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评价了28例儿童下颌骨骨折对下颌骨发育和牙列的远期影响。病例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受伤时平均年龄:6岁以下11例,6~12岁13例,13~18岁4例。髁状突骨折最多,11例(39%),髁状突骨折加体部骨折11例(39%)。其余6例,2例正中旁骨折,3例体部骨折,1例角部骨折。当时治疗方法包括:22例有髁状突骨折者,采用牙弓夹板颌间固定;7例体部骨折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截骨术后近髁状突段移位是近期复发、颞颌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过去14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些防止近髁状突段移位的方法及装置。但这些方法中多存在设计操作复杂的缺点。本文介绍了作者过去5年来采用的一种髁状突维持装置(CPD),可在术中使近髁状突段复位于术前位。 20例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截骨术前移下颌骨的病例,年龄16~33岁。平均24.8岁。平均前移量5.6mm(3.4~7.8mm)。固定采用3个2mm钴铬螺钉。10例固定前使用CPD,另10例不使用CPD。手术前后拍颞颌关节位片,测量髁状突垂直向、水平向和旋转移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斜行或矢状骨折患者27例(30侧),年龄15~57岁,男性19例,女性8例。采用耳前直线切口入路,髁突复位后,用2枚18mm长2mm直径的钛钉固定断离的髁突。术后复查三维CT了解复位情况,评估术后开口度、颞下颌关节运动、咀嚼功能、咬合情况及面部外形等。结果:完全解剖复位固定的25侧髁突;5侧髁突固定良好,但髁突与下颌升支成角,角度均在15°以内;所有患者的咬合关系均恢复到受伤前状态;术后3m均能进普通饮食,开口度为(35.8±4.2)mm;4例患者术后自觉手术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时有摩擦音,3例患者术后2m仍觉关节区轻度疼痛;瘢痕隐蔽美观。结论:双长螺钉固定下颌骨髁突斜形或矢状骨折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微型钛板应用于颌骨骨折修复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2年应用微型钛板治疗颌骨骨折17例,均取得满意效果。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42岁。损伤部位:上颌骨骨折3例、下颌骨单发骨折10例、下颌骨双发骨折2例、单纯髁状突骨折1例、髁状突骨折合并下颌骨体部骨折1例。  相似文献   

5.
三维重建CT诊治下颌骨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及其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5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因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入院治疗的病例45例,所有病人均拍摄三维重建CT。依据三维重建CT诊断结果选择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依据三维重建CT片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分析治疗效果。分析三维重建CT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及其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45例病人均依照三维重建CT对髁状突骨折情况进行诊断并选择治疗方法。其中5(11.1%)例采用保守治疗,40(88.9%)例采用手术治疗。40(88.9%)例治疗效果好,4(8.9%)例治疗效果一般,1(2.2%)例治疗效果较差。结论:依据三维重建CT诊断结果可以很直观的判断髁状突骨折情况,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我科先后经病理检验证实10例软骨瘤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50岁。7例在10~27岁之间,病变部位:下颌骨体部5例,髁状突3例,上颌骨2例。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距肿瘤0.5~1cm处块状截骨术。位于髁状突区的软骨瘤则采取髁状突切除术。术后除1例复发恶变死于软骨肉瘤肺转移外,  相似文献   

7.
性别:男性7例、女性18例。 年龄:年龄最小10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25.8岁。 部位:上颌骨10例、下颌骨12例(其中髁状突1例、颌骨外病变3例。 诊断:上颌骨10例中;其中上颌骨囊肿3例、上颌骨骨髓炎2例,腭部恶性混合瘤1例,颌骨畸形4例,下颌骨12例;其中造釉细胞瘤3例,下颌骨纤维瘤3例、髁状突骨瘤1例,下颌骨囊肿1例,下颌骨恶性肿瘤3例(鳞癌、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各一例),下颌前突l例。颌骨外病变3例,(颌下脂肪瘤、腮腺区粘液表皮样癌、颏下结核性冷浓肿各一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系列数字化导板用于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实现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精确修复。方法:10例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均行术前规划,并3D打印系列数字化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化导板精确重建下颌骨,术后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价术后效果。术后所有病例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果:系列导板术中就位顺利,重建钛板及髁状突位置准确,面型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剩余下颌骨与患侧髁状突术后位置与术前相比误差<2 mm。结论:系列数字化导板在重建下颌骨形态、保证髁状突的位置、恢复咬合关系、减少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单侧或部分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升支高度和下颌骨髁状突运动的变化。材料和方法 :30例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 ,A组为保留髁状突的下颌骨部分切除、自体骨移植或病变骨冷冻再植整复组 ,B组为未保留髁状突组 ,术后通过X线检查评价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都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髁状突运动障碍。主要有升支高度降低、髁状突水平运动和转动能力降低 ,且A、B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别 ,B组改变大于A组。结论 :下颌骨缺损重建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保留髁状突时所受影响要明显小于未保留髁状突组。因此保留髁状突有利于获得较好的术后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髁状突软骨瘤(附6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亮  菊远福 《口腔医学》1997,17(1):35-36
髁状突软骨瘤属良性肿瘤,有局部侵蚀性,有时可出现恶变趋势,发展为继发性软骨肉瘤,临床上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但是髁状突软骨瘤较为罕见,临床报道不多,诊断较困难,容易发生误诊.现将我科几年收治的髁状突软骨瘤6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2岁;左侧3例,右侧3例.2 治疗方法: 本组6例均在局麻下手术,其中2例行肿瘤及髁状突部分切除术,4例行肿瘤及髁状突切除术.3 预后情况: 除2例行肿瘤及髁状突部分切除者外,其余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其中1例术后行颌间结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髁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的血管化腓骨肌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后评价患者的临床及颞下颌关节(TMJ)功能状态.方法 患者4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41例均为累及下颌升支上部且未超过下颌中线的颌骨良性病损,其中应用腓骨替代髁突法重建24例、游离髁突法重建5例、保留髁突法重建12例.采用Fricton TMJ功能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的TMJ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关节强直,术后最大开口度31~53 mm,平均值(42.8±5.7)mm.不同术式患者术后面部外形、进食及语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TMJ功能指数,即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DI)及功能紊乱指数(cramiomandibular index,CM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留髁突组患者的TMJ功能优于腓骨替代髁突组.结论 保留髁突的血管化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有助于恢复TMJ功能;以腓骨瓣末端替代髁突进行下颌骨重建时,重建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对于TMJ的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健  龙星  程勇 《口腔医学研究》2007,23(6):685-687
目的:探讨髁突高位切除术后下颌骨的位置变化。方法:收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就诊的髁突肥大患者1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及双侧髁突Tc99-MDP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髁突高位切除术,平均随访时间9.6月。下颌骨位置变化评价方法:1)矢状位:比较侧位头影测量上测量术前术后SNA、SNB及ANB角的变化。2)冠状位:比较正位头影测量术前术后上、下颌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结果:侧位头影测量显示术后SNA无显著变化(P>0.05),SNB显著减小(P<0.05),ANB显著增加(P<0.05)。正位头影测量显示上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无显著变化(P>0.05),下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显著减小(P<0.05)。结论:髁突高位切除术后下颌骨在矢状位及冠状位上发生向后和向患侧的移位,此种移位有利于髁突肥大所致偏颌畸形的矫正。  相似文献   

13.
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树理  廖怀章  吴汉江 《口腔医学》2008,28(11):604-605
目的总结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致伤因素、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115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儿,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治疗1年后复查:优101例,良10例,差4例,优良占96.52%。结论正确选择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微型侧壁螺丝刀在下颌骨角部和髁状突颈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下颌骨角部和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侧壁螺丝刀,经口内微型钛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对面部外形满意。19例恢复正常咬合关系,2例轻微错(牙合),张口度均达到3cm以上。复查曲面断层片或螺旋CT三维重建,下颌骨骨折对位良好。结论采用微型侧壁螺丝刀经口腔内固定下颌骨角部和髁状突颈部骨折,完全避免了颌面部皮肤切口,尤其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颌骨不同骨折类型的骨折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 :312例下颌骨骨折经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将下颌骨骨折分型,分析其伴发骨折部位和特点。对下颌骨骨折行复位内固定术,伴髁突后上移位者配合磨牙区置垫的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结果:下颌骨单发线状骨折164例,多发线状骨折102例,粉碎性骨折46例。合并上颌骨骨折38例,颧骨骨折12例,鼻骨骨折13例,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48例,髁突后移位10例。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单独颏部或髁突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发生外耳道闭锁,2例术后发生颞颌关节强直,3例髁突后移位复位不良。结论:下颌骨骨折可为单发、多发及粉碎性,可合并上颌骨、颧骨、鼻骨、外耳道前壁骨折及髁突后移位。颏部、髁突矢状骨折易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者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髁突后移位的比例显著增高。诊治中应注意预防外耳道腔狭窄、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后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下颌骨髁状突颈部内弯骨折手术复位方法很多,但都是在分离下髁状突,在离体情况下将髁状突复位固定。作者介绍一种不分离髁状突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4岁,临床表现为外伤后左耳屏前疼痛,张口受限,(牙合)关系错乱,下颌骨X线正侧位片显示左下颌骨髁状突颈部骨折,呈水平内弯。手术方法:左颌下切口,显露下颌骨升支到乙状切迹及骨折断端,可见到髁状突,但不能夹住使其复位。用骨锯从骨折断端垂直向下到下颌角纵形截开下颌骨升支,并取出升支后缘骨质,用钳子很容易伸入夹住髁状突,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下颌骨髁突骨密度,研究下颌骨髁突骨密度与性别、年龄、垂直及矢状骨面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00例患者正畸治疗前的CBCT数据,将患者按照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进行分组,测量双侧水平面下颌骨髁突最大径处的髁突骨皮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口内喙突切除入路髁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采用口内喙突切除入路共完成8例患者的髁突病变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6 ~56岁,男性2例,女性6例,其中3例为髁突骨瘤,5例为半侧颌骨肥大畸形伴发的髁突良性肥大.6例同期进行上颌LeFoa Ⅰ型截骨术、5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1例健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4例颏成形术及6例下颌骨体或下颌角修整术,以恢复面部的对称性.结果 经术后CT验证,所有患者均按术前设计方案成功完成了髁突病变切除术,术后咬合关系、面部对称性恢复良好,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症状减轻或消失.开口度术前平均38 mm,术后1个月恢复为41 mm.患者随访3 ~12个月,疗效稳定.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可精确辅助完成口内入路的髁突切除术,手术创伤小,能较好地保存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下颌髁状突骨折移位的分类——附5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用放射学分析进行下颌髁状突骨折的分类 ,并确定髁状突骨折移位与治疗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诊治 5 6例 72侧髁状突骨折 ,患者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平均 9天后进行检查。常规 X线检查包括曲面体层和后前位片。另外 ,2 0例 2 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还进行了矢状及冠状位的 CT检查。根据 X光片发现 ,将髁状突骨折移位进行分类。只有髁状突完全脱出于关节窝外的骨折才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根据 X线片结果 ,72侧髁状突骨折中 ,6例 ( 11% )无移位 ,10例 ( 18% )斜形骨折 ,6例 ( 11% )移位 ,6例 ( 11% )前脱位 ,3例 ( 5 % )后脱位 ,8例( 14 % )外侧脱位 ,14例 ( 2 5 % )内侧脱位 ,3例 ( 5 % )水平脱位 ( P<0 .0 0 1)。 16例行颌间结扎。大多数患者 ( 71% )有开放复位的指征。 40例 ( 71% )患者进行了术后平均 2年的随访。在进行闭合性复位治疗的患者中 ,并发症如错、下颌不对称、咀嚼功能减退 ,关节与咀嚼肌区的疼痛明显多于手术治疗的病人。结论 骨折髁状突的脱位术前可用曲面体层与后前位 X光片进行诊断 ,而且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髁突矢状骨折手术复位与螺钉固定的技巧与疗效.方法 对21例(23侧)髁突矢状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术中在髁突复位后进行螺钉(长螺钉、拉力螺钉)固定.术后早期开始下颌运动训练,术后半年内定期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疗效满意,伴有下颌骨骨折的3例术后出现轻微的咬合紊乱,进行1周颌间牵引后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CT检查显示髁突复位固定理想.术后开口度基本正常,下颌运动和功能满意.结论 依据髁突矢状骨折的类型选择复位及螺钉固定,可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固定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