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985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581例,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8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87.5%和80.6%。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因素有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远处转移、治疗方式、复发和临床病理分期,P〈0.05,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对预后无显著性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复发、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其中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985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581例,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8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87.5%和80.6%。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因素有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远处转移、治疗方式、复发和临床病理分期,P〈0.05,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对预后无显著性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复发、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其中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且接受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108例,以其中完成随访要求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3年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n=76)和死亡组(n=2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术后治疗,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肿瘤部位、术后病理(PT)分期、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平均年龄、吸烟史及术后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T分期、AJCC分期及分化程度对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后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部位、PT分期、AJCC分期及分化程度是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了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 21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手术及临床病理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3.5%(115/215),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性别、族别、体重变化、肿瘤长度、大体病理类型、淋巴管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了解上述三个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位置;(2)胸段食管鳞癌可向颈部、胸部、腹部淋巴引流区域转移,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是纵隔,其次为腹部及颈部.  相似文献   

5.
食管胸上段鳞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分析31例食管胸上段鳞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食管胸上段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和三野清扫术的手术价值。方法31例食管胸上段鳞癌患者由胸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实施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结果A组为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1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5%(3/12例)。B组为超声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12例,均无颈部淋巴结转移。C组为术前查体扪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者7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45%(14/31例),A组(58.3%,7/12例)和C组(71.4%,5/7例)显著高于B组(16.7%,2/12例)(P〈0.05)。三组3年生存率分别A组(33.3%)、B组(66.7%)、C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胸上段鳞癌患者应在超声和CT指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74-477
目的:分析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71例,按照中国2008分期标准进行T、N和临床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5年随访率97.3%,总生存率68.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74.9%。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水平、侧数、包膜侵犯及T分期与总的生存有关(P=0.006、0.035、0.038、0.000);淋巴结水平、侧数、数目、包膜侵犯及咽后淋巴结与远处转移相关(P=0.000、0.000、0.015、0.017、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水平、侧数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021、0.029)和总生存率(P=0.005、0.010)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咽后淋巴结、包膜侵犯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47)。结论:颈部淋巴结的水平、侧数是影响远处转移和总生存的预后因素。咽后淋巴结、包膜侵犯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的预后和失败因素。方法 分析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16例胸上段食管鳞癌根治性放疗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并对相关预后及治疗失败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的1、3、5年PFS分别为56.9%(123/216)、33.3%(72/216)、29.2%(63/216),1、3、5年OS分别为93.1%(201/216)、57.4%(124/216)、34.3%(74/2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TNM分期、肿瘤长度、食管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是影响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OS的预后因素(P<0.05);N分期、TNM分期、肿瘤长度、GTV是影响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PFS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GTV是影响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N分期、化疗、GTV是影响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  相似文献   

8.
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对食管鳞癌术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数目及肿瘤分化程度对食管鳞癌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5年12月期间412例胸段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淋巴结转移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患者5年随访率为94.9%,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34.0%。按淋巴结转移个数分组:无淋巴结转移、1~2个淋巴结转移、3~6个淋巴结转移、≥7个淋巴结转移,各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肿瘤分化程度分组,高分化鳞癌、中分化鳞癌、低分化及未分化鳞癌,各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9年第7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标准中的淋巴结转移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更为合理并能更好地反映食管鳞癌切除手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数量、转移度及转移区域数对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根治性切除的56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术后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有淋巴结转移者的术后生存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随着淋巴结转移数量、转移度及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的术后生存率逐渐降低。当淋巴结转移数量达到3~5枚、转移度>10%及转移区域数达到2个时,提示患者食管癌预后不良。结论:淋巴结转移数量、转移度及转移区域数均可作为判断食管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对食管癌根治术后颈胸淋巴结转移者的效果。方法:通过电话随访及电子病历回顾性分析54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颈胸内淋巴结转移患者调强放疗的预后。用SPSS17统计软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l、2、3年生存率为69%、55%、47%,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胸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2cm者生存率优于1〉2cm者(矿=6.276,P:0.012),淋巴结转移的时间为生存率影响因素。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根治术后颈胸淋巴结转移疗效好,淋巴结转移时间是生存率影响因素,转移淋巴结大小是胸部转移患者生存率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分为2组,三野组:45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颈一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二野组:4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隆凸水平之下胸一腹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T检查结果及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9%)高于二野组(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颈、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4%和58%;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4%,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与60%。三野组的3年生存率(55.2%)高于二野组(46.3%)(X^2=6.73,P〈0.05)。但二野组中下颈部及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8%,其3年生存率(54.6%)与三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X^2=3.24,P〉0.05)。结论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呈区域性和上、下双向转移,三野组预后较二野组好。但若中下颈部、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选择经左胸径路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4年收治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47例, 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年龄38~80岁,中位年龄在604岁。病变位于胸上段5例,胸中段40例,胸下段2例。术后分期Ⅱ期29例,Ⅲ期18例,术后病理诊断47例均为鳞癌。单纯放疗31例,放化疗16例。结果 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58.1%、36%、19.4 %;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肿瘤病变部位、放疗剂量及术后分期对预后具有显著影响(P<0.05 )。而患者的性别、肿瘤病变长度、放疗方式及是否化疗对预后无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分期及放疗剂量为独立预后影响因子(P<0.05)。结论 术后分期及放疗剂量是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在12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CD68表达、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情况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HIF1α在食管鳞癌的癌细胞及间质中均高表达.HIF1α在进展期(T分期和临床分期)食管鳞癌的癌细胞及间质组织中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早期癌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CD68表达呈阳性的组织中HIF1α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组织(P<0.05).在食管鳞癌癌细胞中HIF1α呈阳性表达时患者的总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1,P<0.05).在食管鳞癌间质细胞中HIF1α呈阳性表达时患者的OS明显低于阴性者(P<0.01).HIF1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化学治疗及放射线治疗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IF1α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对评价肿瘤进展情况及判定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方法:采用右前胸、颈、腹三切口施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152例。结果:医院内手术死亡3例(2.0%),全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55.9%(85/152),颈、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1%(23/152)、44.1%(67/152)、22.4%(34/152)。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病变部位无关,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于胸上、中段食管鳞癌,转移率分别为22.2%(8/36)、16,7%(13/78);腹腔淋巴结转移多见于胸中、下段食管鳞癌,转移率分别为23.1%(18/78)、34.2%(13/38);颈淋巴结转移率在PT1~PT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PT3、PT4与PT1、PT2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胸段食管癌易发生纵隔、颈部、腹腔淋巴结转移;(2)胸段食管癌浸润早期即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3)三野淋巴结清扫对胸段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并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45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55例患者中47例出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3%;单因素分析示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硬腭鳞癌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64-2008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治疗的155例原发于硬腭的鳞癌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各因素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本组155例患者总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6.3%和26.3%。手术及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组(单纯手术治疗、手术+放疗、手术+化疗、手术+放疗+化疗)与非手术治疗组(单纯放疗、单纯化疗、放疗+化疗)5年生存率分别为44.7%和24.3%(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切缘阳性和临床分期为晚期的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手术治疗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硬腭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切缘情况和临床分期是影响硬腭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影响PN2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影响PN2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因素,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分析1999年9月至2002年3月28例术后病理确诊的PN2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辅助化疗组(术前或术后)与直接手术组,手术均为完全性切除,采用肺叶或全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行抑癌基因P53,癌基因HE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基因表达检测。分析病理分型,辅助治疗,基因表达,淋巴结转移区域,肺门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8例患者2年生存率47%。辅助化疗,EGFR为影响术后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辅助化疗与生存有影响,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PN2非小细胞肺癌较好的治疗模式。EGFR高表达与术后远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中CD133的表达,分析CD133表达与患者吸烟指数、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N分期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患者到随访结束时死亡率72.73%(56/77),术后生存时间1-84(s=19)月、3年生存率为32.47%(25/77);无淋巴结结转移组NSCLC的中位生存时间和3年生存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CD133阳性表达率51.9%(40/77);CD13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46,P〈0.05),与患者手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仅癌肿病理类型和CD133蛋白表达为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类型与预后有密切关系: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影响PN2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影响PN2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因素,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分析1999年9月至2002年3月28例术后病理确诊的PN2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辅助化疗组(术前或术后)与直接手术组,手术均为完全性切除,采用肺叶或全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行抑癌基因P53,癌基因HER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基因表达检测。分析病理分型,辅助治疗,基因表达,淋巴结转移区域,肺门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8例患2年生存率47%。辅助化疗,EGFR为影响术后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辅助化疗与生存有影响,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PN2非小细胞肺癌较好的治疗模式。EGFR高表达与术后远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癌伴肠梗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98倒直肠癌患者中的82例同时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治疗的398例直肠癌患者中,316例无肠梗阻,生存期为(104.494±4.076)个月,5年生存率为61.9%;82例伴有肠梗阻,生存期为(57.583±5.175)个月,5年生产率为34.9%。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辅助化疗均为保护性因素,而肠梗阻、大体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远处转移均为危险因素。结论癌性肠梗阻严重地影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术后化疗能改善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