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伤寒论>方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中医临床各科中进行广泛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培养高素质跨世纪的中医药人才,把<伤寒论>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我们深入地进行了<伤寒论>教学改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期刊杂志,摘取<伤寒论>方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资料卡片,撰写有关方剂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性论文,结合<伤寒论>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论文交流,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撰写中医论文的水平,取得了满意的教学结果.  相似文献   

3.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自勇 《中医教育》2000,19(2):31-32
<伤寒论>作为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和方法,其原著的写法反映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所以一直被列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5.
李师以中医理论和中医内科为专攻,悉心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善于撷取历代医家之精华,博古融今.擅治内科杂病,对儿、妇、皮肤等疾患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在诊治过程中,师古而不泥古,刻意探索求新.主张处方应少而精,灵活多变,切中病机.现择其临床医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医著之一,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伤寒论>的方剂,古人誉之为"经方",其组成药精味简,力专效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备受古今中外临床医家的推崇.熟练掌握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证候,是学习<伤寒论>的主要任务之一.现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伤寒论>方剂的掌握技巧.  相似文献   

7.
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夏桂成教授,从医近50年,在中医妇科领域颇多建树.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深化中医辨证论治手段,形成独到的学术思想.作为夏教授多年的学生,尤其近来学习其论著<中医理论与实践>等,对夏教授学术思想、治学方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对其生殖节律理论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供同行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8.
陆渊雷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其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广为流传,但其所著<伤寒论概要>一书因时代原因未曾出版,今仅存抄本一册.本文简述该书成书背景.并以此书<急性热病药法之原理>一篇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陆先生在急性热病方面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则,体现他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独到见解.虽然在今天看来仍有不足之处,但其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立足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及思维方式,有利用丰富中医学,对今人的中医研究思路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9.
曲夷 《中医教育》2004,23(3):47-48
<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对其课程定位尚有争议:有人将其归为经典课,认为应将对原文的背诵、解释作为重点,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有人将其归人临床课,认为<伤寒论>本身就是一部临床经验总结的医著,现在仍然学习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进行临床辨证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教学培养中医辨治思维能力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的教学实践,认为<金匮>课程在培养中医学生成为一个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临床应变能力的合格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提出<金匮>教学,应着力于学生辨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且当适应临床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浅谈朝医与中医论伤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中国医圣张仲景所著,且被后世临床倍加推崇的临床著作.朝医(四象医学)创始人李济马先生的著书<东医寿世保元>里也有关于伤寒论的论述,但朝医与中医伤寒论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由1800年前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撰写,它开辟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先河,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建立了丰功伟业,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临床之基础.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发展,世界文明有了很大进步,人类疾病谱也有了很大变化,过去没有的疾病现在出现了,过去已有的疾病则与现在不同了.因此,应用<伤寒论>理论辨识外感、杂病,亦应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深入研究<伤寒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论及手足辨证的条文多达71条,占总条文数的18%,且其条文均见于六经之中,足见张仲景对手足辨证的重视.笔者为进一步探讨<伤寒论>中手足辨证的临床规律,结合中医理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方证辨证"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峻  杨亚平 《中医教育》2004,23(4):53-55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精神的列举,说明"脏腑辨证"是能够直接体现于疗效的<伤寒论>诸方证之辨的关键,"脏腑辨证"思想是<伤寒论>诊疗思维的核心,而<伤寒论>"方证辨证"则是"脏腑辨证"的表现形式和高级阶段,从而提出将<伤寒论>"方证辨证"思维熔入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教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伤寒论>中所涉及的治疗肾脏疾病的大法和代表方剂在临床中应用的疗效,旨在对中医肾病专业同行有参考作用.提出运用<伤寒论>方治疗肾脏疾病,只有紧紧把握住不同方证的病机、主症特点,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中医临床基础专题文献数据库是中医临床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中医药文献利用率的有效平台.通过建立中医药知识层次专题数据库,将海量文献信息,繁多的文献种类,各种形式的检索系统,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归纳整合,便于教学、科研和临床人员快捷检索相关文献.它的研制与建立,既要适应信息技术的要求,又要符合中医学术固有的科学内涵及其表述特点.以<伤寒论>相关文献立题,建成"伤寒论方剂研究期刊题录"、"伤寒类书目信息"与"<文渊阁四库全书>伤寒论113方记述"的专题知识型数据库.  相似文献   

19.
<伤寒学>之名称,源于熊曼琪主编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命名.该书称:"<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学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20.
沈家骥主任医师是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省首批及全国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50年.精于歧黄,擅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著名经典方剂之应用和创新,临床学验俱丰.导师治疗痹证,颇具特色,疗效显著,现将导师治疗痹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