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陈允惠  李大林  李杨 《山东医药》2008,48(12):95-96
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应用球囊在闭塞段动脉内膜下扩张再建血流通道,根据术中造影情况决定是否置入支架,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结果 本组12例中11例成功.术后复查踝肱指数0.25~1.08(平均0.77),与术前(0.14~0.43,平均0.27)比较,P<0.01.11例手术成功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在1周后截肢,1例术后8个月截肢,其余9例均保持通畅.认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股深动脉重建改善下肢动脉缺血方面的疗效.方法 根据CTA及血管彩超选择高危重症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对30例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股深动脉重建.其中解剖外途径股-股深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7例,髂总、髂外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9例,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4例,腋动脉-股深动脉转流2例,单纯股深动脉成形术8例.结果 2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皮温明显升高,静息痛消失,ABI明显升高(术前平均为0.23,术后平均为0.57).3例症状减轻,1例无效截肢.术后随访3~23个月(平均13个月).18例行人工血管转流术的病例中1例发生闭塞,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4.4%.8例单纯股深动脉成形的病例中1例闭塞.总体保肢率为96.7%.结论 在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重建治疗Ⅲ、Ⅳ期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条患肢)和对照组(46条患肢),各40例。分别采用血管支架植入术及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1年的动脉通畅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5%(P0.05)。结论采用球囊成形术结合支架植入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育强 《山东医药》2008,48(47):18-19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32例(36条肢体)。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踝肱指数(ABI)平均提高0.35,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SIA术后6个月,治疗动脉的通畅率为86.11%。结论SIA用于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2例。均在DSA室的X线引导下行PTA;对于近两年内有髂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行PTA后置入血管内支架。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TA的即时成功率为90.6%(29/32),手术成功的29条患肢中3条踝肱指数(ABI)无明显改善,余26条由术前的(0.42±0.11)恢复至(0.82±0.12)。随访3~45个月,1例患者的胫后动脉在术后第9个月发生再次闭塞,2例患者的腘动脉在术后第12个月发生再次闭塞,手术通畅率为88.5%(23/26)。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病变血管通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发病率随社会老龄化而逐年增加.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本解决下肢缺血坏死症状,外科手术搭桥多因病变呈弥漫性,术后疗效欠佳或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而难以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进步,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1,2].现将我科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症(ASO)的疗效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作用.方法 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与对照组(71例),治疗组采用ACEI、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联用;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结果 治疗组改善ASO症状总有效率为78.1%,高于对照组的56.3% (P<0.05).治疗组转外科介入或手术、心脑血管事件共4例(5.5%),对照组血管重建或截肢、心脑血管事件共11例(15.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症干预应ACEI+他汀+阿司匹林联用,特别是合并其他动脉硬化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方法 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下行腔内超声消融治疗,术后抗凝. 结果消融闭塞血管长度10~20 cm,动脉管腔平均扩张约60%,术中造影证实闭塞动脉复通,术后2周测踝/肱指数提高0.20~0.45. 结论超声消融可以有效消融动脉硬化斑块,重建闭塞动脉血流,为动脉闭塞的患者提供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8例(20条患肢)。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侧下肢末梢泛红试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随访15个月(1-26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跛行距离加大(〉1000m)。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血管成形术结合股-腘动脉转流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尤其适合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顺行穿刺腔内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血管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119例,随访6个月~3年.对术前及术后的Fontaine分期,踝肱指数(ABI)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82.4%(98/119),FontaineⅡ期组58例,成功率为91.3%(53/58),45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缓解率84.9%(45/53);Ⅲ期组为81.1%(30/37)和90.0%(27/30),Ⅳ期组为62.5%(15/24)和60.0%(9/15).Ⅱ期组技术成功率明显高于Ⅲ期及Ⅳ期组(P<0.03);Ⅲ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高于Ⅱ期及Ⅳ期组(P<0.05).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7提升至术后0.73 ±0.14(P <0.01).技术成功患者的随访率为78.7%(85/108),术后第3、6、12、24、36个月分别有3例、6例、10例、7例、5例复发,其中17例再次行分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随访期间行截肢/足手术患者6例,截肢率5.6%(6/108).其中截肢平面在膝关节以上2例,膝下平面截肢1例,3例行跖骨截除.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近期及中期疗效较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股腘动脉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不经系统治疗的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半年截肢率超过40%,1年期病死率约为20%[1].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更新的周围动脉疾病(PAD)的诊治共识,即TASCⅡ的PAD治疗指南[2],腔内治疗已与血管旁路术和血管内膜剥脱术一样,成为血管外科手术干预具有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的股腘动脉疾病的常用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以来,TASCⅡA、B型患者中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腔内介入手术中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和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8例(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39例)POBA扩张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39例)DCB扩张治疗,观察术后12个月患者一期通畅率以及血运重建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血运重建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P<0.05)。结论 腔内介入手术中POBA和DCB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均较好,而后者可较好提升患者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避免血运重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手术的安全,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围术期护理针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66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33例)及围术期护理观察组(33例),观察并总结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血肿、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对照组发生率为24.2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心理护理、手术管理等工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针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2月间接受该院治疗70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此次研究将这70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组3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35例给予抗血小板、降脂、抗凝、降糖治疗;研究组35例患者的给予治疗方法,则是在基于常规组治疗办法的基础之上给予脉管复康片进行治疗,最后将两组患者的ABI(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截肢率以及静息痛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应用脉管复康片治疗,使得患者的间歇性跛行、截肢率以及静息痛发生率显著降低,且ABI提升效果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进行治疗,有助于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前后的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的变化,评价TcPO2在评估下肢ASO患者PTA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ASO患者101例,下肢ASO患肢111例,行PTA术后2~9 d复查TcPO2、ABI及TBI.根据有无T2...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下肢缺血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手术搭桥作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手段,目前已为外科医生所接受.然而对于年老体弱、伴有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疾患而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常常会失去外科治疗的机会,最终不得不截肢,甚至会失去生命.我们最近采用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了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内科》2015,(5)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踝肱指数(ABI)、疗效及不良反应(脑梗死、脑出血、截肢、死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BI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A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4.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以及踝肱指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于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对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对于其中发生围术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接受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LEASO患者112例,其中男76例,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脉旁路术是外科治疗下肢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办法,根据选择动脉移植物材料不同,可分为人造血管动脉旁路术与自体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自体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又因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倒置旁路术与原位旁路术。本文回顾性的比较动脉旁路术中分别采用人造血管与自体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人造血管与大隐静脉原位旁路术利弊,为临床选择提供良好的根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09年9月应用动脉旁路术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总结,根据旁路血管不同分为两组,人造血管组32例,自体大隐静脉组15例,比较两组病例的症状缓解与旁路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动脉旁路术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原位大隐静脉通畅率(93.75%)优于人造血管通畅率(85.71%)。结论: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手段,选择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治疗效果优于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20.
李志强 《山东医药》2010,50(26):91-92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4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均成功,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35±0.17升高为术后的0.81±0.13,手术前后相比,P〈0.05。64例术后随访6-52个月,闭塞血管通畅率89.07%。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