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正常解剖和生理情况下,由于Oddi括约肌的屏障作用,肠液并不能进入胆道。但经某些手术废除或破坏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不仅影响了胆汁、胰液排放的调控,也使肠液能轻易地进入胆道。如无胆管系统狭窄,肠液可自由出入胆管,虽对胆管上皮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病人可不出现明显症状。于是,很多医生便认为,胆肠吻合是一个理想的术式,Oddi括约肌是可有可无的结构,可随意切开或废除。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普及,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广泛开展,括约肌受到破坏、出现肠液胆管反流的病例与日俱增。肠液胆管反流究竟产生什么后果、远期影响如何?值得深人探讨。本文参照近年文献,做如下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是机体内一个复杂而精细调节的结构,它是由围绕于胆总管末段、胰管末段及胆胰管汇合Vater壶腹的三部分肌束组成。近年来,随着对Oddi括约肌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认识到Oddi括约肌在维护胆道系统与胰管系统的正常压力、胆汁与胰液的流体力学、胆道与胰管系统的无菌状态以及阻止十二指肠液反流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结构与功能的受损或被废弃可导致一系列胆胰疾病的发生。因此,当代胆道外科医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Oddi括约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论胆肠吻合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常时胆汁经胆管下端的Oddi括约肌进入十二指肠,而Oddi括约肌具有单向阀门防止肠道内容反流入胆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胰胆汇合部是胆总管、主胰管与十二指肠的交汇部位,由纤维肌性组织包裹形成胰管括约肌、胆总管括约肌及Vater壶腹括约肌,统称为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 SO)。生理情况下,胰管内压(2.94~4.90 kPa)(30~50 cmH_2O)虽然高于胆管内压(2.74~2.94 kPa)(28~30 cmH_2O),但由于SO的作用,可防止肠液及胰液反流入胆总管。隐匿性胰胆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 OPBR)是指在解剖上胆胰管正常汇合情况下发生的胰液-胆汁反  相似文献   

5.
汪健  郭万亮 《肝胆外科杂志》2012,20(6):470-471,478
胰胆管合流异常(PBM)是由于胆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提前汇合、共同通道过长致使十二指肠乳头部Oddi括约肌不能控制和调节胰胆管汇合部,从而引起胰液、胆汁反流[1],最终产生一系列胆道和胰腺疾病。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胰、胆胚胎形成时  相似文献   

6.
Oddi括约肌结构精巧,精细控制胆汁和胰液的排泄,有效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和细菌逆行感染。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破坏Oddi括约肌完整性,导致括约肌松弛或狭窄,使其部分或者完全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因此,须严格掌握EST适应证,尽可能保留括约肌功能,为病人提供更合理与规范化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也称Oddi括约肌麻痹,是由交感神经紧张力异常导致胆道下端Oddi括约肌松驰、胆管系统扩张和胆汁返流,是一种低动力性胆道出口功能障碍所致的少见病,常继发于胆道手术之后;Jree‘s于1933年最早报告1例,以后国内外文献陆续见有报道,最近我院收治1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1887年Oddi首次发现壶腹部括约肌并预言一些不明原因的腹痛和黄疸可能与Oddi括约肌动力异常有关.从那时起,"胆胰管汇合部"的存在及其功能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位于胆胰管进人十二指肠部位,由四部分组成:胆总管末端括约肌、胰管末端括约肌、位于乳头的壶腹括约肌和位于胰胆管间隔的纵肌束.它是调节胆汁和胰液进入十二指肠的流量及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向胆胰系统反流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9.
<正>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是由胆总管、胰管末端的环形平滑肌与胆胰壶腹周围的环形平滑肌共同构成的一种神经肌肉复合体,长度约4~6 mm,又称胆胰壶腹括约肌,该括约肌主要用于控制胆汁与胰液排放。当人体进食时,尤其是摄入高脂肪食物时,在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下,Oddi括约肌松弛,胆汁和胰液流入十二指肠;而不进食时,Oddi括约肌收缩,关闭其围绕的管道~([1])。  相似文献   

10.
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也称Oddi括约肌麻痹 ,是由交感神经紧张力异常导致胆道下端Oddi括约肌松驰、胆管系统扩张和胆汁返流 ,是一种低动力性胆道出口功能障碍所致的少见病 ,常继发于胆道手术之后。Jree’s于 1933年最早报告 1例[1],以后国内外文献陆续见有报道。最近我院收治 1例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原因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多角度研究及探讨胆管色素结石的成因。方法1997—2006年10年间围绕原发胆管结石成因的研究包括对胆管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电镜观察:对胆管结石术后病人,放射性核素检测肠胆反流;同样利用该同位素,检测胆系病人肠道通透性;使用金黄地鼠制造胆囊色素结石模型,观察内毒素含量及二胺氧化酶变化,评价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胆结石的关系;调查胆管结石与胆囊切除术间的关联;观察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变化;研究肠胆反流及胆汁排出速度的变化对胆管结石形成影响;钡餐造影研究十二指肠降段憩室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间的关联;观察药物对Oddi括约肌收缩及胆道压力的影响。结果对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结石及胆汁细菌培养表明,胆石中需氧菌阳性率29/30(96.7%);胆汁中需氧菌阳性率33/35(94.2%)。经扫描及透射电镜亦观察到结石内有细菌存在。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胆道残石病人中44/123(35.8%)存在明显的肠液反流。胆管色素结石病人肠壁通透性明显升高。胆囊色素结石模型提示金黄地鼠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二胺氧化酶测试亦表明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调查发现618例胆管结石病人中既往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者约占12%。切断迷走神经可使消化间期Oddi括约肌张力减低,餐后Oddi括约肌舒张延迟。核素显像对EST前后胆汁排出情况的研究发现,Oddi括约肌切开后胆汁排出明显加快。钡餐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在胆管色素结石病人中的发生率较高。多种药物可影响Oddi括约肌的运动功能。结论Oddi括约肌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其结构、功能异常是诱发肠胆反流、胆道感染乃至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菌易位亦与胆管色素结石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是围绕胆胰管末端及汇合部的一组平滑肌,处于胆胰管开口入十二指肠的重要而狭小部位,是调控胆汁及胰液排泄,防止十二指肠液返流的重要阀门。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认为胆色素结石的成因与胆汁淤积,加上胆道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苷酶分解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许多研究都认为胆道细菌的来源与Oddi括约肌松弛导致肠胆反流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总结目前研究现状并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与思考,探讨肠胆反流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胆囊平滑肌的收缩和 Oddi括约肌迟缓开放是一组协同的过程 ,也是排出胆囊内容物以及排空胆囊的生理基础。这一运动除了受胆囊收缩素 (CCK)和促胰液素 (secretin)等体液因素调节之外 ,还受丰富的内脏运动神经来支配。 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影响胆囊排空 ,造成胆汁淤积 ,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而由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 Oddi括约肌压力、胆道运动改变、十二指肠 -胆道返流以及伴随胆囊切除而行的括约肌切开 ,将促进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因此 ,治疗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时 ,需注意 Oddi括约肌功能 ,特别是在胆囊切除术后有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正常情况下胆汁是无菌的。在胆汁内发现的细菌被认为来自门静脉或直接从肠道经Oddi括约肌返流进入胆道。门脉血管内经常可以培养出肠道内细菌,  相似文献   

16.
带蒂胆囊瓣修复肝门胆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高位胆管狭窄临床常见,多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炎症性狭窄,通常采用Roux—en—Y型胆管空肠吻合进行外科治疗。这种手术废弃了肝外胆道及Oddi括约肌的生理功能,带来的胆汁流向改变和消化道改建,易造成反流性胆管炎及胆管结石复发。为了保存胆道的生理功能,我们采用带血管蒂的胆囊瓣来修复肝门胆管狭窄与缺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5月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EST)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气囊组与EST组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总疗效虽无显著差异(P>0.05),但胆道反流性感染及残余结石的发生率气囊组低于EST组(P<0.05)。结论胆道镜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安全、可行、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胆肠内引流,废除Oddi括约肌的功能,使胆汁永久性改道,不仅会使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且会使胆道反流性感染发生率增高.因此就有人提出建议,要尽量保留括约肌的功能,对胆管尽量行修复和重建,不做胆肠内引流.现就"保括"和"废括"问题,谈点自身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是十二指肠乳头因良性狭窄或梗阻致使胆汁、胰液引流不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Oddi括约肌良性狭窄、瘢痕形成或痉挛,都直接影响着胆、胰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常用的术式有:①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切开术;②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成形术;③经消化道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等。本文就各种术式的方法、适应证及其特点,结合我院1983~1991年1000例的实践作一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放射性核素检查判断T型管引流术后病人是否存在肠胆返流,然后行经胆道镜Oddi括约肌测压判断其是否存在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不良,并检测这些病人血浆胃动素及血清胃泌素水平,从而探讨肠胆返流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及胃肠肽类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病人123例,使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判断是否存在肠胆返流,并根据结果将病人分为返流组及对照组,检测其中45例病人空腹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并取12例正常人血浆及血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53例使用胆道镜测量病人的十二指肠压(DP),Oddi括约肌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收缩频率(SOF)、收缩间期(SOD)及胆总管压(CBDP)。结果123例行胆道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病人中有44例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返流(35.8%),返流组Oddi括约肌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胆总管压(CBD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逆流组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无逆流组及对照组(P〈0.01)。血浆胃动素与SOBP,血清胃泌素与SOBP及CBDP呈正相关。结论胆管色素结石病人存在着肠胆返流现象,其发生率可达1/3左右。这类病人的Oddi括约肌功能存在异常,胆道压力测定和血中胃泌素及胃动素均存在较无返流组低的状态。这提示Oddi括约肌异常可能是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