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l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c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 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放射性^125I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使肿瘤部位受照剂量高,有助于肿瘤的整体杀灭,而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较小,在我国已有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热释光剂量学方法,研究放射性^125I粒籽源治疗恶性肿瘤的剂量及剂量分布,为临床近距离治疗提供科学的剂量依据。现将单颗^125I粒籽源的剂量分布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巍  马和平 《人民军医》2012,(6):544-545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传统外放射治疗存在许多弊端。随着放射性粒子的研制成功,特别是125I放射性粒子(简称125I粒子)内放射治疗的推广应用,其对肿瘤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3]。现将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置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基础理论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研究模型中离体细胞照射平面的剂量和剂量分布。方法应用14颗粒子环形排布的照射模型,用临床上常用的6711型^125I粒子。实验前随机抽取20%的粒子校正,应用TLD元件对模型进行测量。先用37MBq的^125I粒子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受照剂量并计算初始剂量率;然后用同样活度的^125I粒子照射10d后测量,与用公式计算的照射剂量值进行比较。结果TLD标定:测量读数和照射剂量拟合为线性关系。单颗粒子活度测量值与出厂标定值相差〈±5%。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累积剂量为1.58Gy,计算初始剂量率为0.273Gy/d;照射10d的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分别为2.43和2.57Gy,两者相差5.76%。根据对模型的测量和计算,可推导出在不同的初始剂量率下受照剂量和照射时间的关系。结论建立的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简便实用,可用于放射生物学实验研究。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关系的建立,为今后开展放射性125I粒子相对生物效应的研究和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抑制以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25I粒子(初始剂量率2.77cGy/h)和^60Coγ射线(吸收剂量率2.215Gy/min)对体外培养的PC3细胞进行0、0.5、1、1.5、2、4、6和8Gy照射,用细胞计数、锥虫蓝染色和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活力和细胞存活率的情况;用单击多靶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125I粒子照射组的细胞生长比^60Coγ射线组更加明显地受到抑制(P〈0.05)。^125I粒子照射PC3细胞D0值为2.243,Dq为0.87,N为1.618,SF2为0.5。^60Co照射组PC3细胞放射生物学参数D0值为2.824,Dq为1.08,N为1.587,SF2为0.7。^60Co和125I粒子的RBE比值为1.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25I粒子组和^60Co组4Gy照射细胞24h后均出现G2期阻滞。结论^125I粒子照射能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能使PC3细胞阻滞于G2期。  相似文献   

6.
125I放疗囊的剂量分布及其临床应用孙朝阳李安民王志祥马玉波邓敬兰瘤内植入125I放疗囊进行填隙近距离放疗,是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对125I放疗囊的辐射剂量分布及其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放疗囊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定制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的优选方案。方法125I 粒子等间距植入直径为1、2和3 cm的3种球形模体和三径分别为1 cm×1 cm×2 cm、1 cm×1 cm×3 cm、1 cm×2 cm×2 cm、1 cm×2 cm×3 cm、1 cm×3 cm×3 cm、2 cm×2 cm×3 cm和2 cm×3 cm×3 cm的7种椭球形模体,粒子分布均匀对称,调整粒子活度和间距,使靶区剂量满足处方剂量D90 145 Gy,并实现尽可能适形均匀的剂量分布。初始粒子间距是1 cm,为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将粒子间距调整为0.75 cm。通过评价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适形指数(CI)定制粒子植入优选方案。同时记录植入粒子活度和数目。结果 对直径1 cm的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和0.75 cm 时HI分别为40.0%和55.9%,EI分别为98.3%和95.1%,CI均为0.44;对直径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的椭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 cm植入方式的HI、EI和CI优于粒子间距0.75 cm 的植入方式。对其余靶区粒子间距0.75 cm植入方式的EI和CI均优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HI略小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粒子间距0.75和1 cm植入单颗粒子活度分别为17.0~27.8 MBq 和30.0~58.8 MBq,间距0.75 cm比间距1 cm多植入粒子2~10颗。结论 对于10种靶区,除直径为1 cm、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 的椭球形靶区以外,其余7种靶区0.75 cm 植入方式的剂量分布适形度更好,靶区外接受处方剂量体积更小,为粒子均匀植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8.
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22例无法切除晚期胰腺癌患者11例先行胃肠或胆肠短路术,2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前根据CT扫描图像行治疗计划计算需要剂量、需要植入粒子活度和个数。^125I粒子活度为0.40~0.70mCi/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为65~145Gy。粒子针插植,间距1~1.5cm,边缘包括肿瘤外1~1.5cm。Mick枪植入^125I粒子。粒子间距1cm。5例患者术后4周加三维适形外放疗,2~3Gy/次,5次/周,总吸收剂量39~50Gy,1例加紫杉醇增敏,1次/周,60mg/次,共3次。5例患者术后加健择化疗2周期,每21天为1个周期。结果15例伴有上腹部疼痛患者,粒子治疗后有12例疼痛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明显缓解,有效率93.33%,平均显效时间2—3d。全组患者6例术后因复发而殛亡,复发率为27.27%。全组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其中Ⅲ期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50%患者死于远处转移。3例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5颗粒子迁徙到肝脏。未见出血、感染、胰腺炎和胰瘘等并发症。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疼疗效,部分局部晚期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而且并发症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125I种子源治疗前后周围辐射剂量监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5I种子放射源植入病人组织内放疗已被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种新方法[1-3].125I种子是一种低能γ及X射线放射源。这种方法是将125I种子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故靶点准,源持续辐射,符合治癌生物学原理;因其低能,故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全身反应轻[1].我院外科从2000年1月至2001年7月共用125I种子源永久植入组织内放疗48例,随访4~20个月。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达91.7%.所有病人术后均无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无肝肾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131I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外放射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131I是应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放射性药物,病人服用^131I胶囊后,其γ射线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辐射污染。为此,笔者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服用^131I胶囊后进行了不同时间不同距离的γ射线的监测,结果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用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不同活度的125I后,观察两年的结果。6个实验组动物甲状腺所受剂量分别为187、129、94、56、18,8和9,3Gy。实验结果表明l 18,8~9dGy可能是125I的最适致癌剂量范围;56Gy可能是最适致癌剂量;9,3Gy组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推测125I在18,8Gy以下可能有一不致癌的剂量限值。当125I剂量大于129Gy时甲状腺发生退行性变。125I诱发的甲状腺癌以滤泡性腺癌和髓样癌为主。电镜观察证明,除髓样癌发自滤泡旁细胞外,其它良性瘤和恶性瘤均发自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放射性碘危害与医学防护的研究提供资料。方法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和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了^131、^132I注往后20个月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核的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各剂量组滤泡上皮细胞核截面积、等效直径增大,形态因子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异形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P〈0.01),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数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点。结论表明细胞受  相似文献   

13.
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后对周围人群的辐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131I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但其可释放不同能级的γ射线,并透过人体作用于周围环境和人群。为了衡量服用^131I治疗的患者对周围人群(慰问及探视人员)可能产生的辐射危害,笔者应用单一公式法和实时测量累积法分别计算人群可能接受的当量剂量,结合国内外辐射安全标准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病人9例。在治疗计划指导下,经B超引导交替植入5.氟脲嘧啶(5-FU)缓释化疗粒子和^125I粒子。结果9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6—9个月CT复查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局部控制率为78%。随访8—26个月,现病人全部存活。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和5-F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应用局部植入技术是综合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较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引起的直肠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的直肠并发症。方法80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其中68例单纯粒子植入治疗,12例行粒子治疗联合外放疗。单纯^125I粒子治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140~160Gy,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MPD为90~110Gy。联合组外照射剂量为40~50Gy/4~5周,20Gy/次,5次/周,4野照射,粒子植入后4周进行。根据术中计划,利用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活度为0.35~0.50mCi,中位植入粒子65颗(平均19~100颗)。术后1个月行盆腔CT扫描,进行质量验证。结果68例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后直肠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4.4%、2.9%和1.5%,而12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和联合外放疗直肠副反应Ⅰ级和Ⅱ级发生率分别为10%和10%,没有Ⅲ级以上直肠副反应。直肠反应出现中位时间12月(1~16个月)。结论超声引导经会阴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直肠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需要进一步明确直肠剂量与发生副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分析^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PC3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检测天冬酰胺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来观察其对PC3细胞的凋亡诱导途径,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其对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观察到清晰的“DNA梯度”,流式细胞仪检测^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PC3细胞具有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Caspase-3活性检测表明,Caspase-3活性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Bcl-2的表达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结论^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可诱导PC3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与Bcl-2表达有关,与Caspase-3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给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后患者佩戴防辐射口罩对125I放射粒子辐射的防护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因腭部腺样囊性癌行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8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距离防辐射,试验组术后采用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后患者专用口罩,监测并比较距离两组对象0、20、50 cm的辐射剂量。 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植入的125I数分别为(30±3)颗和(31±2)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7,P=0.248)。试验组术后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监测的辐射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辐射剂量的公众限值2.5 μSv/h以下。 结论:使用防辐射口罩可以有效降低和屏蔽手术后125I放射性粒子对外界的放射,使患者可以正常的与外界交流和生活,促进身体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区后的位置稳定性。 方法 随机选择10例行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植入治疗的患者,植入后1周内使用放射治疗模拟机拍摄两张不同角度的平片,计数粒子数量,并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做平面剂量分析,计算处方剂量的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剂量均匀指数。粒子植入后2个月,重复上述过程,比较两次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次检查粒子数量一致。处方剂量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面积以及剂量均匀指数包括粒两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嚼肌区后,位置稳定,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受照射的有效剂量及警戒时间,科学指导各人群减少辐射损伤。 方法 术后24 h内,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20例患者距植入部位垂直距离30和100 cm处(模拟密切接触者)的剂量率,根据公式计算相应人群在不同距离受照射的有效剂量及警戒时间。 结果 术后患者植入部位垂直距离30和100 cm处,受照剂量率均随时间延长而衰减(30 cm: t=6.236、6.236、6.235, P<0.05;100 cm: t=7.310、7.315、7.314, P<0.05),且同一时间点30 cm处均大于100 cm处(t=5.962、5.961、5.961、5.962, P<0.05),具有时间-距离效应;同一人群(用相同距离数据模拟),其有效剂量随时间而减少;与术后患者接触时,同住成年人、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同事、同床成年人的警戒时间为:0、54、78和109 d。 结论 在各自警戒时间之后,各人群与术后患者接触可以保证自身安全;警戒时间内,则需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125I植入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抑制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12I籽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小鼠艾氏腹水瘤细胞移植性实体肿瘤模型.治疗组在肿瘤组织内平均植入4粒表面放射活性为8.14MBq的BT-125-Ⅰ型125I籽源,对照组植入4粒无放射活性的空心籽源.治疗28 d,记录小鼠存活率.处死存活的小鼠,测量残存肿瘤的体积、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对摘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籽源对肿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结果治疗28 d,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5%和50%;平均瘤重分别为(0.347±0.25)g,(5.162±1.75)g(t=6.164,P<0.05);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75.9±147.9)mm3,(3974.1±1507.7)mm3(t=5.618,P<0.05),肿瘤体积抑制率为95.6%.常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125I籽源周围0~3 mm范围内肿瘤细胞病理变化由凝固坏死向外逐渐减弱为变性坏死;空心籽源周边区域仅有机械刺激导致的轻微水肿和纤维化.结论125I籽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实体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