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不良反应(ADR),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的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60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表资料。结果 60例ADR患者中,双黄连注射液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占18.3%),刺五加注射液发生ADR的比例位于第二(占15.0%),参麦注射液发生ADR的比例位于第三(占13.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5.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25.0%)与心血管系统损害(占16.7%)。60例患者发生ADR后均未产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诱发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因素比较多,临床医师要注意掌握中药注射剂的临床适应证与临床用药相关原则,并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做到合理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2.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收集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建立病案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不良反应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23个注射剂品种详细的1129例不良反应个案,其中双黄连注射剂病案数量最多(486例);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其中呼吸系统损伤424例(37.56%)和皮肤损害403例(35.70%)数量较多;男性患者601例(53.23%),女性患者528例(46.77%),平均年龄(29.98±19.76)岁;有25例患者(2.21%)因严重ADR死亡。结论:谨慎合理用药,增强预防意识,是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免疫系统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2009―2014年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免疫系统药物的全部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090例ADR报告中新的ADR报告208例(6.73%),严重ADR报告335例(10.84%),其中患者死亡4例(0.13%);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占64.82%;所有ADR报告与严重ADR报告的比较项不同:所有ADR报告中45~5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2.82%,严重ADR报告中18~4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3.73%;全部ADR报告中例数最多的为核糖核酸Ⅱ,411例,严重ADR报告中例数最多的为环磷酰胺,71例;所有ADR报告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多(28.88%),严重ADR报告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多(25.28%)。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ADR,加强ADR监测,及时报告,定期分析,重点关注严重ADR,制定主动监测办法,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4,(32):2994-2996
目的:揭示痰热清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甘肃省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提取2011-2013年痰热清注射液致ADR报告136例,就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儿童(014岁)发生ADR最多见(占44.1%);多为一般的ADR(占97.1%),严重的ADR有4例(占2.9%),而所有ADR中新的ADR有30例(占22.1%);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5.1%),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9.5%),排第3位的是消化系统损害(占11.6%);所有病例经停药并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后ADR症状均好转或痊愈,无死亡病例及后遗症发生。结论:临床应重视痰热清注射液致ADR的各种因素,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禁忌证,加强用药过程监护,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刘存富  ;颜廷华 《中国药房》2014,(44):4195-4197
目的:评估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收集全国30家三级甲等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参麦注射液的数据,就收集到的患者资料及不良反应(ADR)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8 532例患者,参麦注射液多应用于60岁以上患者,原患疾病主要为肿瘤、冠心病、慢性肺心病等。其中,有15例患者发生ADR,ADR发生率为0.81‰,主要表现为皮疹、心悸、胸闷等,均为罕见发生,高龄和超适应证用药是AD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广泛,安全性较好,但临床仍需重视按照说明书和适应证用药,对过敏体质者需谨慎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扈福  朱思佳  扈晓雯 《中国药房》2011,(46):4398-440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18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8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8大类,其中以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35.00%),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占26.11%);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高(占82.2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占37.78%),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7.78%)。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监测,积极上报ADR报告,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7,(26):3650-3652
目的:了解地佐辛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9年1月-2016年8月江苏省ADR数据库,对地佐辛注射液致ADR/ADE的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用法用量、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 290例地佐辛注射液致ADR/ADE报告,其中严重的ADR/ADE报告40例(3.10%);报告单位以医疗机构为主(1 276例,98.91%)。ADR/ADE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45;ADR/ADE发生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45~65岁(43.49%)。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1 137例,88.14%);初始剂量超剂量用药577例(50.75%)。ADR/ADE主要累及胃肠系统(54.9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24.72%)和全身性损害(5.20%);严重的ADR/ADE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心悸、呼吸困难等,其中过敏性休克等在说明书中未提及。1 283例(99.46%)ADR/ADE转归结果为痊愈和好转。结论:应加强地佐辛注射液上市后的药品安全性再评价,完善药品说明书,加强患者宣传教育,以减少和避免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静脉给药致ADR的发生规律,为临床用药风险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2008~2014年158个医疗机构呈报的88 963例静脉给药疑致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关联性评价,全部报告中有70 672例属ADR,其中严重ADR 4 181例(5.91%),新的ADR 4 382例(6.19%)。全部ADR患者的年龄分布曲线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似。全部ADR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26.04%);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最多(36.09%);用药后30min内出现ADR者过半(50.78%)。而严重ADR报告中,比例最高的是全身性损害(22.87%);抗肿瘤药物ADR报告最为多见(38.03%);ADR潜伏期以3~7 d占比最高(20.88%)。结论:ADR报告的信息化使围绕大量数据的深入挖掘成为可能,人口学信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整体变化趋势;严重ADR的发生规律具有其自身特点,有必要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9.
江西地区2008年100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丹  赵宝玲  冯新 《中国药房》2010,(6):542-545
目的:了解江西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江西地区2008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0033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53.76%),其次是中药制剂(16.68%);静脉滴注是最易引发ADR的给药途径(65.45%);严重ADR报告225例(2.24%),新的ADR报告412例(4.11%);严重ADR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99例);在225例严重ADR中,有后遗症、死亡各12例。结论: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通报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的495例ADR报告进行汇总,从ADR发生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与品种数、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类型、严重ADR报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5例ADR报告中,男性发生率(55.56%)明显高于女性发生率(44.44%);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29.29%);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26.87%),其次为消化和循环系统药物(分别为15.76%);静脉用药引发的ADR最多(71.92%);消化系统损害133例(26.87%),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30例(26.26%);严重ADR报告占比12.73%,消化系统损害23例,血液系统损害12例,全身性反应11例。结论:需进一步重视ADR监测工作,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麟  文彦丽 《天津药学》2014,26(5):31-34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提出参麦注射液临床合理使用建议,以达到个体优化治疗及安全使用参麦注射液的目的。方法:检索2002—2012年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所报道的使用参麦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共102例,并分别对患者的人群特征、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给药途径、用法用量、原患疾病、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等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参麦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多发于中老年患者(86.27%)。不良反应以即发型和速发型为主,发生时间集中在用药过程中,其中用药过程中10 min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73.53%,用药中30 min累计发生率为84.31%。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7.50%),表现形式主要为过敏反应;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32.14%)。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在临床应用参麦注射液时应辨证用药,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本品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特别是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则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王丽  尹桃  朱敏文 《中南药学》2007,5(3):273-276
目的了解参麦注射液的临床使用情况;了解参麦注射液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发生率,探讨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湖南某三甲医院421份使用参麦注射液的完整住院病历进行调查,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损害,发生率为1.43%;其次呼吸系统和全身性损害发生率均为0.95%;皮肤及其附件、心血管系统损害发生率均为0.48%;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为0.24%。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婚姻状况、合并抗菌药物总数、合并中药注射剂总数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医师在使用该药时要符合中医理论,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3.
56例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哈尔滨市2010年1月~2012年6月有关参麦注射液的56例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基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平均年龄53.28岁;在30min内发生ADR的占总例数的83.93%;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报告最多,为28例,占36.36%;均为单独用药后发生的ADR的报告。结论参麦注射液ADR的发生与药物因素有关,并且年龄分布特点符合该药的适用人群。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加强其应用过程中的监测,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陈梅莉 《中国药房》2013,(48):4531-4533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使用参麦注射液的4896例住院病例中发生ADR/ADE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96例患者中发生63例ADR/ADE,发生率为1.29%;首次用药即出现ADR/ADE的有39例(61.9%),且大部分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发生;ADR/ADE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无联合用药与联合用药的ADR/AD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UADE病例中有4例属于超适应证用药;输液配制后放置时间超过1h的ADR/ADE发生率显著高于放置1h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参麦注射液时应注意把握药物适应证和配制时间等,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参麦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23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招宝 《中国药房》2012,(12):1133-113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数据库,下载参麦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全文,对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3篇参麦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报道,合计23例病例。其中,30岁以上的女性多见(15例,占65.22%),均是静脉注射给药,20例发生在首次用药(86.96%),22例(95.65%)发生在静脉滴注开始后的20min以内,临床表现以胸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出汗等为主。经积极的抗过敏性休克抢救,全部病例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用药前未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与药物过敏史,与其他中药注射剂同瓶静脉滴注、医务人员对患者用药初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未予重视是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安全隐患。结论:参麦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不少见,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例,应用环戊硫酮片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15d为1个疗程,比较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8.96%,有3例出现腹部不适、腹泻;治疗组有效率90.63%,无严重不良反应;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居靖  汪海孙  黄萍  陶贤琦  张承绪  王亚丽 《安徽医药》2009,13(12):1593-1595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的安全性,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中心提供的983例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伴全身性损害260例(27.31%),皮肤及附件损害247例(25.95%),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145例(15.23%),胃肠系统损害77例(8.09%)。与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相似,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但循环系统损害(胸闷、心悸、血压升高、心律失常)为其特点。结论应加强对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不盲目扩大适应证,生产企业应注重优化制备工艺,不断提高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方法:检索1972-2010年文献报道的参麦注射剂不良反应,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麦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60岁的老年人中,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样反应、皮肤损害过敏反应等,主要发生在用药30min内,预后再激发阳性16例(19.28%)。结论:临床应用参麦注射剂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特别关注再激发阳性,辨证用药,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66份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2.34%)、呼吸系统损害(19.14%)、心血管系统损害(18.48%)、全身性损害(13.86%);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严重的报告比例高(28.31%)。结论:参麦注射液导致ADR/ADE原因涉及药品使用、生产等多种因素,建议临床要根据中医辨证进行论治,生产企业应提高参麦注射液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加强说明书安全性标识信息,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降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