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祖国医学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阴阳整体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多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称之<'[1]>.<内经·灵枢>中"通天篇"和"阴阳二十五人篇"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阴阳人格体质学说.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之"六经",即所谓"三阴三阳",实质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庞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6):1104-1106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形成的理论基础、相关因素和临证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阴阳学说作为古人的说理工具和方法论,已逐渐地渗透和融入到<内经>的基础理论体系中,使得(内经>的医学理论在阴阳学说中得到了解释或阐明,用于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概括病邪的性质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治法的确立等,使阴阳学说与<内经>有机地结合,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之根基,并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阴阳学说成为<内经>的基础理论核心,及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所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质是人体的个性化特征,它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明确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治和调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是国内第一本对体质类型和分类方法做出系统分析的书籍,它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脏腑理论、气血理论为基础,对体质从多角度进行了分类。本文将《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进行总结、解析和评价,以期为现代中医体质分类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冷治文  王鹏 《河北中医》2009,31(12):1884-1885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受法家革新思想影响,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阴阳升降和生长收藏等理论,在继承洁古(张元素,字洁古)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内伤病之脾胃学说,"人以胃气为本"和"火与元气不两立"是<脾胃论>的主要学术观点,而"升降浮沉"是贯穿于<脾胃论>全书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体质学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内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内经>体质学说的概况进行了整理,并简要介绍了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内经>体质学说对其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医理论研究工作者应拓宽视野,多从东方医学中的其他分支中进行挖掘,以此加快中医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李真  冯晓东  张铭 《江苏中医药》2008,40(11):105-106
根据<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归纳出六经疾病的各自易感性,提出了六经体质学说.据此将人群分为7个体质类型,即太阳、厥阴、阳明、太阴、少阳、少阴及阴阳平和体质.根据六经体质的不同,其时疾病的易感性亦不同,结合治未病思想,可以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古代阴阳体质分类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内经》以及后世医家的阴阳体质分类方法。指出阴阳分类法是《内经》分类法中比较成功的一种分类方法。后世医家继承了这种思想,并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分类法。《内经》中阴阳分类法又包括阴阳四分法和阴阳五分法。阴阳四分法根据阴阳之气胜衰的不同,将体质分为4种类型。阴阳五分法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并结合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将体质分为5类。后世医家提出了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阴阳虚实分类法和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等多种阴阳分类方法。这种阴阳分类的思想亦将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医家对体质的分类,并将会极大地推动阴阳分类法的发展,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0.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中医药现代化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的独秀,是科学的并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易经>、<内经>与中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阐述了自然辩证法与朴素唯物论与中医学的关系,并着重介绍<内经>的主要内容,即整体观、人体外部与内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阴阳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分析了疾病矛盾的特性和疾病不同矛盾的本质.根据唯物辨证的原则,疾病分外因与内因说.提出了"阴阳与脏腑相关学说"和基本治疗原则.另外,还强调了中药现代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中药方剂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并已进入推广应用过程。考察后发现,该标准的建立未能统一执行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原则和方法;体质分类特征交叉重叠,界限不清;单一体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关联性较差。故建议不宜将中医体质学说拔高到中医体质学的高度;《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尚不成熟,应慎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论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颖  侯丽辉 《天津中医药》2009,26(6):466-46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疑难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性,中医体质学认为个体体质差异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基础,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显体病相父性,应用辨体论治原则结合临床证候表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体现治病求本及个体化诊疗思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体质从化理论肇始于《内经》等经典著作,对临床治疗急性热病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手足口病的临床转归与感染者体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感染者体质决定患者是否发病,以及是否能发展为危重症。手足口病的病邪兼具有热、湿的某些特点,其传变符合"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规律。基于体质从化理论,应根据其病机转变趋势,采用早期截断病势的治疗原则。应深入临床研究,从中医体质从化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疾病易感性方面深入研究,寻找客观的物质基础,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手足口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6.
王琦 《天津中医药》2019,36(1):7-12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多从致病因子、宿主、环境3个要素来思考,在发病学上也偏重于单个病种的研究。体病相关是发病学上一个新的视角,考虑到致病因素和个体体质关系,研究"人的病"的同时,更关注"病的人",体病相关理论得到了文献、流行病调查以及分子生物学系列实证支持。文章结合发病学理论,系统阐明了体质在发病学先天三要素(禀赋、遗传、胎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疾病发生与转归体质三说即易感说、从化说、土壤说。并基于体病相关的发病学理论,提出"辨体用方,方体相应"的辨体论治思想、阐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本质,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体病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改善体质将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新途径,在方药研究方面也将产生新的思路与成果。  相似文献   

17.
溯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别体质是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对目前比较公认的中医体质学说的溯源、分型及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按照体质学理论把高血压分为火热质、阳虚质、痰湿质、阴虚阳亢质4种常见体质类型,从整体的体质入手,中医临床中分别给予清热解毒、温阳摄纳、化痰祛湿、平肝潜阳等治法全面调整高血压患者机体的失衡状态,为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九五"以来,中医体质的研究涉及基础理论研究,体质分类与证的关系研究,体质与疾病相关研究,体质药物治疗与防病保健研究,动物实验研究等。从开展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展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和调体防病研究,加强体质辨识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辨识体质"治未病"在保健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体质特征的动物模型,探讨分析了中医体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思想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仍有着思维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为体质学说创始人,充分继承和发扬"治未病"思想,提出体质三级预防理论,用于指导临床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的转变.过敏性哮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