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作者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重者发生脑梗塞甚至于死亡,是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防治CVS是降低SAH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于SAH导致CVS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易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cular spasm,CVS),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防治脑血管痉挛,我科对SAH患者应用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CVS 5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1年Ecker与Riemenseheide首次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VS)。1964年Crompton首次研究SAH后脑血管的病理变化至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SAH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重要并发症,是SAH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CVS分为两种,一种是SAH后破入脑脊液中的血液对脑血管的机械刺激引起的暂时性CVS,另一种是持续性CVS或迟发性CVS,防治CVS是改善SAH预后的关键。人们对CVS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近年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张新文  刘伟国 《浙江医学》2006,28(9):788-790,F000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发生的脑血管痉挛(CVS)是SAH和动脉瘤术后患者病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已经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但CVS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内皮素(endothelin,ET)在SAH后CVS中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内皮素-1(ET-1)因为其强烈而持久的血管收缩效应被认为是SAH后CVS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其严重并发症有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CVS),尤其是CVS常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成为SAH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治CVS是改善SAH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冯慧 《河北医学》2005,11(10):944-94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是常见且重要并发症,同时也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有文献报道,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是导致CVS发生的根本原因,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是防治CVS的重要措施。自1993年至2002年以来,我科开展脑脊液(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40例,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研究发现,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可继发脑缺血、脑梗死,严重影响SAH患者的预后。本组对使用尼莫同防治SAH后CVS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性脑血管痉挛(CVS)与血管壁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药理学预阻滞法,通过光镜和电镜对42只猫SAH后CVS的形成及其对血管壁病理性改变的影响作用进行观察。结果预先使用血管外周阻滞剂可以明显地减轻SAH所致的CVS反应程度,并使血管壁发生的病理性改变也随之减轻。结论 CVS是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成因,继而又成为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或阻止CVS的发生,可有效地防止血管壁发生相应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邓海波  刘一尔  伍龙  吕平  李文华 《广西医学》2008,30(10):1571-157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为脑底大动脉的(1支或多支)动脉壁平滑肌收缩或血管损伤所致.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218例SAH患者,其中有40例(18.3%)发生DCVS,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