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大黄角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代医简》第50—51号简有方云:“治金疮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庶虫)虫三分(亡虫)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以方寸匕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即从大便出”。文中“大黄?”一药,原书注释云;“简文中‘大黄?’,有二解:一谓‘?’为肉之古体,应是‘大黄?’;一谓‘?’为丹字,简86丹沙之丹亦作自,与此同,应释‘大黄丹’。按: ‘大黄肉’、‘大黄丹’均不见《神农本草经》,应作何解,尚待进一步研究”。今按:一作“大黄肉”解。肉,《尔雅释器》:“肉日脱之”,注云:“剥其皮也”。又俗称凡果实  相似文献   

2.
鱣鱼血《病方》130行:“白?,取丹沙与鱣鱼血,若以鸡血,皆可……”。341行:“治痂,冶亭?、莁夷,熬叔□□皆等,以牡□膏、鱣血饍。[先]以酒洒,燔朴炙之,乃傅。” 鱣的同名异物有三。即鲤鱼、鱑鱼、(鱼单)(?)的别名皆称鱣。 1.鱣释为鲤《说文》:“鱣,鲤也。”段玉裁注云:“郑曰:‘大鲤也’,盖鲤与鱣,同类而别异。……凡鲤曰鲤,大鲤曰鱣”《尔雅》:“鲤,鱣。”舍人注云:“鲤,一名鱣。”(诗卫风·硕人》:“鱣鲔发发。”毛传云:“鱣,鲤也。” 2.鱣释为鱑鱼《山海经·东山经》:“碧阳之水,其中多鱣鲔。”郭璞注:“鲔即鱣也,似鱣而  相似文献   

3.
1.蒿、青蒿《病方》191行:“弱(溺)口沦者方,……先取鹊棠下蒿。”248~251行:“[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病方》89页注⑥云:“青蒿,见《神农本草经》。《尔雅·释草》:‘萧,萩。’郭璞注‘即蒿。’这里是说荆楚地方称青蒿为萩。”笔者对此注持有不同的看法。按萩蒿是蒿的一种,但不是青蒿。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下释草:“萧,簌。即蒿。按《尔雅》有二萧:许君所谓艾蒿乃是藾萧;陆所云萩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数十茎即此。……今萩蒿叶白似艾而多歧,茎尤高大如  相似文献   

4.
阿是穴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作为一类腧穴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文载:“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成,据明代朱棣等撰《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辞海》注:“阿,吴方言中作语助  相似文献   

5.
厚柎《病方》307行:“阑者(火伤),爵蘖米,足(捉)取汁而煎,令类胶,即冶厚柎和傅。”《病方》中的厚拊,是什么药呢?《病方》307行注②:“厚柎,应即厚朴,见《神农本草经》,但无治火伤的记载。”笔者持有不同意见。①《神农本草经》厚朴条没有厚柎的别名。②柎、朴字义各不相同。《说文》云:朴,木皮也”,又云:“柎,阑足也。”段玉裁注云:“郭璞云:江东呼草木子房为柎。如石榴房、莲房之类。”③《病方》谓厚柎治火伤,而厚朴不治火伤。  相似文献   

6.
五谷《病方》94行:蚖,亨(烹)三宿雄鸡,洎水三斗,孰(熟)而出,及汁更洎,以食□逆甗下。炊五谷(穀)、兔□肉陀(他)甗中……饮汁。五谷,谷为穀的简写。指五种谷物。文献对五谷的说法互不一致。《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穀五药养其病。”注云:五谷,麻、菽、麦、稷、黍。《庄子·逍遥游》:“不食五谷。”疏云:五谷,麻、菽、麦、稷、黍。《周礼夏官职方氏》:“其谷宜五种。”注云:  相似文献   

7.
不少注家皆以为《伤寒论》“脉促”与“急促”或“短促”同义,而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脉。如:徐灵胎认为:“促有数意”。钱天来更说:“脉促者,非脉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顾宪章又以为:“促有短促之义”。日人浅田氏也说:“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又非数脉之谓促;即短促、蹴促之义”。日人丹波元简还说:“‘辨脉法’并王氏《脉经》以促为数中一止之脉,非也……此促,急促之义也”。一九七八年版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甚至认为21、34、140诸条之“脉促”以‘急促’或‘短促’为解,则全篇皆通”。实则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略论阿是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士杰 《中国针灸》2001,21(2):89-90
读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出版的《针灸学辞典》 :阿是穴 指按压痛点取穴 ,《千金·灸例》 :“吴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 ,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成(《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意指按捏其病痛部位 ,病人感到舒适 (快 ,或疼痛处 )就可以作为针灸的穴位。“阿” ,原指对痛感的惊叫声。此法与《灵枢·经筋》 :“以痛为输”及后人所称的“天应穴”同义。天应穴 同阿是穴。《玉龙经》注 :“不定穴 ,又名天应穴 ,但疼痛便针。参见…  相似文献   

9.
《金避·妊娠病》篇曰:“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其胎愈胀”一句,尤在泾《金匮心典》说:“胎胀者,胎热则消,寒则胀也。”后来许多注本皆从此说,但避“愈”字而不释。现代有注本认为是“胎位不断膨胀”,“自觉胎愈胀大”等。唯何任教授独具见解,认为是“胎气”胀(见《金匮要略新解》1981年第一版)。笔者赞同“胎气”之说,并认为“愈”是“郁”的借字,试述管见如下: 《尔雅》:“郁,气也。”郝懿行《义疏》说:“郁本香草,以为郁鬯,其气芬芳,敝以气言之。《一切经音义》二引李巡曰:‘郁,盛气也’,……《韩诗》云:‘郁隆炯  相似文献   

10.
《难经·六十三难》有云:“诸蚑行、喘息、蜎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历代注家对此众说纷纭。例如: 宋·虞庶:“夫葭灰方飞,蛰虫始振,所以蚑虫行、喘虫息、蜎虫飞、蠕虫动,皆因春气而生故也。”元·滑寿:“诸蚑者行、喘者息(息,谓嘘  相似文献   

11.
“参伍不调”话房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栋 《中医杂志》2000,41(1):60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不调”所言何意,历代诸家不一。如唐·王冰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类经》注:“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无常度者,皆病脉也。”清·张志聪注:“参伍不调者,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之意。”《素问补识》云:“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以上诸家所言观点不外有二:一指参校类伍,相参互证;二指脉象或大或小、或快或慢、节律不齐。  相似文献   

12.
尚志钧 《中药材》1989,12(11):44-45
桐的种类很多,名称亦很复杂,往往同一种桐,有若干个异名。又同一个名称,往往又包含有好几种桐。《说文》云:“荣,桐木也。”又云“梧,梧桐木,一日榇。”段玉裁注云:“《尔雅·释木》:‘榇,梧,。贾思勰曰:‘注云今梧桐皮,青者曰梧桐。案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段玉裁谓:此人所植梧桐树也。其花五出,子如珠,缀于瓢边,瓢如羹匙。贾氏云青桐九月收子,炒食甚美如菱芡是也。”  相似文献   

13.
据汉书有“毛”字表“无”义及民间有“冇”语表“没有”的流行情况,笔者认为《伤寒论》176条是用药的提示句,应作“表冇热、里冇寒”,故提出《‘有’疑为‘冇’》(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现再探于后,不当之处,祈望斧正。一、汉有“毛”冇语表“无”义《说文》“无”字下段注:“水经注云:燕人谓无为毛,扬子以曼为无,今人谓无有为没有,皆是也。”段玉裁引《水经注》文说明,远在春秋战国时的燕国人早已有用“毛”  相似文献   

14.
灵活用药话「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活用药话「反佐」陈家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反佐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注曰:“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病有小大,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相似文献   

15.
杨辰华 《中医研究》2002,15(3):51-52
1 对“除陈气”的阐发“除陈气”思想肇源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王冰注 :“兰 ,谓兰草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  相似文献   

16.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证状,临床较常见,前贤多认为属实热有余之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曰胆瘅。”王冰注:“亦谓热也。”马莳注曰:“此病乃胆气之热也。”《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现在有关著作亦多谓口苦多属肝胆有热。口苦属实者固多,但属虚者亦屡有所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即  相似文献   

17.
堇葵、堇、堇叶《病方》90行:“蚖,以堇一阳筑封之,即燔鹿角,以溺饮之。”329行“胻膫,夏日取堇叶,冬日取其本,皆以口沮而封之。”402行:“(弋贝)(?)食(蚀)口鼻,冶(堇页)(堇)葵□□□,以桑薪燔□□其□□令汁出,以羽取?”。三个方子中用有“堇葵”、“堇”、“堇叶”。《病方》197页,将“堇、堇叶”列在草类。《病方》200页将“堇葵”列在菜类。这就意味着“堇”和“堇葵”是两种东西。按文献所引,似是同一物品。《说文》:“堇,草也,根如荠,叶如细柳,蒸  相似文献   

18.
七损八益是《内经》养生的内容之一。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及《内经讲义》作了二种不同的解释,近在其未发表手稿《见智录续篇》中又发现其独创的新解。现将前后三说摘要介绍,略加讨论,以飨同道。在《群经见智录》中恽氏认为七损八益,是调阴阳之意。谓:“‘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是七损八益云者,调阴阳也。”又说:“下文云(内经原文,下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圣人治身也’。圣人治身当然可以为法,以其能调阴阳也。”具体地说:“七为阳,八为阴也……所谓损益者,谓阳亢阴能损之,阴竭阳能益之。阳亢得阴则伏,是七之损八;阴涸得阳则生,是八之益七也……”然此处调阳阴,主要是防病于未然之意,“故下文言圣人之治身”。《内经讲义》认为七损八益,是精神之守用。谓“精神以用为出,谓之损。纵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谓之益。生年四  相似文献   

19.
1.(前巾)(葥)根《病方》109行:“疣,以杀本若道旁(前巾)帮(葥)根二七,投泽若渊下。”《病方》中葥根有三种解释。一释为地肤子,二释为山莓,三释为车前草。(1)葥释为地肤子《尔雅》:“葥,王(艹慧)。”郭璞注云:“王帚也,似黎,其树可以为扫蔧,江东呼之曰落帚。”《说文解字系传通释》:“葥,王蔧也。锴曰:今落帚草也。”《本草纲目》卷十六地肤条,其释名项目有《尔雅》“王蔧”、郭璞“王帚”,作为地肤子别名。这就意味着“葥”是地肤子。  相似文献   

20.
忆昔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包括着6.55%(26条)的针灸疗法。兹就《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临床价值试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中针灸疗法能起到主治作用的条文计有10条。例如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针足阳明”,笔者认为应是足阳明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概因足三里有扶正祛邪之功,“诸病皆治”。考《千金翼》云:“足三里治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东垣谓:“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则元气乃伤,当于三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