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从患者的体质、针刺部位及病种3个方面,探讨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认为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针刺的适应能力较传统中医虚实体质对"得气"的影响更大;腧穴的深度及所在部位对得气感的性质与强弱有重要影响;得气与病种有关,并非得气越强则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射频针刺研究颈部腧穴得气时的深度及得气时针尖所达到的组织。方法:利用射频设备测定腧穴得气时射频针针尖所在的深度及腧穴得气时组织的电阻值,从而判断得气位置的组织类别及腧穴深度。结果:颈部所选腧穴得气深度与患者胖瘦有关,胖人得气深度较瘦人深,性别及左右对称腧穴之间无差异,所选腧穴的得气组织皆为肌肉组织。结论:通过射频针刺这种新的针刺方法,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疗效满意,并且可以有效测得腧穴得气深度及腧穴得气时针尖所在组织的类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单侧足三里穴后两侧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针刺得气对穴位伏安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20名健康人针刺左侧足三里得气、针刺左侧足三里不得气两种刺激方式后,两侧足三里穴及对照点增减程伏安曲线,并与针刺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针刺得气及针刺不得气两种方法刺激左侧足三里穴后,其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均较针刺前显著减小(P〈0.01,P〈0.05);针刺左侧足三里得气后,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惯性面积也显著减小(P〈0.05),而针刺左侧足三里未得气时,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穴惯性面积反而显著增大(P〈0.01)。结论针刺得气与不得气两种刺激方法对穴位局部影响接近,但对远部或全身的影响则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通过四大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系统(CNKI、万方、VIP和CBM)搜索中文针刺得气文献,PubMed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英文针刺得气文献,然后分类,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引擎建立现代国内外针刺得气文献关系型数据库,介绍数据库系统表字段内容、数据类型、信息结构和逻辑约束信息,实现对针刺得气文献一般信息、试验信息、经验信息、古籍信息和综合文献信息的细节查询,为得气相关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挖掘研究奠定基础,以期探寻得气隐藏规律,指导针灸科研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对30篇针刺得气的机体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机体因素在针刺得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体质、病症类型、机能状态、腧穴功能特异性、耐受性、心理因素,应引起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的重视.结论:机体对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肯定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刺得气的机体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寻求针刺得气科学而客观化的指标,从而提高针刺治疗及临床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运用脑功能成像开展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气,是针刺过程的一个独特现象。长期以来,针刺得气的描述多为一种主观化的感觉描述。关于得气实质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方面。针刺得气可以定义为针刺干预人体经络后经过脑的整合时在脑部区域的针刺反应。进一步指出应结合脑功能成像技术和模式识别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开展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得气在针灸临床中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但得气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阐明。为进一步了解得气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特点,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刺得气文献的研读,认为得气与否、得气迟速、得气强弱、不同类型得气感及循经感传均能影响针刺临床疗效。建议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系统全面地揭示得气对疗效影响的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得气的机制研究奠定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8.
得气是针刺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与针刺疗效的发挥密切相关。近年来采用神经影像学方法对针刺得气的中枢响应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及PET-CT等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为针刺得气后大脑各脑区的中枢响应及其客观可视化提供了大量依据。综合分析基于神经影像学的针刺得气中枢响应特征的相关研究,包括得气后的主要影像学变化及穴位选择、得气方法与留针时间、得气判断标准、数据分析方法等针刺得气相关影像学试验设计方法,发现相关研究存在缺乏客观的量化评价标准、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缺乏病理状态下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诸多问题,同时其激活脑区的特异性、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与疗效的相关性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刺“得气”与病人的心理150001黑龙江省医院于敏兰于滨兰王力明“得气”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在针刺治疗中“得气”与否,得气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针刺治疗的效果。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古往今来的针灸医家无不把得气与否视为临床治疗之纲要。一般认为影响“得气”的...  相似文献   

10.
印帅  张振华  常译牛  冯晓东  吴楠 《河南中医》2022,(11):1747-1751
目的:观察得气针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的持续性效应。方法:将13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得气组、针刺不得气组和等待治疗组,每组各46例。针刺得气组予以正常针刺后行得气治疗,针刺不得气组予以浅刺破皮不得气治疗,等待治疗组不予以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 WOMAC)、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得气组、针刺不得气组治疗后WOMAC评分、V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后针刺得气组低于针刺不得气组和等待治疗组,针刺得气组改善值高于针刺不得气组与等待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得气组入组8周、12周及24周WOMAC评分改善值高于针刺不得气组、等待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得气组有效率为93.2%,针刺不得气组有效率为61.9%,等待治疗组有效率为15.9%,针刺得气组有效率高于针刺不得气组和...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答     
问:针刺得气的意义是什么? 答:针刺时,病人的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针刺得气时,除了病人自觉痠、麻、重、胀等外,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及传导,即“循经感传”;医生则有针下沉紧感。如针下虚滑,病人无明显感觉,则未得气。得气与否及其强弱,直接关系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得气、气至、针感概念的区别,总结古今关于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分析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并归纳其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以资为今后得气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可能促进针刺疗效,现代针灸学研究对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将针感视作得气或将达到一定强度的针感视作得气是目前得气判断的两种思路。得气判断的特点在于需要细化针感成分、强度、持续时间、传导距离;需要兼顾患者和医者两端;需要结合主客观评价工具。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设计应考虑纳入患者的年龄、研究的角度、经穴效应间的交互作用、疾病自然病程、结局指标的客观性及纳入的样本量。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试验设计难点在于针刺过程的标准化、随机分组的实现方法、对照组的设计和干预方式的选择。得气问题的研究,涉及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很多相关概念本身并无清晰的理解和明确的结论,为其现代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3.
针晕是指针刺得气后或留针过程中针刺局部出现红晕的现象。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现象的出现与针刺得气有关,但古医籍及现代文献较少提及。本文就针晕现象发生机制、发生条件、与针刺得气关系、针与针刺过敏现象鉴别、与针刺临床疗效关系等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针刺得气的客观化研究成为针灸领域热点,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观察得气在脑部活动反应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针刺得气引起中枢响应的fMRI研究进行整理,以探讨针刺得气对脑中枢作用的可能机制。目前研究认为,得气的中枢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旁边缘脑区结构的负激活,针刺得气可引起部分脑区的显著激活效应并参与针刺疗效机制;此外,不同性质的得气感在脑区的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得气作为针刺起效的关键和判断标志,在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文献检索,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回答有关针刺得气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古今对得气的论述、得气的影响因素、得气程度和量化形式、得气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等。对得气进行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以期为针灸临床及相关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得气 ,古称“气至” ,近称“针感” ,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历代针灸学家都很重视针刺得气 ,因为它对针刺治疗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进针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得气 ,一切针刺治疗都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泻及其他手法 ,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催气 ,是针刺后遇到不得气的情况时 ,需要采取适当手段 ,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1 古代医家对得气与催气的认识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与催气作了细致描述。关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 ;金元时期的窦汉卿曾在《标幽赋》中曰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得气、针刺手法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影响,探讨手法、得气与针刺镇痛疗效三者之间关系。方法:对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成针刺手法组和针刺非手法组。对患者得气感觉的程度按照0~4分的量度进行评估。记录针刺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VAS)、疼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法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非手法组(P<0.001)。两组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得气指标与痛经疗效指标之间呈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得气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施行手法,可以使患者的得气感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针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针刺得气与否是疗效成败的关键,候气对得气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候气这一术语的源流进行回溯,总结针刺候气的具体操作方法及运用,以期为临床针刺候气法的使用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灸学理论认为,得气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得气与否的判断(定性)和得气强弱程度的判断(定量)是得气与效应相关性试验研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该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得气定性多以得气感的有无为依据,另有少数研究是以自行划定的得气临界值或范围进行判断;得气定量则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以指数平滑法为基础的MASS指数、加权平均法、得气感得分之和等方法进行判断。该文认为,可将得气分为整体得气和得气感感觉成分两方面,前者主要用于判断得气与否及程度如何,后者主要用于判断该得气感包含哪种感觉成分及其程度。在目前的得气与效应关系研究中,可分别从单穴一次针刺和多穴多次针刺入手,全方位开展得气的定性定量研究,以寻求既能契合针灸学理论又不违背临床实际的得气定性定量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刺得气的描述主要强调医者和患者的主观感受,得气与否大多依靠医者经验把握,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便于针刺疗效机制的阐述和相关研究的开展。笔者提出"针刺得气的脑中枢效应与脑默认模式网络密切相关"的假说,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观察以内关穴为中心,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非穴配穴等不同穴位配伍情况下,针刺得气后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分析针刺得气激活脑区和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关联、激活脑区和与腧穴疗效相关脑区的关联,探索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为科学阐述针刺疗效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