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网膜M(o)ller细胞在眼免疫赦免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在Wistar大鼠和新西兰白兔的右眼玻璃体腔接种Ml()ler细胞的特异性破坏剂L-α-氨基已二酸(L-α-AAA)和10g.L-1牛血清白蛋白.不同时间分别摘除接种眼,进行透射电镜检查.动物模型建立1wk后,进行DTH的诱导和测量.结果玻璃体腔接种L-α-AAA 4h,视网膜Mller细胞肿胀、电子密度降低;12h以上病变加重;48h以上病变减轻;72h恢复正常.玻璃体腔接种L-α-AAA和抗原组的动物DTH反应均呈阴性.非玻璃体腔抗原接种组动物均呈阳性反应.结论在短时间内、单一的破坏视网膜M(o)ller细胞,并不能造成眼免疫赦免状态的削弱或破坏.眼免疫赦免是一多因素、多机制的免疫调节过程,各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叠加和相互补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部位眼相关免疫偏离的诱导和维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不同种系动物眼内腔针对可溶性抗原刺激是否具有支持诱导免疫偏离的能力及其维持时间。 方法 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作为可溶性抗原,将其分别接种于不同动物(大鼠、兔和猴)的前房、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腔。皮下注射BSA和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动物。皮内注射抗原观察眼内腔接种BSA动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定时评估免疫偏离的维持时间。 结果 所有眼内腔接种抗原的动物均显示DTH阴性反应。不同部位抗原接种后免疫偏离的平均维持时间分别为:前房组:大鼠70天,兔90天,猴320天;玻璃体腔组:大鼠100天,兔150天,猴360天;视网膜下腔组:大鼠50天,兔70天,猴300天。 结论 不同种系动物和不同眼内腔免疫偏离的维持时间不同。生物进化与免疫系统的进化具有同步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170-173)  相似文献   

3.
彭广华  李志杰  李辰 《眼科研究》2000,18(4):339-342
目的研究外伤后眼内炎症对眼免疫赦免状态的影响。方法在Wistar大鼠和新西兰白兔建立外伤性眼内炎模型。将牛血清白蛋白分别接种于受伤眼和正常眼玻璃体腔。接受附加佐剂的牛血清白蛋白免疫方案1周后,评价其诱导玻璃体腔相关免疫偏离的能力,并观察受伤眼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眼外伤后5~7天发生中度到重度炎症反应。常规免疫组动物均出现抗原特异性迟发型超敏反应(DTH)阳性;单纯玻璃体腔抗原接种组动物均显示DTH阴性;受伤眼玻璃体腔抗原接种组和受伤眼玻璃体抗原接种后对侧正常眼玻璃体抗原接种组均显示DTH阳性。结论外伤性眼内炎导致受伤眼和正常眼免疫偏离诱导的失败。眼相关免疫偏离的消失可能参与了交感性眼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视网膜挫伤后Mtiller细胞的影响。方法26只白兔通过3J能量自由落体的方式制作兔眼挫伤性视网膜病变模型,随机分为bFGF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挫伤组、正常对照组。其中正常对照组2只(4只眼),单纯挫伤组4只(8只眼),bFGF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0只(20只眼)。bFGF实验组每2d玻璃体腔内注射bFGF2μg(10μ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μ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挫伤后3h,1、3、7、14d各时间点Miiller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bFGF实验组视网膜Muller细胞Vimentin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且呈上升趋势,两组比较各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可以增强视网膜Muller细胞Vimentin的阳性表达,加速Muller细胞的活化,促进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5.
碱烧伤对眼前房免疫赦免状态的削弱和破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志杰 《眼科研究》1998,16(3):193-195
目的观察碱烧伤后眼免疫赦免状态的改变。方法使用0.5mol/LNaOH在兔眼建立碱烧伤模型。通过胸腺细胞刺激反应检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房水的免疫抑制水平。另外,观察了碱烧伤对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的支持能力。结果碱烧伤后眼房水的正常免疫抑制效应显著下降,即使在碱烧伤后2个月。烧伤眼接种抗原后ACAID诱导失败。结论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高发率除与植床的高度血管化和炎症背景外,眼前房免疫赦免机制的破坏或削弱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翼飞  李志杰  李辰 《眼科研究》2004,22(2):128-131
目的 观察小鼠前房和玻璃体腔的移植性黑色素瘤是否具有诱导免疫偏离的能力。方法 将雄性昆明小鼠 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共 5组。分别于实验组小鼠的前房或玻璃体腔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 ,然后观察测量和比较其抗原特异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的程度。结果  ( 1)小鼠前房和玻璃体腔移植性黑色素瘤均可进行性生长。 ( 2 )各组小鼠右耳DTH反应的肿胀值为前房组 ( 3 4± 3 5 ) μm ,玻璃体腔组 ( 3 6± 96) μm ,前房对照组 ( 194± 99) μm ,玻璃体腔对照组 ( 186± 5 5 ) μm以及空白对照组 ( 165± 118) μm。实验组与其相应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前房组t =-5 2 0 9,P =0 0 0 0 ;玻璃体腔组t =-3 871,P =0 0 0 2 )。 ( 3 )病理观察实验组“二免”后右耳未见炎性细胞浸润 ,而对照组则相反。结论 同种异体的昆明小鼠前房和玻璃体腔的移植性黑色素瘤均具有诱导其相关免疫偏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GCV)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实验性急性视网膜坏死(ARN)的疗效。方法 用单纯疱疹病毒(HSV-1,COS株)感染41只青紫蓝兔的右眼,建立ARN动物模型。建模后24、72 h,分别用GCV以玻璃体腔注射(10只眼)、静脉注射(11只眼)以及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静脉注射(10只眼)三种方式对ARN动物进行治疗,另设GCV联合氟美松玻璃体腔注射组(6只眼)和未进行任何治疗的单纯模型对照组(4只眼)。GCV玻璃体腔注射剂量为800μg,静脉注射剂量为5 mg/kg体重。根据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在注射后1~21 d观察和记录视网膜坏死分级,对比观察不同用药方式组之间以及不同用药方式组与单纯模型对照组视网膜坏死分级的差异。结果 单纯模型对照组视网膜坏死分级为3.8级。建模后24 h进行治疗者,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静脉注射、GCV联合氟美松玻璃体腔注射、静脉注射组视网膜坏死分级分别为0.2、0.4、0.8、2.2级,前三组与静脉注射组视网膜坏死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1,0.045),但前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0.054,、0.107);建模后72 h进行治疗者,4种给药方法治疗后病变都在1.4级以上,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结论 GCV玻璃体腔注射能有效降低实验性ARN视网膜坏死分级;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静脉注射、GCV联合氟美松玻璃体腔注射与单纯GCV玻璃体腔注射比较,视网膜坏死分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择性干扰黄斑区Mueller细胞,试图建立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IPT)动物模型。方法:恒河猴12只随机分为6组,前3组单眼视网膜下注入DL—α—AAA(DL—α-aminoadipic acid)5,10,50mmol/L30μL,后3组单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入DL—α—AAA16,50,80mmol/L100μL。术前1wk及术后6,12wk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黄斑自发荧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uh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测,并摘除眼球行光镜检查。结果:视网膜下5,10mmol/LDL—α—AAA及玻璃体腔50mmol/LDL-α-AAA,给药后6wk均出现IPT且OCT和光镜亦有相应病理改变;视网膜下50mmol/LDL—α—AAA,及玻璃体腔80mmol/LDL-α-AAA,病理损伤严重但未出现IPT。结论:视网膜下5~10mmol/LDL-α-AAA、玻璃体腔50mmol/LDL-α-AAA均可诱发IPT。  相似文献   

9.
彭广华  李志杰 《眼科研究》1999,17(5):406-408
眼的免疫赦免卢因于眼自身对全身免疫反应诱导和表达的修饰。将抗原接种于眼前房可以诱导一种偏离形式的全身性免疫反应,称为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的主要特征是:(1)怕特异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和补体结合性抗体反应的缺陷;(2)产生独特的调节性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0.
彭广华  李志杰 《眼科研究》1999,17(6):417-419
目的 确立视网膜下腔是否具有支持针对视网膜可溶性抗原(S抗原)刺激诱导偏离式免疫反就原能力,并观察白细胞介素-1(IL-1)对视网膜下腔免疫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视网膜S抗原接种于Wistar大鼠的眼前房和视网膜下腔。抗原接种后7天,使用S原接种于Wistar大鼠的眼前房和视风膜下腔。抗原接种后7天,使用S抗原和完全福氏佐免疫受主动物。然后,通过足部刺激评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通过腹腔注射IL  相似文献   

11.
朱丹  赵明威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6,24(3):285-288
目的评价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对dispase诱导的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预防作用。方法健康成年的青紫蓝兔20只,采用dispase诱导的PVR动物模型,右眼玻璃体腔注射100μmol/LGM60010.05ml,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共观察6周。采用PVR分级评分进行临床观察,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玻璃体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抗增生核抗原(PCNA),判断视网膜细胞增生状况。结果GM6001组与对照组的PVR分级评分分别是1.19和2.5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GM6001组的玻璃体增生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5);GM6001组PC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M6001玻璃体腔注射能抑制和延缓实验性PV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眼免疫赦免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广华  李志杰 《眼科研究》1999,17(2):153-156
眼的免疫赦免是一极其复杂和动态的免疫调节过程。这一机制是眼生物进化过程的一种生理适应,对于维持视觉器官的完整性、免受免疫性炎症反应的破坏,以及为眼组织移植提供适宜的微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就眼免疫赦免和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中的眼局部因素、维持眼免疫赦免的细胞和分子基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接种于眼内腔可溶性抗原的释放和存留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确立前房和玻璃体腔接种可溶性抗原后,基砀释放和局部存留的模式。方法 分别将^99mTc和6125I标记的人血清白蛋白接种于兔眼前房和玻璃体腔。使用SPECT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标记怕在眼内腔短期和长期的存留和释放模式。结果 接种于眼内腔的^99mTc标记怕,在短时间内部分进行血流,大部分存留于眼内腔。接种于前房的^125I标记抗原在7 ̄11天皇外周血达到高峰,34-36天消失。接种于玻璃体腔的  相似文献   

14.
内毒素诱导大鼠葡萄膜炎的组织平片和切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内毒素诱导的视网膜脉络膜改变和平片、切片结果的差异。方法:从内毒素注射的Lewis鼠制备视网膜和脉络膜-巩膜复合体平片以及眼组织冰冻切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平片上显示,注射后4小时单核细胞浸润,随后,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至整个视网膜和脉络膜,脉络膜中尚有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增多;切片上发现,于注射后一定时期,视网膜和脉络膜中有上述细胞浸润。结论:平片技术为视网膜脉络膜原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是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视神经的慢性退行性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和视神经纤维进行性丢失可导致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结构和视功能的损害.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参与青光眼的神经变性过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变性中涉及免疫机制及免疫系统相关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眼免疫赦免环境的破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T细胞免疫的异常、Th1/Th2免疫失衡、自身抗原的产生、补体通路的激活、氧化应激反应、衰老等免疫因素及氧化应激放大的初始压力损伤,这些因素均可使青光眼视神经进一步损害.就眼的保护性免疫和免疫异常与青光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下腔是免疫赦免部位,能诱导免疫偏离,产生免疫耐受。血-视网膜屏障的隔离作用、TGF-β和IFN等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CD95L、可溶性因子、Galectin-Ⅰ和TRAIL等所介导的RPE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均参与了视网膜下腔的免疫赦免机制。RPE、小胶质细胞以及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等相关APC均参与了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过程。视网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免疫耐受状态的产生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眼免疫赦免与免疫偏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具有免疫活性的个体 ,如果在某一特殊解剖部位接种或移植具有免疫原性的细胞或组织 ,这些细胞或组织可以长期存活 ,那么我们将这一部位称为免疫赦免部位 [1 ] 。目前已发现的免疫赦免部位有眼、脑、肝脏、某些内分泌器官、母胎界面和仓鼠的颊袋等。其中眼的免疫赦免现象更为人们所关注 ,本文旨在就眼免疫赦免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1 眼的免疫赦免许多现象表明 ,眼内腔是一个典型的免疫赦免部位。其主要依据有 :(1)将同种异体肿瘤细胞植入 BAL B/ c小鼠眼前房不被排斥 ,且呈进行性生长。与此相反 ,将同样的肿瘤细胞注射到非赦免部位 (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视网膜毒性作用。 方法 16只新西兰无色素兔的32只眼随机分为药物注射组和对照组,药物注射组又根据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剂量不同分为A、B、C组,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剂量分别为0.05、0.10、0.25 ml,分别含Bevacizumab 1.25、2.50、6.25 mg。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0.9%生理盐水0.10 ml。注药后1、2、4周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另外 ,在兔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后1、2、4周,每组各摘除2只兔眼,行视网膜组织形态及超 微结构的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 Bevacizumab后1、2、4周,兔眼ERG各项反应波形均正常,振幅均未出现异常改变(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药物注射组和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组织形态在各时间点均未见异常。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A、B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C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出现部分线粒体损伤,发生肿胀和积 水变,4周时病变无缓解。 结论 单次兔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25 mg或2.50 mg是安全的。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93-196)  相似文献   

19.
临床视网膜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下腔存在有限度的免疫赦免,针对接种抗原可诱导抗原特异 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同种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 m, RPE)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在未实施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大部分接受视网膜下腔RPE移 植治疗老年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的患者发生了移 植排斥反应。这些移植细胞是否能改善渗出型AMD的视力预后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其手术并发症有:囊样黄斑水肿、黄斑皱褶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此相反,在接受神经视网膜组织移植的晚期视网膜变性患者在术后长期观察期间未发现显著的排斥反应征象及其严重的并发 症。但是,移植的神经组织能否重建视网膜内神经网络及其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63-165)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诱导活化淋巴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对体外抗原特异性活化淋巴细胞的影响,探索RPE细胞在眼免疫赦免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RPE与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系和静止淋巴细胞之间的共培养系统。使用基因组DNA电泳、DNA末端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的诱导情况。 结果 与RPE共培养的抗原特异性活化淋巴细胞出现凋亡征象。随着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定量分析表明:共育24小时的凋亡细胞占5.95%;48小时占9.38%;72小时占17.95%。与此相反,RPE对于静止的T细胞则不具有显著诱导凋亡的作用。 结论 RPE细胞具有诱导入侵淋巴细胞凋亡的能力。这种现象作为免疫反应的限制机制,在眼后节免疫赦免的维持和保护眼免受免疫性炎症反应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41-2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