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猕猴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MCAO)后海马CA1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方法:采用猕猴MCAO模型,缺血2h,再灌24h,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后IGF-1蛋白的表达。结果:MCAO后缺血侧海马CA1区形态结构改变,神经元密度降低,IGF-1蛋白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MCAO缺血侧海马CA1区结构改变,IGF-1蛋白表达减少,提示海马内IGF-1在脑缺血损伤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受体 (IGF Ⅰ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及甲状腺肿瘤组织的IGF ⅠR水平。结果 在良性甲状腺组织 ,诸如正常滤泡组织、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未发现有免疫活性的IGF ⅠR。甲状腺乳头状癌中IGF ⅠR的阳性率明显升高 ,且其免疫活性与肿瘤直径相关 (P <0 .0 1) ,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数、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 (P >0 .0 5 )。结论 IGF ⅠR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生长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局部转染外源性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基因在骨骼肌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的表达。方法 9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hIGF-1治疗组:挤压伤处神经外膜下即刻注射pcDNAhIGF-1和LipfectAmine转染液10μL;模型组注射pcDNA3.1、LipfectAmine和蒸馏水混合液10μL;空白对照组:不注射任何物质。术后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时相hIGF-1在骨骼肌和脊髓的表达。结果 hIGF-1在周围神经损伤局部转染可以通过轴浆运输在骨骼肌和运动神经元细胞表达,表达高峰分别在转染后1周和2周左右。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局部hIGF-1转基因能在骨骼肌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有效地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肺腺癌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肺腺癌组织(均含癌旁肺组织)中的IGF1表达.采用X2检验检测IGF1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Log-rank检验分析IGF1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49例肺腺癌标本中IGF1表达阴性或弱阳性24例,阳性或强阳性25例.女性患者的肺腺癌组织中的IGF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20),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肺腺癌组织中的IGF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00),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肺腺癌组织中的IGF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IGF1表达阴性或弱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8.2个月(95%CI为48.4~68.0),显著长于IGF1表达阳性或强阳性患者的40.0个月(95%CI为31.3~48.4,P=0.01).结论 肺腺癌组织中的IGF1表达与性别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检测IGF1有助于肺腺癌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宫腔粘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45例宫腔粘连患者,其中轻、中、重度患者各1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粘连组织中IGF-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IGF-1、TGF-β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粘连组织均有表达;在轻、中、重度粘连组患者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均低于粘连组织(P<0.05);随宫腔粘连程度加重,其在粘连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高,均呈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且粘连组织中两者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随宫腔粘连加重,粘连组织中IGF-1、TGF-β1表达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宫腔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在鼻息肉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IGF-1、TGF-β1 在鼻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8.37±7.60,18.93±8.72,正常组织IGF-1、TGF-β1 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63±0.96,2.25±1.57,两组比较P<0.05.检测IGF-1 TGF-β1 在鼻息肉组织中的mRNA 表达相对值分别为9.61±7.84,17.68±5.53,正常组织IGF-1 TGF-β1 的mRNA 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95±0.19,0.84±0.29,两组比较P<0.05.结论 IGF-1 和TGF-β1 在鼻息肉中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IGF-1 和TGF-β1 在鼻息肉发病及生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概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GFs)包括IGF多肽(IGF-1、IGF-2)、两种IGF受体、6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6)以及一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酶。I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效应,与IGFBP结合成无活性复合物存在,IGFBP具有延长循环水平的IGF、半衰期和稳定IGF血浓度的作用。IGFs中的IGF-1及IGFBP-1与妇产科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receptor,IGF—IR)是一种跨膜的酪氨酸蛋白受体。对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增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以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及其临近的正常肺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IGF—IR的表达和分布进行检测分析和比较,为寻我和选择肿瘤细胞特异的靶点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膀胱肿瘤T24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于膀胱肿瘤细胞株T24,用MTT法测定细胞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用RT-PCR测定不同姜黄素浓度对肿瘤细胞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姜黄素对膀胱肿瘤细胞株的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从性,姜黄素能够诱导膀胱肿瘤细胞株凋亡,姜黄素可使肿瘤细胞株的IGF-1 mRNA表达量降低。结论姜黄素可能会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通路抑制膀胱肿瘤T24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不同时相点损伤区周围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Feneey法),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TBI后12、24、48、72 h损伤区周围皮质IG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上述相同时间点IGF-1的表达定位。结果:大鼠TBI后12 h损伤区周围皮质IGF-1 mRNA和蛋白已开始显著表达,24 h达到高峰,48 h表达开始减少,72 h仍有少量表达。结论:大鼠TBI后,损伤区周围皮质IGF-1的表达在伤后24 h达到高峰,48 h后开始减少的变化趋势可为应用IGF-1治疗TBI提供合适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神经元c-fos的表达变化。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成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缺血组再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别分为再灌注2、4、6、12、24、48、72h7个亚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法、蛋白印迹法观察缺血皮质区各时间点GFAP和c-fos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显示2组再灌注4、24、48hGFAP和c-fos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h神经元c-fos的表达增加,4h达高峰,随之下降,2组间各时间点均有差异(P〈0.05);于再灌注4h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GFAP表达增加,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于48h达高峰,随后下降,2组间6、12、24、48、72h5个时间点具有差异(P〈0.05);且在同一部位,c-fos阳性神经元周围伴有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均被激活,并伴有GFAP、c-fos的不同的时程规律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00min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4h、8h、24h后灌注取脑;对照组30只。比较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术后存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组死亡率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梗死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梗死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方式简单、结果稳定、缺血时间可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拟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CA1区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方法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脑缺血再灌注6h、2d、4d海马CA1区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应用高效液相紫外监测器测定海马ATP、ADP、AMP含量.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海马CA1区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呈进行性下降的趋势,再灌注4d时降至假手术组的51%(P<0.01).海马ATP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下降导致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采用光、电镜观察了全脑缺血15min再灌流后锥体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流48h后CA1区发生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了凋亡样改变,同时也观察到部分锥体细胞胞浆出现类似坏死的空泡化现象。结论提示调亡与坏死机制可能共同参与全脑缺血再池流后DN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糖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Ku70和Bax的表达变化,探讨Ku70和Bax在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血糖正常全脑缺血再灌注(NCI)组和糖尿病全脑缺血再灌注(DCI)组。DCI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联合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糖尿病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CI组不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其余处理同DCI组;SO组仅暴露血管。分别在缺血再灌注1、6、24和48h应用光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CA1区Ku70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NCI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结构破坏,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密度与SO组比较均减少(P<0.05);DCI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损伤加重,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密度较NCI组降低(P<0.05)。NCI组1h和6h时间点Ku70表达较SO组增强(P<0.05),24h和48h表达较SO组降低(P<0.05);DCI组各时间点Ku70表达均较NCI组降低(P<0.05)。NCI组各时间点Bax表达均较SO组增强(P<0.05),DCI组各时间点Bax表达均较NCI组增强(P<0.05)。结论糖尿病可加重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进一步加重Ku70低表达和Bax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地塞米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楼敏  刘建仁  黄鉴政 《浙江医学》2001,23(9):529-531
目的:探讨凋亡机制在地塞米松(DXM)加剧脑局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中的意义。方法:缺血前3天始腹腔注射DXM,采用线栓法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检测,TTC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法标记凋亡阳性细胞。结果:应用DXM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不同剂量DXM组间脑梗死体积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应用DXM大鼠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不同剂量DXM组之间细胞凋亡指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DXM诱导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的凋亡可能是引起局灶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是否有血管新生和突触新生,以及二者是否有一致性。方法采用动脉夹箝闭双侧颈总动脉,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立即处死组、24h组、48h组、3d组、7d组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突触素(SYP)表达的情况。结果VEGF对照组呈极低表达,缺血再灌注后阳性细胞数增加灰度值增强,48h达峰值,再灌注3d,表达呈下降趋势但仍在较高水平,再灌注7d有少量表达,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YP缺血再灌注后立即处死组、24h组SYP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48h,光密度值达峰值(P〈0.05),再灌注3d、7d阳性表达逐渐呈下降趋势,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和SYP早期的高表达有助于保护缺血半暗带,可能与血管新生和突触新生有关,血管新生与突触新生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利用沙鼠脑缺血模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对海马CA1区的影响.②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E染色观察沙鼠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改变.③结果 单次5分钟缺血的沙鼠HE染色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数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减少,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反复5分钟缺血,中间间隔时间为10分钟的缺血组,与持续性10分钟缺血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反复5分钟缺血,中间间隔时间为1小时的缺血组,在各个时间段呈现出最为严重的缺血性变化;与其它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反复5分钟缺血,中间间隔时间为24小时的缺血组,却呈现出较轻的病理变化;与持续性5分钟缺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01).④结论 重复性脑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可能与缺血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的长短等有关.重复5分钟缺血,中间间隔时间为1小时的缺血组,缺血损伤程度最重.提示对于脑梗死的患者,应该不间断的施行综合治疗,防止重复性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电针干预下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促大鼠脑内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择“百会”穴及左侧“四关”穴为针刺穴位,刺激时间为20 min,每日1次。10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I/R组)、模型 电针组(I/RE组)、模型 电针 L-NAME组(I/REL组)。除N组外的各组局灶脑缺血1.5h后分为再灌注1d、2d、7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大鼠。在各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骨髓中VEGFR2 EPCs数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缺血脑区VEGF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大脑皮质CD34标记的微血管的计数。结果 与I/R组比较,电针可明显提高骨髓及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P<0.01,P<0.05),而I/REL组的VEGFR2 EPCs数量相比于I/RE组则显著降低(P<0.01)。各时间点I/RE组缺血大脑皮质区VEGFR2 mRNA及CD34血管计数明显高于I/R组(P<0.01),而I/REL组与之比较则显著减少(P<0.01)。结论 电针可动员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源性EPCs促大鼠缺血脑区血管再生,该作用在eNOS被抑制后减弱,推测电针动员EPCs促血管再生的作用与eNOS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