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利川市14个乡镇的14所中心小学207名五年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及行为问题因子的影响,促进儿童心身的健康成长。方法:本次采用自编的《家庭干预方案》对留守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的家庭干预,分别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干预前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MHT及CBCL各因子得分。结果:接受家庭干预前、后的农村留守儿童MHT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名利川市农村留守男孩家庭干预前、后CBCL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及违纪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9名利川市农村留守女孩家庭干预前、后CBCL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及残忍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减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黄旭  静进  史明丽  涂新 《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疾病谱亦发生巨大的变化,心理卫生问题越来越突现出来,作为脆弱群体的儿童正处于心身发育成长过程中,面对新旧观念剧烈冲突,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激烈竞争等种种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定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祖国未来的建设.论文分析了汉中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254名儿童的身体自我概念进行问卷调查,测量测试工具为身体自我陈述问卷,共包括70个题目、11个维度,采用6点制评分。结果:儿童的身体自我概念发展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运动能力维度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耐力维度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健康、自尊维度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他维度虽然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均为男生高于女生。男生的身体自我发展总体水平高于女生。结论:正确引导青春期前儿童形成良好的身体自我观念,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对当前主要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讨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挖掘特殊家庭组织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对策,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仍需要更为细致、深入、全面的研究报告,从而减少特殊家庭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9.
舒端  李静  邓德红  郑同刚  郑念祥  张连生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465-2466,2470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及性别与干预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6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留守学生进行SCL-90心理问卷量表测量,进行综合干预6个月后,比较干预前后量表得分。[结果]干预前,男女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敌对、阳性症状痛苦水平等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后,男生在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和总分、阳性项目数上的得分有明显的降低;女生在恐怖因子和总分、阳性项目数上的得分有显著性降低。[结论]通过干预,男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陈燕  牛强  吴湘军 《中国校医》2024,38(6):409-411
目的 调查了解小学阶段头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头胎儿童心理健康援助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自编的小学阶段头胎儿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父母版),通过微信问卷星的方式对662名小学生父母进行调查,对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使用因子分析进行效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头胎儿童的情绪行为及父母的协调需求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自编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 0.997,与因子1的共同度在0.963~0.987。头胎儿童经常有攻击行为的比率是2.57%,出现情绪问题的比率是5.29%,学业下降的比率是5.44%。双方都是非独生子女的父母的头胎儿童在情绪(F=3.383,P=0.010)和心理健康总分(F=2.663,P=0.047)、协调能力(F=2.665,P=0.047)、对头胎儿童的重视度上(F=3.39,P=0.018)都优于独生子女的父母,独生子女的父母被支持的需求得分(F=12.133,P<0.00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对头胎儿童心理健康需求的前5位高频观点依次是心理健康、和睦相处、沟通、健康成长和解决问题。结论 头胎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父母是独生子女的头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1.
俞红  吴清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24-212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转变,对家长老师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所研究的社区儿童分为较完整干预组(792人)和部分干预组(505人),同时180名家长老师也纳入干预计划。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处方、感统训练、培训保健医生、老师等。干预1年后用CBCL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儿童心理行为KAP调查表测评。结果:干预后儿童行为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下降。完全干预组与部分干预组的效果明显: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良率,干预后家长老师有关儿童心理行为的知识、态度及行为较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综合干预能较好地降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和改善老师处理儿童心理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探索适合改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方法。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济宁市1 70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问卷调查,对留守初中生采取团体心理辅导为主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1)1 705名农村初中生中留守学生为546名,占32.0%;2)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MHT得分比较,八个因子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除了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他六个因子得分和总焦虑倾向得分留守组均高于非留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4);3)干预结束后,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因子处理因素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除身体症状外,其他各因子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留守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人是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体,从健康的角度来讲,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具备,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儿童更是如此。只重视儿童的生理健康,而不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害的,特别是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3~6岁这一年龄被称为学龄前或幼儿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的大脑刚刚开始对外界感觉,受外界的影响逐渐增多。而这一年龄段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此间良好的心理教育是奠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家长、幼儿园老师、妇幼保健工作者,必须引起足够  相似文献   

15.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量,用EpiData3.0和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对人焦虑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肥胖儿童心理状况及健康干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肥胖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危害,为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贵阳市3所(好、中、差各1所)学校肥胖儿童106名与相应对照组儿童进行心理指标检测,并对肥胖儿童进行为期1a的健康干预,干预措施包括饮食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体能训练指导、及时心理指导等。结果重度肥胖女孩智力水平低于对照组。人格测定肥胖儿童P分高于对照组,E分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测定女生肥胖组总分高于对照组;男生以多动、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女生违纪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分裂样,强迫性因子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除人格测定E分提高外,其余变化不明显。结论单纯性肥胖症导致儿童少年的行为、人格改变,形成了内向、多疑、易激惹、攻击性强等特征,重度肥胖儿童更为明显。干预前后各项心理指标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直是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方面已存在较多的定量调查和研究,但是大部分调查样本量小且局限在少部分地区,信息收集不够全面,难以满足研究需求。本文基于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服务需求调查数据,重点围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分析,为留守儿童早期心理发展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干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1948年在宪章中提出健康的概念是:"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1989年WHO又提出:"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1].这在一定意义指导人们把健康放在一个广义的水平上去认识考察.  相似文献   

19.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差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宁夏固原市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7所小学的20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家长调查获取1474名学生的家庭信息。结果: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整体偏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非留守儿童差,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孤独感较强、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父母外出务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最主要因素。结论:加强留守儿童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提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