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尸体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告尸体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5例,经治疗全部病人肾功能恢复,但3例伴持续性蛋白尿。本文介绍了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表现,并总结经验教训,对少尿苦难制剂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我院1994年1月~1995年12月共施行同种肾移植98例,13例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其中8例治愈,5例死亡。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7例。年龄25~50岁,平均36.5岁。原发病除1例为双侧肾错构瘤大出血先后摘除左、右肾外,余12例均为慢性肾炎。术前血液透析8例,腹膜...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81例次尸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51例(18%),通过采用血液透析、利尿药、扩血管药以及免疫抑制剂ALG等治疗,31例(占61%)恢复肾功能。预防方法:提高取肾质量、缩短热、温缺血时间、避免术中,术后血压过低以及保养液中添加钙离子拮抗剂等。 相似文献
4.
5.
尸体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9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 ,我院共施行尸体肾移植 2 30例 ,术后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 18例 ,发生率为 7.8%。18例中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18~ 5 6岁 ,平均 38.6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 ,肾移植前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其中 16例为首次移植 ,2例为二次移植。供、受者ABO血型相同者 17例 ,相容 1例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均小于 0 .10 ,其中 9例检查了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均为阴性。供肾热缺血时间为 5~ 14min ,冷缺血时间平均 15h ,手术历时 2 .5~ 4h。发生ATN的原因 ,2例为取肾前未能注射肝素 ;2例供…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五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尸体肾移植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影响肾移植近期及远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院1999年2月至2000年6月肾移植16例,发生ATN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上述ATN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0~58岁。原发病1例为糖尿病肾病,余4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供受体血型:O→O 1例,O→A、B各1例,A→AB2例。HLA配型:1例1个A位点相同,其余4例均有2个以上位点相同,且均有1个DR位点相同。PRA均阴性,淋巴细胞毒2%~6%。 2.临床表现和…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发生率高,鉴别诊断困难。本研究对68例肾移植病人作了83次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检测,发现ATN和急性排斥反应均表现摄取慢而少伴皮质滞留,但后者同时有明显肾肿大及灌注异常;超排和急性加速性排斥肾不显影、显影不清或为“负影”,严重ATN时也可显影不清,但血流灌注尚可;灌注期及摄取早期肾实质内放射性稀疏区是上尿路梗阻的典型特征;CsA肾中毒则以摄取障碍为主,伴有一定排泄障碍。 相似文献
8.
急性肾小管坏死后的修复与再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缺氧和中毒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ARF最常见的病因。在过去的数十年,尽管血液净化技术和危重症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败血症、休克和严重创伤所致的ATN的病死率并没有减少,仍高达50%以上。由于人们对ATN的再生机制一直不清楚.导致临床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如何促进坏死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与修复.降低ARF的病死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内皮素与急性肾小管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东方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6,(4)
内皮素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它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肾脏既是其合成、代谢及排泄的器官,又是其作用的靶器官,它在调节肾脏血液循环及泌尿功能稳态中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认为,内皮素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局部表达增加,通过其血液动力学效应及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钙超载,介导了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功能衰退及肾小管损伤,参予了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内皮素与急性肾小管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东方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6,16(4):159-162
内皮素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它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肾脏既是其合成、代谢及排泄的器官,又是其作用的靶器官,它在调节肾脏血液循环及泌尿功能稳态中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认为:内皮素在急性肾小管坏经时局部表达增加,通过其血液动力学效应及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钙超载,介导了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功能衰退及肾小管损伤,参予了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尸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回顾性分析(附1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尸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尸肾移植术后AT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经过透析治疗,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ATN的发生与热缺血时间长、供肾灌注不良、低温保存不当等多因素有关。重视预防可能减少肾移植术后ATN的发生机会。一旦发生ATN,应尽早恢复透析,同时需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肾衰竭(A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急剧进行性减退,血肌酐(SCr)平均每天升高超过44.2~88.4μmol/L,临床出现氮质储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尿毒症症状。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是ARF的常见类型,是由肾缺血、缺氧或肾中毒诱发小管细胞损伤,导致肾功能急骤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是ARF的最常见病因,约占ARF的40%。 相似文献
13.
14.
施伯华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2,(1)
移植肾从供者体内开始到移植至受者体内可因种种因素而受损。这些因素有:引起供肾者死亡的创伤、疾病和休克,供肾的体外处理以及移植后遭遇排斥和其他有害情况。这些因素导致的肾脏损害可为弥 相似文献
15.
许多疾病都伴有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急性丧失,导致水与电解质的平衡紊乱。急性肾小管坏死(以下简称ATN)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而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缺血(休克、败血症);肾毒素(氨基糖甙类、麻醉剂、碘化物对比剂);色素(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术中心脏容量负荷变化与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30例尸肾移植应用Swan-GanZ导管监测术中如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PAP)、肺动脉舒张压(PD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其中5例取心房血放免法测定心房利销多肽(ANP)。根据开放吻合血管时PDAP水平分为一组。结果PDAP<2kPa组术后第2~3灭血肌酥水平明显高于PDAP≥2kPa组(P<0.05),且2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需血透治疗。开放吻合血管时,ANP水平明显比术前高(P<0.05),提示满意的心脏容量负荷可以促进肾移植早期功能恢复,降低术后ATN发生。ANP对术后肾功能早期恢复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后肾脏内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及Pax2阳性细胞的动态变化,探讨祖细胞样肾小管细胞在ATN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钳夹SD大鼠左侧肾动脉60 min后再开放血流,建立缺血性ATN模型。给予细胞分裂增殖标记物BrdU负荷,分别于术后第1、3、5、7、14、21、28天收获肾脏标本,进行BrdU和肾源性标记物Pax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BrdU和Pax2、间充质细胞标记物波形蛋白(vimentin)、细胞凋亡标记物活化caspase-3的双重染色,观察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变化。 结果 ATN组术后左肾出现明显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性坏死,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第3天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和右肾(P < 0.01)。而右肾BrdU阳性细胞亦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 < 0.01)。双重染色显示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Pax2和波形蛋白,但未见同时表达活化的caspase-3。 结论 大鼠在经历缺血性ATN后,肾脏内祖细胞样小管细胞被动员。其修复可能是通过逆分化、增殖和再分化过程来完成的。而细胞因子可能在这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发病率多年来居高不下,病死率仍高达50%以上。以往研究表明,ATN时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及损伤修复能力,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后,其形态及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因此,近年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理成为有关ATN研究的特点,人们期望能通过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深入认识,为寻找对ATN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一、ATN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机理临床上ATN最常见的病因为急性缺血或中毒性肾损伤,主要累及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的细… 相似文献
19.
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7例术后有过肝功能异常的胃癌、大肠癌和乳腺癌患者分为A1和A2组。21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分为C1和C2组。化疗前肝功能正常,A1和C1组化疗前一天开始每天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泰特,TAD)1.2g至化疗结束后1周,A2和C2组不用TAD。14例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胃癌、大肠癌和乳腺癌患者(B组)和11例不能手术的肝功能异常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D组),诊断肝功能异常即开始每天静脉滴注TAD1.2g至化疗结束后1周。检测肝功能。结果A.组化疗后1周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A2组明显降低(P〈0.05)。A1组化疗后1天及1周ALT水平较A2组明显降低(P〈0.05),C1组化疗后1周ALT水平较C2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对化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