1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3个月后恢复。影像学随访 3~ 6个月 ,无支架内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GDC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支架覆盖重要动脉开口并不影响血流。  相似文献   

17.
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 用GDC栓塞动脉瘤108例,有20例出现24例次并发症,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症中,动脉瘤破裂10例次,过度栓塞5例次,弹簧圈脱出动脉瘤5例次,血栓形成4例次,动脉瘤破裂后立即中和肝素,并力争继续栓塞止血,10例中死亡4例、重度残疾1例、轻度残疾1例,其余4例恢复正常。采用扩血管、溶栓、抗凝和升压等处理对过度栓塞、弹簧圈脱出和血栓形成进行治疗,5例过度栓塞中死亡1例、4例恢复正常;弹簧圈脱出动脉瘤5例中重度残疾1例、轻度残疾1例、其余无后遗症,血栓形成4例中死亡1例、遗有感觉性失语1例,余2例恢复正常。本组死亡5例(4.6%),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4例。结论 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深刻理解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解剖形态特点、提高栓塞技术有 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4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5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6个月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4例仍有瘤颈残留,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12~37个月随访43例中,2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复发,其余完全闭塞,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通过促进瘤颈内膜形成达到影像学治愈。  相似文献   

19.
Arterial dissection is now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stroke. Most reported dissections involve the extracranial por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vertebral arteries. Spontaneous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intracranial ICA are uncomm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cerebral aneurysms has become widespread; however, the dissecting aneurysm is still difficult to treat if the parent artery has to be preserved. More recently, stenting has been advocated for use with endosaccular coiling, with the coils held in place by the stent. We herein report a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ICA dissecting aneurysm in a 51-year-old woman who was treated using a new technique of combined stent and c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