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旭  潘振龙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1A):2311-2311
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syndrome,PJS)是以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和特征性黏膜、肢端皮肤色素沉着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人多因息肉引起的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以前认为错构瘤恶变机率很小,但近期报道:黑斑-息肉病患者为典型的恶性肿瘤高发人群。现对我院2004年发现并治疗的3例黑斑-息肉病及文献报告进行回顾,讨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黑斑息肉病的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黑斑息肉病的全消化道造影资料,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共同分析。结果:临床以口唇粘膜、肢端色素沉着为体征,腹痛、腹胀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全消化道造影示:肠息肉多分布在空回肠,多发,可并发肠套叠,息肉可恶变。息肉以错构瘤为主,可合并腺瘤,恶变后呈腺癌。结论:胃肠道造影检查对发现黑斑息肉病,特别是小肠息肉有重要诊断意义,而且为无创的定期随诊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23例,结果:全组病人23例,均有黑色素斑及多发肠道息肉,行选择性段切除+肠壁切开息肉切除19例,单纯肠管切开息肉切除2例,经肛门行直肠出血息肉切除1例,术后22例病理证实为错构瘤性息肉。复发小息肉经肠镜电灼烧7例,复发肠套叠二次手术者8例,仍有间歇腹痛者5例,结论: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为错构瘤性息肉,极少恶变,行选择性肠段切除+肠壁切开息肉切除,是目前Peutz-Jeghers综合征最简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病理类型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1]。大肠息肉发生率约占肠道息肉的80%~[2]。切除大肠息肉是预防息肉恶变的重要策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最成熟的术式,但该手术在息肉切除中有一定的风险和困难~[3]。研究表明手术过程中优质的护理配合可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4]。笔者  相似文献   

5.
王啟雄 《海南医学》2016,(4):678-679
肠错构瘤息肉是肠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癌变,以青少年多见,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主要类型是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肠错构瘤息肉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为单个或多个,大小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有蒂或无蒂,临床上无特殊的症状及体征,少数患者往往并发肠梗阻、肠套叠等才引起医生注意,或者在手术中才被发现[1].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数据,分析儿童PJS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 14例患儿发病年龄2~17岁,均出现口唇及四肢末端色素沉积,8例有家族遗传史,11例患儿有肠梗阻、肠套叠及便血等消化道症状;9例手术辅以内镜切除、灼烧等治疗,1例单纯手术切除息肉治疗,4例患儿仅单纯行内镜下切除息肉治疗,其中1例手术患儿切除2/3长度小肠,确诊为短肠综合征;息肉遍布胃肠道,以小肠为主,息肉病理主要为错构瘤样息肉,无恶变;随访14例患儿胃及结肠息肉复发率为100%,均定期接受内镜下切除,0例患儿因再次出现小肠息肉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各年龄层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以消化道症状多见,胃及结肠息肉可经内镜下切除,小肠息肉引起的肠套叠、肠梗阻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患儿需定期复查及随访。  相似文献   

7.
黑斑息肉综合征123例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秀兰  李晓玲  李芳英  杨健 《广西医学》2010,32(11):1389-1390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内镜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检索国内2006~2009年文献及我院收治的PJS患者共12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3例病人均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有胃肠道息肉112例,有家族史58例;以腹痛、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因肠梗阻45例、肠套叠接受外科手术者3例;息肉恶变10例。病理诊断为错构瘤样或增生性息肉或腺瘤。内镜下息肉摘(切)除和部分肠袢手术切除效果良好。结论黑斑息肉综合征以特殊部位的皮肤、黏膜黑斑和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腹痛、便血、肠梗阻为其主要表现;治疗以内镜下摘(切)除胃肠息肉为主。重视定期随访,以早期发现息肉恶变和胃肠道内外并发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基因检测结果、诊断治 疗及预后。方法:对2007—2017年收治的46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6例患者均存在口唇黏膜 黑斑及消化道多发息肉,黑斑多于5岁以内出现,14例有家族史。临床上表现为黑斑、腹痛、便血、贫血等。病理学 检查可表现为错构瘤(20例)、腺瘤(18例)、炎性息肉(14例)及锯齿状息肉(10例)等。11例患者行遗传性结直肠癌易感 基因(20个)检测,结果提示5例有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STK11)基因突变,其中3例STK11基因 致病证据明确者均有肠套叠及外科手术史。治疗以内镜下微创为主,出现并发症及息肉过大时行内镜和腹腔镜联合 或外科手术治疗。随访发现3例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结论:PJS以特殊部位的皮肤、黏膜黑斑和消化道多发息肉为特 征。病理学表现以错构瘤及腺瘤多见。STK11基因致病证据明确者发生肠套叠及外科手术风险较大。PJS早期治疗以 内镜下微创为主,因增加恶性肿瘤风险,容易复发,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毛云高  魏艳翎  叶昕 《吉林医学》2007,28(3):398-398
胃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大多是单发的,约有20%是多发,它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息肉的肉眼形态可分为广基型,亚蒂型和有蒂型.息肉组织学分类,可分为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其中有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5%~40%,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息肉直径在1cm以上的,癌变率约为11%,明显高于息肉直径0.5~1.0cm的癌变率(约为4%).增生性息肉的癌变率仅1%.如发现有胃肠息肉,都主张内镜下摘除,目的是预防息肉癌变.目前以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为胃肠息肉治疗的最常用而可靠的方法,该方法最多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  相似文献   

10.
庞念德  李晓云 《中外医疗》2011,30(21):94-95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临床诊治。方法对2000年至2010年收治的22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有典型黑斑和息肉21例,10例有PJS家族史;胃、小肠、大肠息肉15例,胃、小肠息肉17例;胃、大肠16例,小肠、大肠息肉3例,单纯胃、十二指肠息肉1例。经内镜下切除19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均无并发症发生。6例术后复发,1例合并癌变。结论消化道内错构瘤样息肉与黏膜黑斑是PJS的特征性表现,在诊断上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家族史、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胃肠镜全消化道检查;治疗上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也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后应定期复查及随访。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输尿管息肉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回顾性分析8例输尿管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改变,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8例患者均获治愈并经病理证实为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左侧5例,右侧3例,位于输尿管上段7例,中段1例。5例行单纯息肉切除(或电灼),3例行病变段输尿管切除加端端吻合。8例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4年未见复发。认为输尿管息肉术前诊断较难,临床多有腰痛伴间歇性肉眼或镜下血尿。静脉肾盂造影(IVP)加逆行肾盂造影检查对诊断输尿管息肉有较高价值,必要时可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6月该院收治PJS综合征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者中有PJS家族史患者共21例.56例患者可见胃、十二指肠息肉及结肠、直肠息肉.56例患者共行病理检查113例次,错构瘤66例次、腺瘤24例次、炎性息肉11例次、幼年性息肉5例次、增生性息肉3例次、息肉癌变2例次、错构瘤息肉合并腺瘤性息肉1例次、幼年性息肉合并炎性息肉1例次.结论 PJS是临床上较为少见但易于诊断、容易复发的疾病,一旦明确诊断,主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991年 6月~ 2 0 0 1年 6月 ,笔者先后用微波凝固术及高频电凝术治疗消化道息肉 4 77例共 5 39枚 ,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 2 72例 ,女 2 0 5例 ;年龄 12~ 81岁 ,中位年龄4 2岁。 4 77例中上消化道息肉 2 4 8例 ,下消化道息肉 2 2 9例 ,其分布见表1;单发息肉 4 2 8例 ,多发息肉 4 9例 ,共检出息肉 5 39枚。息肉直径 <0 .6cm 2 37枚 ,0 .6~ 1cm 2 2 8枚 ,1.1~2cm 5 3枚 ,>2cm 2 1枚。息肉无蒂388枚 ,亚蒂 12 5枚 ,有蒂 2 6枚。病理类型 :炎性息肉 193例 ,增生性息肉 86例 ,腺瘤 11…  相似文献   

14.
罗永胜  刘清  李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173-2174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118例,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进行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消化道息肉。分析手术结果。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贲门炎性增生性息肉1例,胃炎性息肉3例,胃增生性息肉16例,胃纤维性息肉1例;结肠炎性息肉17例,增生性息肉57例,纤维增生性1例,结肠腺瘤17例,管状腺瘤1例,黑斑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炎性息肉1例,球部腺瘤1例。术后复查结果显示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准确可靠,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经内镜射频治疗胃肠道息肉168颗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3年 4月 ,应用国产LDRF - 5 0A型射频治疗仪通过电子胃肠镜摘除食管、胃、十二指肠、大肠息肉 10 7例共 16 8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7例胃肠道息肉患者均因腹痛或便血等症状接受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检查 (内窥镜系日本产富士能EG - 2 5 0HR型电子上消化道镜和EC- 2 0 0MR型电子下消化道镜 ) ,发现病灶并取活检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息肉 ,其中男 6 4例 ,女 4 3例 ,年龄 6~ 82岁 ,平均 4 2 3岁 ,单发 78例 ,多发 2 9例 ,最多 1例 15颗 ;直径 <0 5cm 2 8颗、0 5~ 1 0cm…  相似文献   

16.
王旭  潘振龙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1):2311-2311
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以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和特征性黏膜、肢端皮肤色素沉着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人多因息肉引起的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以前认为错构瘤恶变机率很小,但近期报道:黑斑-息肉病患者为典型的恶性肿瘤高发人群[1].现对我院2004年发现并治疗的3例黑斑-息肉病及文献报告进行回顾,讨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8岁,慢性腹泻5年,间断呕吐2月,入院.大便稀糊状,无脓血,便频,日4~5次,除脐周偶伴钝痛外无其它不适,近两月出现腹胀伴间断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血,近日加重.查体:一般情况尚可,面色较暗,口唇及颊粘膜有黑色素斑分布,大小不一,压之不褪色,在手背也有少量黑色素斑分布.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显示:胃部和全结肠遍布大小不一息肉,表面光滑,无蒂,其中胃部有一个巨大息肉,遂行胃部息肉切除术.手术发现:胃粘膜表面息肉密集分布,一巨大者达16cm×12cm×8cm,其余均小于2cm×2cm,将巨大息肉及基底胃壁切除,并随机切除其他几个息肉送检,病理诊断为错构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胃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该院确诊为消化道息肉患者共计626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均经病理活检确诊进行息肉切除手术,观察经胃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性,并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价安全性。结果腺瘤性息肉占最大比例,其次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最少,直径≥2.0 cm的消化道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比例9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3枚一次性切除(99.30%);剩余5枚直径较大息肉分两次切除成功。治疗中出现10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0%,发生1例严重并发症。术后进行息肉标本活检均无癌变,随访6个月-3年,2例腺瘤性息肉复发,经二次切除后治愈。结论经胃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操作简单快捷、疗效确切、安全性较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安晓亮 《吉林医学》2014,(3):584-584
目的:观察、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上的治疗效果以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收到的效果很好,50例中有45例患者是腺瘤性息肉,比例占到90%(广基型占40例,亚蒂型5例)。5例为炎性息肉(均为广基型),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为100%。结论:在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治疗上,针对广基型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一方法的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方式简单等特点都预示着这一方式会一直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26岁,籍贯: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汉族。因便中带血一周入院。查体:口唇、口腔粘膜、双手掌面及双足掌面可见数个多形片状黑斑,边界清楚,无隆起。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息肉。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显示胃、十二指肠、小肠有多个大小不等息肉,直径在1cm左右。后在我科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凝息肉电切术,切除直径3cm~0.6cm息肉11颗,电灼直径0.5cm~0.3cm息肉3颗,将收集到的8颗切除的息肉送检,病理学诊断:错构瘤息肉,符合黑斑息肉综合征。并在降结肠处可见一5cm×5cm×5cm大小息肉,呈菜花状,表面不光滑,因息肉过大无法电切,转外科择期给于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