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国内统计占原发性脑肿瘤的35.26%~60.96%(平均44.69%)。由于大多数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所以手术根治十分困难,预后不良。现阶段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3.
靶向血管治疗脑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靶向血管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方法分别从该方法的依据、具体方法、肿瘤血管抑制剂的开发、抗血管基因治疗、优越性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等方面对靶向血管治疗脑胶质瘤这一策略进行回顾总结。结果靶向血管治疗脑胶质瘤方法可行,前景诱人。结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血管抑制剂的不断开发和研究,对于脑胶质瘤这一血管增生极为突出的肿瘤,深入研究抗血管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波  游潮 《四川医学》2001,22(7):681-682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 (CNS)最常见的原发肿瘤 ,作为一种实体性肿瘤 ,其生长有赖于新生血管的持续不断生长。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ic growth factor,HGF)是 80年代中期克隆的亲肝性生长因子 ,对肝实质细胞具有强裂的丝裂原活性。近年研究发现 ,HGF是一种间质来源的多效性生长因子 ,可刺激血管生成 ,及异源性细胞 ,如上皮细胞、癌细胞和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本文就 HGF在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做一简要概述。1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1.1  HGF及其受体 c- Met受体的分子结构 :HGF是一种含有 72 8个氨基酸的糖蛋白 ,由α链 (6 9k…  相似文献   

5.
肿瘤血管新生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调节。正是由于两种起相反作用的调节因子的平衡状态,从而决定体内血管生成的平衡。肿瘤血管新生取决于局部血管生成的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间的平衡失控,即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增多和(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减少.从而触发血管生成过程的启动。这种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被称为血管生成开关。  相似文献   

6.
蒿甲醚对大鼠原位脑胶质瘤抑瘤及抗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蒿甲醚是否在选择性地杀伤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的同时还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蒿甲醚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立体定位仪在48只SD大鼠大脑皮质层接种C6脑胶质瘤细胞(1×106个/μL),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和实验组.在接种第3天后,实验组各组采用灌胃给药法连续给药10 d;于接种后的第20天解剖大鼠,经活体左心室灌注4%多聚甲醛,固定肿瘤的全脑标本.在大鼠脑部接种穿刺点做冠状切口,按垂直和水平方向测量肿瘤大小.肿瘤体积=a2bπ/6(a为肿瘤的短径,b为肿瘤的长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组各组对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4.5%、61.0%、64.5%和69.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血管计数均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实验组SD大鼠原位脑胶质瘤体积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小.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口服蒿甲醚对SD大鼠脑部原位接种C6脑胶质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蒿甲醚抑制原位脑胶质瘤生长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透过血脑屏障抑制脑胶质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血管抑制素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ngiostatin(血管抑制素)抑制血管生成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ngiostatin分别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系的体外培养细胞和动物肿瘤模型,计算细胞存活率及抑瘤率,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胶质瘤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Angiostatin不抑制体外培养胶质瘤细胞生长,细胞存活率为100%,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则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抑瘤率可达78.1%(P<0.01)。经Angiostatin处理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Angiostatin能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在胶质瘤临床治疗中可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脑胶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运进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9):819-821,826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2/100000,国内报道约占颅内肿瘤的35%~60%。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不同部位病理特征不同,其恶性程度也不同,易复发性及其侵袭性是其生物学特征。目前,胶质瘤的治疗仍是世界公认的难题。本文就脑胶质瘤临床治疗的~些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胶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并进一步阐述血管生成拟态的结构特点及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胶质瘤石蜡标本,其中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各40例,进行FⅧRag、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组织化学染色及双重染色,然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胶质瘤中高度恶性组FⅧRag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低度恶性组FⅧRag和PAS 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双重染色的组织切片上观察到典型的血管生成拟态图像及马赛克血管.结论 在胶质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且恶性度越高形成拟态血管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0.
人脑胶质瘤中DLL4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Notch信号配体——Delta样配体4(DLL4)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探讨DLL4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DLL4作为抗肿瘤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例人脑胶质瘤及7例正常脑组织中DLL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用CD31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以计算MVD。结果:DLL4及VEGF表达水平在正常脑组织、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胶质瘤组两两之间均有差异(P<0.01),其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强(P<0.01);DLL4和VEGF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539,P<0.01),两者均与MVD相关。结论:DLL4在胶质瘤的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成、治疗性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是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如肿瘤、缺血性疾病、慢性炎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牛皮癣、创伤愈合等 )的基本事件之一[1,2 ] 。血管生成的研究涉及到医学中的多个学科 ,研究疾病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和消退规律及其机制 ,对认识血管生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针对血管生成进行有效的治疗 ,以及研究器官移植和含血管的组织工程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是指从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此概念有别于血管形成 (Vascu logenesis)。…  相似文献   

12.
尽管得益于调强放疗的广泛开展以及化疗的联合应用,鼻咽癌(NPC)的总体治疗效果较二维放疗时代明显提高,但进展期患者尤其是复发转移患者的疗效仍不理想,抗血管生成治疗具有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在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当中获得证实.在放、化疗的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有望进一步提高NPC的疗效,该文就抗血管生成治...  相似文献   

13.
吴志刚 《北京医学》2006,28(6):367-369
胃癌发病率在我国农村男、女性癌症发病中占第1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肿瘤的发生、发展除其本身的因素外,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成为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d growth factor,VEGF)因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4.
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于铂类治疗后进展耐药的进展期尿路上皮癌,目前并无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意在通过回顾分析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线治疗后进展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方法 选取23例进展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纳入本单臂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联合贝伐单抗或血管内皮抑素.结果 23例患者平均用药周期为3.0周期,2例患者获得PR(8.7%),9例患者获得SD(39.1%),总的疾病控制率(ORR)达21.7%.治疗的中位PFS时间为12.0周.血液学毒性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52.2%).至随访结束(中位随访时间7.0月),22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7.0月.结论 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线治疗后进展期尿路上皮癌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该方案在进展期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尚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6.
17.
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是在缺氧的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DNA结合蛋白,是一种介导细胞对缺氧的微环境进行适应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因子。研究发现HIF-1α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在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就HIF-1α与胶质瘤血管的形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恶性脑胶质瘤的局部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un JJ  W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438-1439
胶质瘤居颅内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且随年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统计数字表明,罹患恶性胶质瘤(低度分化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2年存活率是5%,偏良性胶质瘤患者10年存活率是20%。因恶性脑胶质瘤形成的早期就具有很强的弥散能力,所以即使手术几乎全切强化瘤组织后,仍不能避免其在术腔边缘的复发。人们试用在肿瘤局部或瘤组织切除后的空腔内放置一些可进一步杀灭瘤细胞的物质,或者诱导瘤细胞凋亡的因子,从而延缓或阻止肿瘤的复发,延长存活期。本文从以下7个方面就恶性胶质瘤的局部治疗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抗血管生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健俐  尹利荣 《医学综述》2005,11(7):635-63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为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约10%的育龄期妇女发生该病。虽是良性疾病,但因其具有易复发性和转移的特点,故素有“良性癌”之称,是一种严重困扰女性的难治之症。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无论哪种治疗均有较高的复发率,寻求新的治疗措施、降低复发率成为目前研究热点。近年来EMs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治疗提供了新的对策,尤其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