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营养障碍有关 [1 ] 。病变出现较早 ,且发生率高 ,严重时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用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 WHO(1985年 )诊断分型标准 ,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92例 ,全部为住院病人 ;有典型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2 ] ;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 ,治疗组5 3例 ,男 2 8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5 4 .3± 0 .6)岁 ,病程(3 4 .6± 4 .3 )个月。主要症状为四肢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对92例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腓总神经MCV和胫神经MCV进行检查。分析有症状DPN组和无DPN组之间MCV的差异。结果:92例糖尿病患者中,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为DPN患者64(69.56%)例,有临床周围神经表现的45(48.91%)例。两组患者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P组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MCV、SCV,腓总神经MCV及胫神经MCV与无DNP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各组患者中SCV异常率均高于MCV,下肢MCV异常率高于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测定下肢MCV可作为诊断DNP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赵世田 《吉林医学》2013,(32):6713-6714
目的:比较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6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组(A组)和甲钴胺治疗组(B组)各34例,疗程14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下肢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经过治疗,B组运动症状、体征及下肢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明显(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治疗。  相似文献   

4.
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52例,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48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0~83岁,平均5年龄(5.8±11.1)岁。糖尿病病程(6.23±5.82)年。表现为手足麻木者40例,感觉异常者30例,肢体疼痛者16例。所有病例均无严重肝、肾疾病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随机分为弥可保(甲钴胺)治疗组(弥可保组)及维生素B12(氰钴胺)治疗组(对照组)各26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类型及血糖均无显著性差异。2) 用药方法:弥可保组:给予弥可保(日本卫材公司产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下肢神经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22名年龄、身长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神经F波检测,观察参数为F波出现率(Fpresent)、传导速度(Fcv)和平均潜伏期(Flme)。将DM组根椐有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椐神经传导检测(NCD)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有症状组上肢Fpresent减少、Fcv减慢、下肢Fpresent减少、Flme延长(P0.05~P0.01),无症状组仅上肢Fpresent减少(P0.01)。与DM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上肢Fcv减慢、下肢Fpresent减少、Flme延长(P0.05~P0.01),而上肢Fprese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NCD异常组上肢Fpresent减少、Fcv减慢、下肢Fpresent减少、Flme延长(P0.05~P0.01),NCD正常组上肢Fpresent减少、Fcv减慢(P0.01和P0.05),而下肢Fpresent、Flm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D正常组比较,NCD异常组上肢Fcv减慢、下肢Fpresent减少、Flme延长(P0.05~P0.01),而上肢Fprese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F波(尤其Fpresent)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病变,上肢近端神经损害早于远端;下肢F波参数变化与临床症状、NCD相一致,DPN中下肢远、近端神经同步受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不同血糖水平的早期周围神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肌电图仪测定糖尿病患者、IGT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比较三组间的差别。结果:正中神经MCV与尺神经SCV:糖尿病组与IGT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MCV、腓总神经MCV、腓浅神经SCV三组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着餐后血糖的增高NCV受损逐渐加重,其中SCV较MCV受损明显;下肢远端神经较上肢神经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7.
无周围神经症状的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无周围神经症状的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无周围神经症状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已有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予神经营养剂甲钴铵、VitB1等治疗,对照组予随访。结果:干预后观察干预组出现临床症状、体征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干预组神经传导速度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且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结论:对无周围神经症状的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积极干预可能逆转周围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8.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208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将3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按是否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分为两组(DPN组: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2型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质指数及腰臀比,查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各指标。结果:本组老年2型糖尿病320例患者中,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208例,平均年龄为74.3±3.5岁,明显高于未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组(65.8±4.5岁);腰臀比、SBP、DBP、FBG、HOMA-IR、HbA1c、TG、TC分别为0.99±0.06,149.21±19.33 mmHg,91.24±13.03 mmHg,11.45±2.68 mmol/L,1.21±0.68,(9.83±2.18)%,1.89±1.11 mmol/L,6.48±2.24 mmol/L,均明显高于未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组(P<0.05),而HLDL、LDL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程、吸烟史、高血压史、FBG、高TG、HbA1c是DPN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高达65.0%,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FBG、HbA1c是DPN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振动觉阈值(VPT)测定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2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有神经症状/体征组(151/287,组1)和无神经症状/体征组(136/287,组2)的VPT测定结果.结果 287例患者VPT总异常率81.18%(233/287);组1的VPT总异常率94.70%4(143/151),其中轻中度异常率56.29%、重度异常率38.41%;组2的VPT总异常率66.18%(90/136),其中轻中度异常率52.21%、重度异常率13.97%.两组比较在总异常率和重度异常率上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结论 VPT测定方便,能敏感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治疗,连用8周。评价治疗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NCV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给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依帕司他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临床症状,且患者对其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阿魏酸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28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阿魏酸钠;对照组用维生素B12.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主观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有改善,但浅感觉障碍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尺、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VC)和腓、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阿魏酸钠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我们用灯盏花素治疗DPN ,取得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 2例DPN患者 ,入院前均有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糖尿病符合WHO 1985年糖尿病修订诊断标准。DPN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 ]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两组病例基本情况比较 ( x±s)组别男女年龄 (岁 )糖尿病病程 (月 )DPN病程 (月 )治疗组 1 5 1 751 4± 0 4 1 1 2 6± 8 6 2 9 3± 4 5 对照组 1 81 2 52 6± 0 6 1 0…  相似文献   

13.
黄旭  禤中宁  唐寅 《吉林医学》2011,32(28):5917-59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89岁之间血糖控制良好非干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45例49眼(A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另外收集同年龄层的非干眼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49例49眼作为对照组(B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FL)检查,对符合干眼症诊断患者分类记录。结果:术前A组BUT较B组短,FL较B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术后1个月A组和B组ST分别为(7.95±5.92)mm和(9.88±5.77)mm;BUT分别为(6.23±3.22)s和(9.33±3.53)s;FL评分分别为(5.34±3.69)和(2.07±1.71),符合干眼症诊断发病率分别为69.39%和18.37%,两组干眼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乳化术后3个月A组和B组ST分别为(10.42±6.23)mm和(10.40±6.08)mm;BUT分别为(8.21±3.51)s和(9.78±3.59)s;FL评分分别为(2.46±1.27)和(1.33±1.28),符合干眼症诊断发病率分别为6.12%和4.08%,两组干眼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会出现泪膜稳定性下降、干眼症状加重等眼表损害,但是术后后期有逐渐缓解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尿病150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100例血清Cys C浓度比较,同时测定血尿素、肌酐。结果:(1)Cys C浓度:无DN组1.22±0.42 mg/L,对照组1.09±0.37 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肾病组(DN)3组中,血清Cys-C浓度升高,Ⅲ期DN组2.00±0.32 mg/L,与无DN组比较(P<0.05)。Ⅳ期DN组>Ⅲ期DN组(P<0.01),V期DN组>Ⅳ期DN组(P<0.01)。(2)血清尿素和血清肌酐浓度,无DN组、Ⅲ期DN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期DN组血清尿素、血清肌酐浓度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Cys C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诊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左心室功能不全(LVD)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门诊及住院并诊断为LVD的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选择无心脏疾患的糖尿病患者(单纯糖尿病组)20例和正常对照组23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受试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LVD诊断以超声心动图为金标准。结果:糖尿病伴LVD组BNP水平(614.0±263.5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9.2±27.5pg/ml)(P<0.01),而单纯糖尿病组BNP水平(53.6±29.0pg/ml)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糖尿病伴LVD患者进行分组,单纯性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BNP水平(295.1±85.2pg/ml)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但明显低于单纯性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630.3±121.5pg/ml)(P<0.05),单纯性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BNP水平低于收缩性伴舒张性左室功能不全组(1055.8±387.4pg/ml)(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NP诊断LVD界值(cutoff值)为>90pg/ml时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92%、阳性预期值为95%、阴性预期值为76%。结论:BNP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心功能,对LVD的诊断具有理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并发LVD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早期硬化情况。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0例(糖尿病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其足背动脉血管弹性指标: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比较2组足背动脉血管弹性改变。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足背动脉β、Ep、PWVβ均增高,分别为14.55±4.90和11.18±4.24、(199.08±69.68)kPa和(139.18±53.32)kPa、(8.49±1.58)m/s和(7.12±1.3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值降低,分别为(0.08±0.05)mm~2/kPa和(0.10±0.04)mm~2/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快速、无创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早期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超声形态参数,并分析其与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评分系统(MN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7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有无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分为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DPN)组(n=37)和无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n=34),同时选择同期非糖尿病健康者为对照组(n=38),分析3组之间超声形态参数的差异,并比较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超声形态参数与MN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DPN组与NDPN组患者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超声形态参数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DPN组均明显大于ND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NSI评分越高,糖尿病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超声形态参数越大,二者显著相关(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超声与MNSI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MNSI评分越高,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超声形态参数越大。  相似文献   

18.
廖日调 《中外医疗》2013,32(16):8-9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6月—2012年4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7)与对照组(n=16),治疗组给予苦碟子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单用弥可保静脉滴注,两组均为1次/d,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NCV、SN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NDI-200P+神经电检诊仪分别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胫神经H反射检查。结果:将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胫神经H反射结果进行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60例患者中,有周围神经受损症状者48例(80%),肌电图检查发现周围神经异常者48例(100%),无周围神经受损症状者12例,肌电图检查发现异常6例(50%),通过肌电图检查确诊率提高10%。结论:肌电图检查能够早期发现无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异常,提高了确诊率,对糖尿病病周围神经病具有重要的诊断及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Ghrelin的关系,研究Hp感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Ghrelin的影响。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组40例患者,对照组20例为健康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Hp检测,以实时B超检测胃半排空时间(GET1/2),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并分析Hp感染对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临床症状评分和GET1/2的影响。结果:(1)临床症状评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6分,其中Hp阳性者为11.2±4.5分,Hp阴性者为10.3±4.3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者评分为2.8±1.2,显著低于FD组(P<0.05)。(2)胃排空功能检测(GET1/2):功能性消化不良组为48.8±14.0 min,对照组为35.9±4.7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消化不良组Hp阳性为50.3±12.0 min,Hp阴性为46.9±16.2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组中,Hp阳性者为18.2±3.5 ng/mL,Hp阴性者为19.5±6.9ng/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功能性消化不良组18.8±5.3 ng/mL高于对照组16.2±2.9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无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