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及其对相关保健知识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以年龄组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以自编问卷形式,对2008年3月~2008年9月在本院围绝经期门诊就诊的病人发放统一的调查问卷,选择40~65岁妇女325名为调查对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5%被调查者填报了至少一种自认为与围绝经期有关的症状或疾病,40~55岁年龄组围绝经期症状和疾病的发生率高于56—65岁年龄组;40—55岁年龄组情绪波动发生率高于56—65岁年龄组;40—55岁年龄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56—65岁年龄组;40~55岁年龄组生殖系统疾病高于56~65岁年龄组。围绝经期最常见疾病依次是骨质疏松(30/113,26.5%)、生殖系统疾病(28/113,24.8%)、心血管系统疾病(27/113,23.9%)、泌尿系统疾病(24/113,21.2%);围绝经期最常见症状的前4位是:性生活减少(199/894,22.3%)、睡眠障碍(189/894,21.1%)、骨关节痛(161/894,18.0%)、情绪波动(142/894,15.9%)。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出现相关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赵明 《婚育与健康》2007,(10):70-70
从成熟直至衰老,女人的一生要经历青春期(12~18岁)、孕产期(生殖旺盛期19~35岁)、围绝经期(35~55岁)和绝经期(55岁以上),这些特有生理周期的逐步过渡,将画出一道生命的弧线,描绘出女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轨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相关症状、性生活状况,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围绝经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就诊于潍坊市某高等学校门诊的180名40~60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的180人中,已绝经的占37.78%。自然绝经者所占比例,40~45岁为14.29%,46~50岁为21.43%,51~55岁为65.91%,56-60岁为90.00%;绝经时年龄为(49±5)岁。调查180人中,已出现更年期症状的占82.22%。更年期症状发生率,40-45岁为66.67%,46-50岁为95.24%,51~55岁为75.00%,56~60岁为70.00%(P〈0.01),出现更年期症状时的年龄为(47±5)岁。出现更年期症状的148例中,64.87%有潮热出汗,66.22%有烦躁易怒,44.60%有阴道干燥,43.92%有疲乏失眠,16.89%有心慌,12.84%有骨关节肌肉痛,18.92%有性欲下降,接受激素治疗的占18.92%。[结论]更年期妇女的相关症状主要是烦躁易怒、潮热出汗、阴道干燥、疲乏失眠、性欲下降。70%以上有性生活。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功血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主要表现为无规则的子宫出血,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方法很多,但多数未从根本上得到治疗,其复发率高,本研究通过米非司酮配伍益气固冲止漏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血,以探求风险小、疗效佳且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人的一生有两个过渡期:一是青春期,既从幼年过渡到成年的时期,青春期后性成熟,有了生殖能力;二是更年期(也称围绝经期),即从成年过渡到老年的时期。更年期是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的一个转变时期,也是从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一般从45~46岁以后开始,持续10~15年左右,即大约在45—55岁。  相似文献   

6.
朱萍芳  田华 《工企医刊》2001,14(2):46-47
1 临床资料为了解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本文对150例病人自然绝经1年以上的子宫出血病例进行分析。本组病例均常规进行宫颈刮片或宫颈活检、诊刮及B超检查。年龄及绝经期限:年龄最小者为43岁,最大者为78岁,其中43岁~45岁3例,46岁~50岁15例,51岁~55岁20例,56岁~60岁55例,61岁~65岁28例,66岁~70岁24例,71岁~75岁4例,78岁1例。绝经期限最短1年,最长25年,其中绝经1年~5年98例,6年~10年30例,11年~15年8例,16年~20年8例,21年~25年6例。  相似文献   

7.
更年期综合征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我们用甘麦大枣汤治疗5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110例患者,均排除精神、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方面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中41岁~45岁10例,46岁~50岁29例,51岁~55岁12例,55岁以上4例。病程<6个月者19例,6个月~2年2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女在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第180医院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年龄在45~55岁,检测所有患者的雌二醇( E2)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如Ⅰ型羧基末端肽( CTX)、氨基酸中段骨钙素( 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以及患者骨密度值( BMD),比较并分析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及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结果45~50岁组的患者E2水平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同时BMD值也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7,P<0.05)。 CTX、NMID、PINP值则显著低于51~55岁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7、10.52、8.93,均P<0.05);所有患者E2值与破骨CTX、NMID、PINP浓度具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21、-0.582、-0.507,均P<0.05),同时与骨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98,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的降低,可引起破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骨组织的吸收,导致最终的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可通过检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来预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也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培培 《自我保健》2010,(11):38-39
“围绝经期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许多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有提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陈晓东 《药物与人》2006,19(9):58-58
女性45~55岁绝经期前后,男性50~60岁前后的一段时间称为更年期。更年期综合征是患者在更年期内首次出现的神经、内分泌所致的症状和情绪障碍。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只能大体说与个人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因素。体内内分泌失调有关,有人把此归于神经症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张薇 《大众医学》2012,(4):34-34
问:怎样判断是否进入了更年期? 答:更年期在医学上也叫“围绝经期”.随着女性卵巢的衰竭、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一般在45岁左右会逐渐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月经失调是围绝经期的基本症状.此外,大多数女性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12.
袁理 《保健医苑》2006,(9):48-49
妇女通常于45岁左右进入更年期,更年期综合征是许多女性的烦恼,它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以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侯群。更年期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更年期妇女由于雌激素减退,神经系统和精神活动都十分脆弱和极其不稳定.对外界不良刺激敏感性高、耐受能力减弱。有的精神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起致病作用,但在更年期则有可能起很大的负面激化作用。有报道指出:89%的更年期综合征患与各种心理因素有关,从而出现出汗、体力不支、头晕恶心、食欲下降、失眠心悸、血压不稳、烦躁易怒、阴道干涩、潮热盗汗、记忆力减退等诸多身体不适,因此更年期被称做妇女的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3.
张凤  王玉雪 《工企医刊》2004,17(6):89-89
更年期是指中年期向老年期过渡的时期,通常女性在45岁~55岁,卵巢功能逐渐减退,月经终止;男性在55岁~65岁。睾丸逐渐退化,精子生成减少。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的必经阶段。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女性寿命的不断延长,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人群越来越庞大。2005年人口统计资料证实,中国50岁以上的女性(通常认为女性50岁绝经)超过1.6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高脂血症防治重点人群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河南商业专科学校40岁以上教职工215名进行血脂筛检。同时对引起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及描述性研究。结果:血脂的异常与大量饮酒和老年病有关。45-55岁是饮酒好发年龄。60岁以上老年病增多,故这两个年龄段是血脂异常发率较高的阶段。结论:提示本社区人群血脂异常防治重点为年龄在45岁以上,体重指数>25,长期大量饮酒、有糖尿病及或家庭史者。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妇女饮食结构与更年期症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城乡围绝经期妇女的饮食结构及更年期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45-55岁的妇女297名进行有关更年期症状和膳食情况的调查。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半数以上的围绝经期妇女每日膳食中的畜禽鱼类,谷类,水果和油脂类的摄入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的每日需要量,但只有不足半数的人蔬菜,豆类,鸡蛋和牛奶的摄入量达到每日需要量。城市妇女与农村妇女的饮食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经常食用豆类食品的人,血管舒缩症状和生殖器萎缩症状的发生率低于不经常食用(P<0.05)。而经常食用肉类食物的人,血管舒缩症状的发生率高于不经常食用(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膳食结构尚不够合理,饮食习惯可能与更年期症状的发生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80例45-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给以雌激素连续序贯疗法,并加以心理咨询辅导,探讨激素替代疗法和心理咨询治疗嗣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及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心理、生理影响,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高鑫 《大众医学》2010,(4):19-19
1 普遍现状:糖尿病发现晚,治疗晚 现在中国的糖尿病发病时间越来越早,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6%。由于中国人胰岛B细胞功能可能较差,更容易出现胰岛B细胞衰竭。发现晚是现状,治疗晚则受观念影响很重。以前,发现糖尿病后.医生通常建议先进行3个月的生活方式控制.再决定是否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职业妇女围绝经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解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新世纪围绝经期保健的干预模式和方法。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40~60岁的妇女10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潮热、失眠、情绪波动、骨关节痛、头痛症状发生的构成比在50%以上,其发生率分别为58.7%、61.5%、63.7%、59.01%和55%。有心血管、内分泌疾病史、痛经、高血压、体块指数高、性格内向、有饮酒习惯、家庭的居住面积小、收入低、文化程度高等为影响上述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开展围绝经期健康教育,设立围绝经期专科门诊,成立围绝经期妇女俱乐部或支持组织,强化专业队伍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