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疾病控制杂志》2014,18(7)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使用卷入度的有效测量指标;分析青少年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的特征及与网络使用卷入度间的关系.方法 结合已有文献和深度访谈编制问卷,对青少年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网络使用卷入度的测量模型与数据拟合符合统计要求(x2=3.58,P =0.311,x2/df=1.192 <3,RSMEA =0.014);青少年网络使用心理动机分为情感获取性和信息获取性动机两个维度,均与网络使用卷入度各项指标存在正相关;心理动机和网络使用卷入度的关系模型与数据拟合达到统计学要求(x2=11.32,P=0.333>0.05,x2/df=1.33 <3,RSMEA =0.011),情感获取性动机路径系数(0.875)大于信息获取性动机(0.640).结论 上网广度、上网时长、上网方式多样性、上网地点多样性和网络技能等5项指标对青少年网络使用卷入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情感获取性动机对网络使用卷入度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从事精神科工作对护士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笔者所在医院从事精神科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随着在精神科工作时间延长,精神科护士对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适应不良。结论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发了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与生活事件压力及应对方式之间关系。方法以洛阳市某中学216名中学生为测试对象,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及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等进行研究。结果在受惩罚、健康、学习、其他生活事件压力和总体压力上,病理性网络使用纽均显著高于正常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病理性网络使用组显著低于正常组;在幻想和发泄应对方式上,病理性网络使用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病理性网络使用与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幻想应对方式、学习压力、丧失因子、其他压力相关联。结论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与多因素有关,预防应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及心理等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河南省HIV/AIDS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相关关系,为提高HIV/AIDS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河南省18个地级市HIV/AIDS流行分布特点选择6个研究现场,包括驻马店市上蔡县和周口市沈丘县(高流行区)、驻马店市确山县和商丘市永城市(中流行区)、济源市和三门峡市(低流行区),以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截至2017年河南省6个研究现场累计报告HIV/AIDS存活者为目标人群,根据估算样本量5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别收集HIV/AIDS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认知意愿、社会交往及角色适应3个维度的信息,分析其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相关关系。结果 共调查506例HIV/AIDS,其社会支持总分为36.30±9.34,其中客观支持得分为7.48±3.01,主观支持得分为22.35±5.79,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为6.28±2.38,HIV/AIDS的社会支持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为39.10±7.10,其中认知意愿得分为9.96±3.23,社会交往得分为18.57±3.25,角色适应得分为10.57±2.52,HIV/AIDS的社会适应平均得分不足总分的2/3,认知意愿得分不足其维度总分的1/2。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传播途径、症状数的HIV/AIDS在社会支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r=0.14,P<0.05)。结论 HIV/AIDS存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的现状,社会支持可能为HIV/AIDS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儿童入园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变化,探讨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实验观察法.选择西安市某幼儿园于2006年9月新入园的2~3岁儿童进行观察研究.社会适应能力采用左启华修订的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别于儿童入园和入园1年后对其进行评定.结果 ①集居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优于散居者(原始分分别为70.30±12.12和54.17±11.01,标准分分别为10.52±0.77和10.21±0.52;t分别为15.709、4.586,均P<0.001);②入园1年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学龄前儿童中(标准分分别为10.22±0.53和10.56±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5,P<0.001),而在幼儿中(标准分分别为10.19±0.51和10.33±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6,P>0.05),说明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速率高于幼儿;③全托、日托方式下(标准分基线调查分别为10.21±0.58、10.22±0.46,t=-0.038;终期调查分别为10.63±0.84、10.41±0.67,t=1.622)及男女儿童间(标准分基线调查分别为10.18±0.06、10.26±0.58,t=-0.892;终期调查分别为10.46±0.09、10.60±0.08,t=-1.028)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④集居方式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相关(决定系数R2=0.1734).结论 集居方式可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集居方式下1年内托幼形式、性别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无影响.建议家长适时送幼儿入托,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惠梅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6):594-594
儿童早期发展的基本能力包括行为能力、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等等,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不仅影响儿童期的学业,而且是其一生健康幸福、事业成功、成为负责任的合格公民的先决条件,其中,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0~6岁是形成该能力的关键时期,因而,研究儿童早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很有意义。家庭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本文就儿童早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与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为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及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9月(T1)、2022年1月(T2)和2022年6月(T3)对山东省济南市1 163名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纵向追踪调查数据,通过交叉滞后分析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 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在T1、T2、T3上的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3,-3.43,-4.59;-12.45,-8.93,-8.72,P值均<0.01),且男生体育锻炼[35(28,42),36(33,42),38(35,43)]和心理健康[12(12,17),17(17,21),14(14,26)]水平均优于女生[33(27,40),35(31,40),36(33,41);9(9,12),12(12,23),12(12,23)];而社会适应能力(T1、T2、T3)的性别[男:22(14,24),22(14,24),22(16,24);女:21(11,23),20(14,24),22(...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学龄儿童气质与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学龄儿童气质与学习成绩、智力、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三所农村小学631名儿童为研究对象。用8~12岁儿童气质问卷进行气质测试;婴儿-初中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瑞文测验-联合型图册(中国农村版)进行智力测试;小学生学习成绩为调查时前一学期期末的数学、语文考试平均分。【结果】学龄儿童气质与瑞文均数、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成绩关系密切(P<0.01)。【结论】学龄儿童气质同时影响儿童智商、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成绩。儿童的智商决定学习成绩,而儿童气质,社会适应能力相互作用同样显著影响儿童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上网时间与身体亚健康关系。方法 于2014年10月选取山东省济南市6所学校共2137名学生,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调查上网时间及一般性资料,采用网络综合调查量表对亚健康状态青少年进行检查。结果 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倾向发生率为3.04%(65/21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网时间(OR=20.950,95%CI=5.499~79.818)是导致青少年身心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网络综合调查显示,经常上网组的身心亚健康条目数[(17.33±3.89个)]明显多于一般组[(15.09±3.24)个],一般组明显高于较少组[(11.55±1.1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上网时间与亚健康得分呈线性正相关(r=0.405,P=0.000)。结论 青少年上网时间与身心亚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中学生成人依恋及与中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关系问卷(RQ)中文版,按照方便取样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65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4种依恋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36.9%、23.5%、22.8%、16.8%;高中生的安全型、倾注型人数比例(66.1%)明显高于初中生(52.9%),而初中生的轻视型、害怕型依恋类型人数比例(47.2%)明显高于高中生(33.9%);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依恋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成人依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初、高中男生的回避得分分别为(3.54±0.75)、(3.54±0.69)分,均明显高于女生的(3.35±0.81)、(3.00±0.85)分;中学生社会适应内容特质、预测控制、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各维度得分,安全型、轻视型依恋中学生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倾注型和害怕型依恋中学生;焦虑和回避得分和中学生社会适应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28~-0.250).结论 中学生的成人依恋安全型依恋人数比例最高,成人依恋和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S)对重庆市3 968名青少年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 064份,回收问卷3 975份,回收率为97.8%;纳入统计的有效问卷为3 968份,有效率为99.8%;已接触并使用网络的有3 308人,占总人数的83.4%,其中325人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总分≥50分),网络成瘾发生率为9.8%;从未接触过网络的有659人,其中,初中生492人,占74.7%,大学生中只有2人未接触过网络;女性、有较多朋友、户籍农村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保护因素,年级、上网时间长、有自杀行为、学习负担重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是网络成瘾行为的高危人群,需动员教育、卫生部门以及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开展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15.
人的社会能力和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人的社会能力和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方法: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城市环境、青壮年、非政府职员职业、较高文化程度、已婚、较好经济收入、医疗保险及较低医疗费用会对社会能力和适应性产生积极影响。结论: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年医疗费用及文化程度是社会能力和适应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行为状况,为干预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上海市某区2所普通初中和2所普通高中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合计8个班级)共264名初二和高三学生,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匿名电子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上网率为92.0%,初、高中生分别为88.2%、96.0%,男女生分别为91.0%、92.8%;网络成瘾率为10.4%,初、高中生分别为7.5%、13.3%,男女生分别为13.5%、7.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学开始触网的比例初中生(84.2%)高于高中生(67.5%)。初、高中生上网目的排在前三位的均为浏览网页/逛论坛/看视频、聊天、上社交网站/刷微博。有网瘾者及非网瘾者中均有一半以上的对象表示上网对生活没有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的频率、上网的地点、每周上网的时间有关。 结论 中学生网络使用已非常普遍,网络成瘾现状不容忽视。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hypothesized to impede social adaptation and vice versa, and discrimination is assumed to interact with both. The available empirical documentation is, however, limit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ssociations and pathways between discrimination, ment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young refugees. METHOD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EM) was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131 young Middle Eastern refugees residing in Denmark. RESULTS: Participants reported a mean of 1.8 experiences of discrimination, and the prevalence of five indicators of positive social adaptation was 47-92%. Discrimination, ment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aptation were strongly mutually associated, without gender difference. Discrimination predicted internalizing behaviour. Improved social adaptation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discrimination and with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ur. CONCLUSIO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mong young refugees from the Middle East i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aptation. Discrimination seems to provoke internalizing but not externalizing behaviour. The direction of other pathways is ambiguous, suggesting a certain amount of recur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行为适应的关系以及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效应,为提高流动儿童的行为适应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学习适应问卷和问题行为问卷对广州市、贵阳市的798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及各维度、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适应呈正相关(r=0.22~0.55,P值均0.01),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r=-0.13~-0.41,P值均0.01);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行为适应具有显著影响;流动儿童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结论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影响随其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的现状、特征及其与年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价患儿的严重程度,应用有中国常模的婴儿一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79例1~14岁不伴智力低下的脑瘫患儿和79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年龄、瘫痪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交往、自我管理方面,惠儿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独立生活、运动、作业、参加集体活动能力及总的社会生活能力得分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各年龄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瘫痪类型与正常儿童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偏瘫患儿高于双瘫,双瘫高于四肢瘫;各项分值GMFCS组别间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常组、GMFCSI级、Ⅱ级、Ⅲ级、Ⅳ/Ⅴ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的GMFCS分级水平与其标准分呈负相关(ys=-0.517,P=0.000)。结论脑瘫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为活动受限所影响,活动受限程度越高的患儿,其社会生活能力表现越差,但在交往和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