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平坦型病变是指发生于大肠粘膜浅层,病变高度小于直径1/2的病灶.根据病变的起源途径和预后将其分为轻微隆起型、凹陷型及侧向发育型(LST)[1],特别是LST病变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的现今治疗大肠平坦型肿瘤的常用方法[3].近年来本科在此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总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老年大肠肿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84例(109处病灶)老年大肠肿瘤患者行EMR治疗。结果:本组EMR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7%,EMR治疗后病理诊断早期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较活检明显增多。本组11处(12.3%)病灶创面少量渗血,无消化道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患者创面愈合好,未见病变再发。结论:EMR治疗老年大肠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老年大肠肿瘤患者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亮  罗庆锋  王秀娣  石蕾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8):846-847,85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大肠扁平及广基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患者,年龄平均71岁,通过结肠镜检查,非抬举征(non-lifting sign)阳性入选为EMR适应证。46例病变〈2cm行一次性切除;14例病变〉2cm行分次切除(EPMR),创面用夹子缝合,回收后做连续病理切片,证明肿瘤全部切除。结果 60例病变病理学检查结果:腺瘤55例,早期大肠癌5例均为黏膜层癌(m1-m3)。腺瘤55例中,管状腺瘤33例、腺管绒毛腺瘤14、绒毛腺瘤8例。结论 EMR作为内镜下治疗老年人大肠肿瘤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特别适合高龄、不愿或不宜行外科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术后护理,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及时处理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对47 例接受ESD或EMR治疗病例临床护理,近期观察结果,总结手术经验和护理体会。结果 所有病例操作顺利,安返病房,1例出现术后便血,立即行内镜下止血后痊愈;其余病例无迟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三个月后复查创面愈合好,无肠管疤痕狭窄。结论 ESD、EMR治疗大肠息肉安全、有效;对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的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早期平坦凹陷型大肠肿瘤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坦凹陷型早期大肠肿瘤系指非隆起型生长,病变组织高度<长径的50%的大肠良恶性肿瘤[1],由于患者常缺乏早期症状,且病变在内镜下表现不明显,内镜检查时易漏诊。1989年1月~1998年10月共内镜诊断并治疗早期平坦凹陷型大肠肿瘤17例,现总结如下:1...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病人行EMR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手术成功,25例仅行1次EMR治疗,3例多发性息肉病人第1次治疗半个月后再对剩余息肉进行第2次EMR治疗,均满意清除.[结论]加强EMR治疗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超声内镜诊断为直径小于2 cm食管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肿瘤73例患者应用EMR治疗,术后内镜随访.结果 73例患者共76个病变,完全切除75个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8.7%(75/76).术中有5例(6.8%)患者渗血,无穿孔及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72例患者完成了1~3个月内镜随访,术后创面均完全愈合(100%),随访期无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结论 EMR对直径小于2 cm起源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能一次性完全切除,并能获取完整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王萍  王含芬 《全科护理》2009,7(34):3131-3132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病人行EMR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手术成功,25例仅行1次EMR治疗,3例多发性息肉病人第1次治疗半个月后再对剩余息肉进行第2次EMR治疗,均满意清除。[结论]加强EMR治疗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35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35例LST患者中,33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7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5例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7%。病变分布:35个LST病变中,直肠17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6例。35例中腺瘤2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19例,管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8例。6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 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或ESD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12月在该院经普通内镜、超声内镜(EUS)、CT诊断为上消化道SMT并接受STER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变起源、大小、病理、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32例上消化道SMT,24例来源于固有肌层,8例来源于黏膜下层,单瘤体31例,双瘤体1例,均由STER完整切除,切除成功率100.0%。肿瘤直径0.60~2.50 cm,平均1.24 cm。手术时间(黏膜切开至手术切口缝合完毕)20.00~120.00 min,平均41.60 min。术中使用钛夹4~20枚,平均5.9枚。术后病理:平滑肌瘤26例次,胃肠道间质瘤5例次,神经鞘瘤1例次,脂肪瘤1例次。术后发生皮下气肿1例,气胸1例,胸骨后疼痛21例,无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和继发性胸腹腔感染发生。结论 STE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SMT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灶,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2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治疗,进行单人操作结肠镜下切除术后护理经验.本组患者的25个病灶中均一次性成功切除,6例发生术中出血,经内镜下成功止血,无肠穿孔发生.认为术前要充分做好患者的肠道准备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治疗药品;术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操作,熟练掌握注射针和圈套器的使用技巧,及时观察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和不适反应,如腹痛、出血等;术后密切观察有无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饮食指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323-1324
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及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选取胃及大肠息肉患者94例作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内镜组各47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进行治疗,内镜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内镜组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内镜组相较于传统组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放饮食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更短(P0.05);手术后内镜组生存质量较传统组改善更显著(P0.0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及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创伤和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探讨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ap-EMR)对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方法:将确诊为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包括早期癌、癌前病变及良性息肉)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注射法EMR治疗组和Cap-EMR治疗组进行病变切除,随访3~24个月;对比两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前者(86.67%)比后者(91.38%)低,转外科手术率前者(7.69%)较后者(5.88%)高,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前者(1.67%)较后者(6.90%)低,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术后均无肠穿孔、瘢痕性肠腔狭窄等并发症,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注射法EMR及Cap-EMR是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注射法EMR可用于大肠各部位的病变,Cap-EMR适用于具有较厚肌层的大肠如直肠的病变,对小型黏膜下肿瘤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19例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病人行STER治疗的护理,术前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结果]19例病人均手术成功,完整切除率100.0%;术后发生皮下气肿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术期精心护理是STER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要点,其中术前护理包括完善术前检查、肠道准备、器械准备,并给予心理护理;术中护理包括观察患者,配合术者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给予饮食指导等.认为采取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护理配合。[方法]2012年4月—2013年8月来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病人5例均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术前做好评估、心理辅导及器械准备;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和饮食指导。[结果]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操作时间平均108.6min;住院天数平均5.8d;发生皮下气肿1例,予保守治疗好转。[结论]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护理配合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09年6月-2016年6月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共40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分别采用EMR(A组)和ESD(B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费用、病变组织直径、病变组织厚度、肿物完全切除率、垂直切缘阴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病变组织直径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肿物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垂直切缘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两种内镜术式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肿物切除效果方面较为接近,EMR具有操作时间短、经济负担轻及并发症少等优势;而ESD应用则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18.
平坦及凹陷型早期大肠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定义及分类1.1 定义 顾名思义,平坦型肿瘤是指非隆起型生长的肿瘤,英文称之为Superficial-type or flat-type colorectalneoplasms;日文称之为表面型大肠肿瘤。平坦凹陷型肿瘤包括腺瘤和癌。需要指出的是平坦凹陷型癌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平坦凹陷型腺瘤演变而来,另一途径则为‘原位发生’(denovo)。denovo一词源于法语,意指病变并非来自或经由特定的良性病变或癌前病变发展而来,而是从正常粘膜直接发生的恶性肿瘤。所谓早期平坦型肿瘤的判定标准是指病变组织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结肠息肉是在黏膜表面的突出面直至肠腔位有息肉状病变,可分为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错构瘤型息肉等。小儿结肠息肉一般体积较大,大体积、数量多、腺瘤性、生长速度快的息肉癌变可能性大,同时也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应用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较小的无蒂浅表性病变行病灶切除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的普及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广泛应用,小儿息肉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得到极大的提高。2007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对60例小于6岁的患儿行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包括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的43例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无蒂隆起性病变食管11例,胃底4例,胃体8例,胃窦8例,贲门11例,直肠1例。EMR32例,ESD 11例。EMR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ESD;EMR术后1例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6例,息肉23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后2月、6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