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尹昌平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2):89-90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357例HBsAg、HBeAg双阳性的孕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84倒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支,200IU/支,所生284例婴儿接种HBIG 2支, 100IU/支,同时按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对照组73例孕妇所生婴儿,只按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结果]两组婴儿在12月龄时检测乙肝两对半指标,实验组阻断率(93.8%)高于对照组(81.2%,x~2=7.68,P<0.01)。[结论]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效果优于单用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2.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120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所生新生儿为Ⅰ组。B组80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Ⅱ组,Ⅰ、Ⅱ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次,并于出生6h内、1个月时另侧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HBIG100U/次,但HBeAg(+)孕妇的婴儿于生后6个月时再注射HBIG100U。C组75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Ⅲ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注射HBVac10μg/次。结果:A组较B组、C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12个月时Ⅰ组与Ⅲ组婴儿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但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阻断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不同模式。[方法]在新生儿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分别采用3种方案注射HBIG,以观察HBIG的保护效果。同时观察HBsAg阴性的母亲所产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者。[结果]方案1HBsAg阳性率为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护率为79.39%;方案2HBsAg阳性率为2.94%;方案3HBsAg阳性率为10.26%。[结论]经母婴联合免疫阻断治疗后婴儿血清HBVM模式复杂,阻断有效的婴儿HBVM模式可有多种表达。 相似文献
4.
孕晚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其婴儿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08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研究组58例,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注HBIG 200国际单位(IU)。对照组50例,不注射HBIG。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h内及第2周注射HBIG 200 IU,并按0-1-6方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每次10μg。采集两组婴儿出生时、1岁时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HBsAg、HBs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水平。结果:①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当天外周血HBs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17%和3.45%,显著低于对照组(18%和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2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3,P<0.05)。②研究组婴儿1岁时外周血HBsAb阳转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24%,P<0.01)。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可以有效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并可显著提高婴儿HBsAb阳性率,可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乙肝疫苗与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比较不同方法的阻断效果,探索最佳的乙肝母婴阻断方式.方法 采取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在孕妇中筛选乙肝病毒感染者.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使用乙肝疫苗与乙肝特异免疫球蛋白,另一组只使用乙肝疫苗,两组都有孕末期使用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者.在儿童出生时、1岁和2岁分别检测乙肝病毒相关标志物.在3岁时对2岁检测出的HBsAg阳性者进一步做HBV-DNA检测,以确定感染者.结果 128例儿童完成了实验,乙肝抗体阳转率达97.66%,乙肝病毒感染率为3.13%.孕末期使用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儿童乙肝感染率为3.57%,而没有使用的感染率为3%.新生儿单纯使用乙肝疫苗组乙肝感染率为4.23%,使用乙肝疫苗与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组的感染率为1.75%.结论 在母亲孕期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感染乙肝母亲所生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与乙肝特异球蛋白有更好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6.
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指母体在妊娠后期患乙型肝炎或携带HBsAg者,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或两种方式兼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芜湖市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HepB)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效果.方法 收集芜湖市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31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血清,所有婴儿在分娩后24 h内均注射100国际单位(IU)HBIG,并按照"0-1-6"接种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在完成第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6个月,即儿童7月龄至12月龄期间召回检测"乙肝两对半",评估免疫效果.结果 婴儿HBsAg阴性率98.43%;婴儿HBsAb阳性率98.12%,母亲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婴儿HBsAg阴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05);婴儿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校正=6.079,P=0.014).结论 HBIG与HepB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是导致人群中众多HBV携带者及慢性乙肝患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间传播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有15%左右的母婴传播发生[1]。研究表明,在围生期母婴垂直传播者今后发生慢性乙肝的感染率为70%,因此,探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VIg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对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分别采用:(1)在母亲怀孕后三个月,每月注射HBVIgG三汉,新生儿注射HBVIgG二次,每次200单位。(2)只给新生儿注射HBVIgG二次每次200单位。(3)婴儿不注射HBVIgG,仅注射乙肝疫苗三针。观察其保护效果。同时观察HBsAg阳性的母亲所产新生儿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结果三种方案均对阻断母婴传播有效。第一种方案保护率为95.88%,第二种方案保护率为77.39%,第三种方案保护率为63.46%。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幼保健》2017,(3)
目的探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大庆市乙肝表面抗原(HBs Ab)阳性孕妇402例,分为实验组200例、对照组202例。实验组在孕28周、32周、36周3次注射同批次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及乙肝疫苗(RHBV)10μg,在婴儿期出生6 h内、1个月龄、6个月龄3次注射同批次HBIG 100 IU及RHBV 10μg,临床对照组婴儿期出生6 h内、满1个月、满6个月给予RHBV 10μg。以上婴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均随访到3周岁。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标志物,定量PCR方法测量病毒HBV-DNA的载量。结果 1新生儿期,实验组的新生儿宫内病毒感染率为6.50%,低于对照组的16.34%(χ~2=8.02,P<0.001);新生儿的HBs Ab阳性率为21.00%,高于临床对照组的6.44%(χ~2=21.00,P<0.001);21年后幼儿期,实验组的HBV感染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13.87%;实验组HBs Ab阳性率为94.94%,高于对照组的87.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年后幼儿期,实验组的HBV感染率低于对照组(χ~2=36.0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的HBs Ab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58,P>0.05)。结论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与对抑制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有效,可以有效地保护儿童的健康,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晚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近郊农村乙肝病毒携带家庭高发人群进行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情况调研。阻断组:18例HBsAg(+)孕晚期(7、8、9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400 IU/月肌注。非阻断组:20例HBsAg(+)孕妇自然孕产。生后两组婴儿均按正规乙肝疫苗接种。1岁后做肝功、乙肝抗体检测、对比调研。结果:阻断组: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成功率83.9%,失败率16.1%。非阻断组: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成功率42.9%,失败率51.8%。阻断组与非阻断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孕晚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采取联合免疫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携带HBV的孕妇,在妊娠28、32、36W各肌注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新生儿在出生后24h(最好6h)内和1月龄时各肌注一次HBIC,在2、3、5月龄各肌注一次乙肝疫苗。结果 检测1岁龄幼儿静脉血清,携带HBV者4例,感染率约为5.1%,HBV母婴阻断效果为94.9%。结论 孕期采用联合免疫措施,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以及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乙肝标志物阳性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产妇血清中HBV DNA的承载量,降低新生儿乙肝标志物阳性率,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评价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病毒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为制定重点人群的乙肝免疫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实验组干预措施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病毒疫苗;对照组干预措施仅为新生儿注射乙肝病毒疫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项随机对照研究,采用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各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较小。Meta分析显示实验组母婴传播率(6.01%)低于对照组(16.37%),χ^2=7.02,P〈0.001;合并RR为0.37,95%可信区间为0.28-0.48,敏感性分析提示模型稳定性较好。亚组分析显示无论对于单纯HBsAg阳性还是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孕妇;或者不管是以新生儿出生24h内乙肝感染标志阳性或是以出生后12个月乙肝感染标志阳性为标准,实验组的母婴传播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病毒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6.
17.
<正>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在我国,感染者已超过1.2亿,慢性感染者约3 000万[1]。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感染者来自于母婴传播。目前,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接种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有效阻断病毒母婴传播的措施之一。现分析HBsAg阳性孕妇接种不同剂量HBIG后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20.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23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13例,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HB IG 200 IU;对照组110例,不注射HB IG。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注射HB IG 200 IU,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月龄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的血清乙肝“两对半”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77%,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94.69%;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8.18%,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75.45%。[结论]HB 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和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