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丁二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致癌物1,3-丁二烯对职业接触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生物标志物常被用来监测接触水平、评价损伤效应及预测可能的作用机制.寻找1,3-丁二烯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揭示1,3-丁二烯暴露与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提高危险度评价的精度.本文回顾了1,3-丁二烯3种生物标志物近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好地保护职业接触者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3-丁二烯(BD)接触工人的内剂量生物标志物,为BD接触工人生物限值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选择某橡胶厂BD接触工人44名作为接触组,不接触BD的25人为对照组(同一企业锅炉车间工人12名,为内对照;某机构文员13名,为外对照).收集班末尿,用固相微萃取柱对尿液进行处理,UPLC-MS/MS检测,同位素内标定量尿液中BD代谢产物3,4-二羟基硫尿酸(DHBMA)和1-羟甲基-2-苯硫酚尿酸(MHBMA)的浓度,同时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工人作业场所空气中BD浓度,比较其内外暴露指标间的相关性.尿中DHBMA和MHBMA及空气中BD测 定数据均经对数转换后统计分析.结果 接触组尿中DHBMA [(2.51 ±0.44) μg/L]和(MHBMA+DHBMA)[(2.68±0.27)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DHBMA:(2.20±0.25) μg/L,(MHBMA+DHBMA):(2.49±0.3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中DHBMA的含量受空气中BD浓度影响明显(r=0.539,P=0.001),回归方程为y=2.417 +0.520x,模型的调整R2为0.262;尿中MHBMA不受到吸烟、饮酒和工龄的影响.结论 在职业环境暴露水平下,班末尿中DHBMA可以作为BD接触的内剂量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NA修复能力与1,3-丁二烯(BD)职业暴露致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学损伤的关联性。[方法]收集个人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BD浓度,利用染色体断裂试验评价60名职业BD暴露工人和60名非暴露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诱变剂博莱霉素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结果]作业区空气中BD浓度为1.8(0.59~2.76)mg/m3。职业BD暴露组染色体断裂率[(1.06±0.41)%]高于对照组[(0.85±0.36)%,P〈0.01]。职业BD暴露人群中饮酒者的b/c值高于不饮酒者(P〈0.05)。[结论]DNA修复能力的下降可能是BD致癌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  相似文献   

4.
1,3-丁二烯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对职业接触人群造成健康损害。DNA和血红蛋白加合物作为一种体内暴露标志物,在生物检测和致癌机制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该文具体总结了丁二烯体内加合物形成种类,并分析了该加合物与基因多态性、肿瘤相关基因关系及在性别和种属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建立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3-丁二烯的气相色谱方法.用活性炭管采集空气中的1,3-丁二烯,经INNOWAX毛细管柱分离后,用FID检测器测定.结果表明,1,3-丁二烯溶液质量浓度在5.0~250.0 μg/ml范围内成线性,线性方程为y=6.48x-2.57,相关系数r为0.999,检出限为0.14 μg/ml,最低检...  相似文献   

6.
1,3-丁二烯可以造成职业损伤和环境危害,其在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对机体遗传物质造成的损伤主要以加合物的形式出现,可能参与损伤修复的通路主要有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本文回顾了近期国内外有关1,3-丁二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以及参与损伤修复的XRCC1和ERCC2基因多态性的文献,以探讨修复酶基因多态性在1,3-丁二烯遗传学损伤中的作用和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碱性彗星试验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 EH)、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的多态性,探讨外源性化学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BD)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结果发现,BD暴露组和对照组彗星尾距分别为4.65(3.49~5.98)和2.38(0.82~3.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中具有CYP2E1基因Pst1位点c1/c2或c2/c2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距显著高于c1/c1基因型个体(P0.01)。  相似文献   

8.
职业人群遗传多态性与 1,3-丁二烯致癌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丁二烯(B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轮胎及其他聚合物的生产.2002年,美国环境保护局将BD定为以吸入方式接触时为人类致癌物.实验室和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接触对象的遗传多态性影响着BD致癌作用的程度.机体对BD致癌作用的反应涉及到代谢通路、DNA损伤修复过程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代谢过程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微粒体环氧化物水化酶(mE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等代谢酶的不同基因型及DNA修复过程中的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等都可能与BD的致癌作用有关.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BD的遗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DNA修复酶基因XRCC1、XRCC2、XRCC4、RAD52单核酸多态性在13-丁二烯(BD)致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71名BD作业工人和55名行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性彗星试验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XRCC1、XRCC2、XRCC4、RAD52基因多态性。结果 BD暴露组和对照组彗星尾距分别为4.53(3.49~5.87)和2.38(0.82~3.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中具有XRCC1基因G28152A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距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4.52(3.43~5.64),5.18(4.23~6.18),P0.05];XRCC4A245G位点AG和GG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距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5.05(3.79~6.05),5.37(4.29~6.36),4.23(3.35~5.41),P0.01]。结论 XRCC1 G28152A和XRCC4 A245G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BD诱导的DNA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蒋恩霏  杜利利  程刚  林黎 《职业与健康》2013,(22):2908-2910
目的了解3家企业接触对甲苯磺酸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为保护职业接触者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生产和使用对甲苯磺酸的3家企业194名作业人员(接触组)进行调查,并分别选取3家企业不接触对苯磺酸的166人的对照组,结合职业健康检查情况,综合分析其健康状况。结果接触对甲苯磺酸作业人员的急性刺激症状发生率(甲企业49.7%、乙丙企业51.0%)高于对照组(甲企业12.9%、乙丙企业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职业健康检查异常情况构成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触对甲苯磺酸的作业人员健康损害主要表现为眼睛刺激、咳嗽、皮肤刺激等急性刺激症状,建议应加强工作场所通风及个人防护,尤其是皮肤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酶XRCC4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89名BD作业工人和83名行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BMN)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XRCC4基因3个单体型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245G、T1394G和C1475T),Clark运算法确定个体XRCC4基因的单体型等位基因和单体型对,协方差分析校正相关影响因素,比较具有不同XRCC4基因型或单体型对的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CBMN率的差异。结果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影响因素后,BD作业工人CBMN率为(7.17±5.41)‰、核质桥(NPB)率为(1.20±1.43)‰、核芽(NBUD)率为(2.87±2.44)‰,对照组的CBMN率为(3.10±2.56)‰、NPB率为(0.24±0.66)‰、NBUD率为(1.68±1.92)‰,差异有显著性(P0.01);暴露组中XRCC4A245G位点AA基因型个体NPB率显著高于AG基因型或GG基因型个体(P0.05);按年龄分层39岁组中XRCC4T1394G位点TT基因型个体CBMN率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1)。结论 XRCC4A245G和T1394G位点的多态性能影响职业性BD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2.
刘素香  焦贤芳 《职业与健康》2005,21(8):1145-1146
为了解水泥厂作业人员健康现状,探讨防范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我们于2004年8月份对某水泥厂302名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性体检,现将体检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研制农药卫生标准及制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某农药厂进行了全员性的健康状况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对昆明某农药厂乐果、敌敌畏、敌百虫、扑草净、甲胺磷等生产车间的从业人员,维修安装车间、机关行政人员进行了全员性调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状况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试验和彗星试验评价171名BD作业工人和55名非职业暴露对照人群的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CCND1基因的多态性。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个人职业暴露史。结果 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彗星尾距分别为(7.17±5.09)‰和4.65(95%CI 3.49~5.98),均高于对照组(3.82±2.37)‰和2.38(95%CI 0.82~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中具有CCND1基因A870G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彗星尾距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在现有BD暴露水平下,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和彗星试验均能检出BD作业工人的遗传物质损伤;CCND1等位基因A870G位点GG基因型可能与职业性BD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增加风险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李斌  张锐军  王萍 《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79-2381
放射性是钢铁企业有害因素之一,放射作业人员如果长期接触小剂量放射线可以使作业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超剂量当量限值的放射线,使其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包钢近年来放射性作业岗位工人的健康状况,我们于2007年3月-2009年2月对该企业在岗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监护普查,现将本次普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某服装厂流水线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流水线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为该人群的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某服装厂流水线作业人员 2 15名作为接触组 ,另选择该厂上岗前职工 2 5 0名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人员的健康状况。结果 流水线作业人员主诉有神经衰弱症候群及心电图出现ST -T段及T波改变的工人明显高于上岗前工人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χ2 =16 76,P <0 .0 1)。结论 流水线作业人员易出现神经衰弱和心肌缺血改变 ,应加强对该部分人群的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7.
某蓄电池厂铅作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丹 《职业与健康》2006,22(13):972-973
目的对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防范措施。方法于2005年对某蓄电池厂118名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性体检。结果发现铅接触人群中有3例记忆力减退、乏力,占4.2%,而对照人群中无记忆力减退;铅接触人群血铅(20.4±4.5)×10-2μmol/L高于对照组人群的血铅水平均值(15.8±2.9)×10-2 mg/L,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人群的尿铅水平和尿卟啉的阳性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铅水平与铅接触浓度、日接触时间、接触量、工种有一定的相关关系(P<0.001);尿铅水平只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关系(P<0.001);尿卟啉与年龄、工龄有一定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长期低浓度铅接触仍会对机体产生一定影响,应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职业性低水平接触1,3-丁二烯(BD)所致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与DNA修复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某石化企业60名BD作业人员为接触组,按照年龄和工龄1∶1匹配,以该企业无职业性接触BD的6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BD水平;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和碱性彗星试验评价2组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采用博莱霉素(BLM)诱变剂敏感性试验评价周围血淋巴细胞对BL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结果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空气中BD的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59~2.76(1.80±0.20)mg/m3,对照组工作场所空气中未检出BD。接触组人群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和Olive尾距均高于对照组[(1.81±0.96)‰vs(1.02±0.68)‰,1.00‰(0.00~3.00)‰vs 0.00‰(0.00~1.00)‰,3.00‰(1.00~5.00)‰vs 1.00‰(0.00~3.00)‰,5.25(3.96~5.73)μm vs 2.38(1.35~3.88)μm,P<0.01]。接触组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平均每细胞染色体断裂率(b/c率)高于对照组[(1.06±0.41)%vs(0.85±0.36)%,P<0.05]。对照组人群b/c率与微核率呈中度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S)=0.542,P<0.01],但均与核质桥率、核芽率和Olive尾距不相关(rS分别为0.213、0.273和-0.120,P>0.05);而接触组人群b/c率与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均呈中度正相关(rS分别为0.730、0.515和0.660,P<0.01),但与Olive尾距不相关(rS=-0.120,P>0.05)。结论低水平BD可能导致职业接触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其与DNA修复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多态性在1,3-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166名1,3-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正常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接触工人第19染色体上的XRCC1第6外显子194密码子,第9外显子280密码子和第10外显子399密码子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3.39±2.42)‰和(1.48±1.26)‰,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剂量接触组工人比低剂量接触组工人更容易发生染色体损伤(FR=1.30,95%CI1.14~1.53,P0.05)。XRCC1194突变基因携带个体的微核发生率比野生纯合型个体显著增高(FR=1.13,95%CI1.07~1.27,P0.05);XRCC1280突变纯合型个体的微核率较野生纯合型显著增加(FR=1.67,95%CI1.10~2.42,P0.05);XRCC1399杂合型个体以及杂合型和突变纯合型个体的微核率均显著增加(FR=1.26,95%CI1.03~1.53;FR=1.24,95%CI1.03~1.49,P0.05)。CAG/TGG双体型个体微核率显著降低,结论 XRCC1194、280、399突变位点携带工人染色体损伤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AD52、XRCC2、XRCC4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DNA修复能力的关系。方法利用染色体断裂试验评价60名BD职业暴露工人和60名非暴露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诱变剂博莱霉素(BL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RAD52、XRCC2和XRCC4基因多态性。结果职业BD暴露组染色体断裂率[(1.06±0.41)%]显著高于对照组[(0.85±0.36)%](P0.01);暴露组中XRCC4 A245G位点AA基因型个体b/c率[(1.18±0.48)%]显著高于GG或AG+GG基因型个体[(0.91±0.29)%](P=0.02);XRCC4 T1394G位点TT基因型个体b/c率[(0.75±0.36)%]显著低于GG基因型个体[(1.13±0.42)%](P=0.04)。结论 XRCC4基因多态性与BD作业工人DNA修复能力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