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将我院10年间诊治的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年龄28-52岁,平均42.6岁。病灶大小为0.5-4.5cm,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2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3个月~6年,病灶位于皮下14例,肌层5例,1例侵入筋膜,1例侵入腹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剖宫产手术操作要精细,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盆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是常见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AIEM的发生率也增加。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刀口瘢痕处的包块,伴有周期性疼痛及体积增大。对于症状不典型者,易造成误诊,需结合超声检查、CT、MRI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腹壁内异病灶切除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腹壁缺损较大、对合困难者,可借助补片修补腹壁缺损,减少复发及腹壁切口疝的发生。本文将对AIEM病理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27~53岁,平均42岁,病灶0.5~4cm,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4例。12例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6例为剖宫产史,3例剖宫手术史,2例在当地医院切除病灶,分别在术后3年、5年在原病灶处复发。1例经腹行巧克力囊肿剥除术。12例中7例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特点,提供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6例,对其临床症状、B超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结果:结合患者病史及B超检查均能确诊。116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访2个月~3年,2例复发。结论:剖宫产手术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属于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94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为剖宫产术后1月至13年,病灶大小(2.87±0.13)cm,位于皮下69例、肌层16例,侵犯腹膜9例。年龄35岁与≥35岁患者相比,潜伏期更短(P0.05);哺乳期6个月与≥6个月的患者相比,潜伏期更短(P0.05)。手术切除病灶后,18例采用药物治疗3~6个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76例未接受药物治疗,局部均无复发。结论:近年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增多,年龄和哺乳期与发病潜伏期相关,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选择,剖宫产术中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7.
49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相关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因AWE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49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496例AWE患者的平均年龄(31.4±4)岁。既往剖宫产史495例,子宫肌瘤手术史1例。病灶浸润深度至筋膜层(49.6%),至肌层、腹膜及脂肪层分别占21.2%、14.5%及14.3%。94.6%的AWE患者有切口处疼痛,90.7%可触及包块。术前均行B超检查,均发现包块,包块直径(26.06±12.2)mm。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0.1%行补片修补;147例患者术后辅助药物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7年,421随访患者中,21例复发,总体复发率4.9%;多个病灶患者的复发率(11.6%)明显高于单个病灶患者(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包块大小及其浸润深度对复发无显著影响。术后辅助药物治疗患者的复发率[3.6%(5/138)]低于未药物治疗者[5.7%(16/2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WE的主要原因是剖宫产,属于医源性疾病。发病年龄早及多个病灶的患者术后较易复发。手术治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辅助药物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发生于腹膜表面的异位内膜病灶。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妇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年龄22~47岁,平均29.2±6.42岁。9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均为首次子宫下段剖宫产,  相似文献   

9.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腹壁切口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3~37岁,平均(30.7±3.6)岁,均为第1胎剖宫产术后,于剖宫产术后8~36个月时出现腹部切口痛,切口瘢痕处或切口瘢痕周围腹壁肿块。入院时距剖宫产术9个月~6年,肿块约1cm×2cm~4cm×4.5cm,边界欠清晰,质韧偏实,压痛明显,不活动。23例CA125轻度升高。结果:EMs病灶部位:49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13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异位病灶切除术,对5例病灶直径4cm的患者先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类药物治疗3次(每28~32d用药1次)后再手术。术后随访4~20个月,术后用药3个月,全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EMs诊断相对容易。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术后继续用药可以避免复发。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腹壁切口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3~37岁,平均(30.7-3.6)岁,均为第1胎剖宫产术后,于剖宫产术后8—36个月时出现腹部切口痛,切口瘢痕处或切口瘢痕周围腹壁肿块。人院时距剖宫产术9个月~6年.肿块约1cm×2cm~4cm×4.5cm,边界欠清晰,质韧偏实,压痛明显,不活动。23例CA125轻度升高。结果:EMs病灶部位:49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13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异位病灶切除术,对5例病灶直径〉4cm的患者先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类药物治疗3次(每28~32d用药1次)后再手术。术后随访4~20个月,术后用药3个月,全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EMs诊断相对容易。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术后继续用药可以避免复发。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为卵巢、子宫直肠陷凹、盆腔腹膜和子宫肌壁等,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是目前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由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近年来剖宫产率的升高,以往被忽视的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率也在上升。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1月共收治经手术病检证实的腹壁与会阴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总结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病时间为4个月-5年。其中,病灶处于皮下者3例,肌层者2例,侵入腹膜1例,侵入筋膜者1例。手术切除后,经随访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操作熟练细致是减少剖宫产并发症的关键,术中通过不断清洗腹盆腔和切口,使腹壁切口得到有效的保护,则能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现。而最佳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3.
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aosis,EMs)以盆腔病灶占大多数,发生在腹壁切口处较少见。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收治了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疤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incisionscarEMs,AISEMs)33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不断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体以外且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一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好发部位为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卵巢以及盆腔腹膜的各个部位及盆腔器官的表面,它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片修补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侵犯腹直肌和/或腹膜)切除后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17例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引起的腹壁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中腹膜外修补12例,腹腔内修补5例,手术顺利,随访1~3年均未见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和切口疝。结论补片修补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后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显著,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病灶多见于盆腔脏器和腹膜,盆腔外较少见,其中以剖宫产切口最常见。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是剖宫产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可引起腹部切口疼痛和肿块,甚至有癌变可能,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极其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关键;药物治疗的疗效尚存在争议。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能减少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是一种罕见类型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继发于剖宫产等盆腹腔手术,少数为自发性。AWE可以引起周期性腹痛、腹壁包块、肿胀出血等不适,发生机制主要有种植、内分泌、免疫、遗传和炎症等学说。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在AWE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目前皮肤镜在AWE诊断中的应用较少,均匀红色色素沉着、活动性出血、红棕色球状结构等是镜下的典型特征。病灶切除术是AWE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开腹、腹腔镜(多孔或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等术式,根据病灶的浸润深度推荐不同入路。新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经皮冷冻或微波消融等技术用于AWE保守性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证实,未来值得进一步的探索。AWE的整体复发率低,病灶完全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术后联合使用激素的预防价值存在争议。关于AWE的管理,国内外尚无明确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表现、分型及其对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AWE 1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根据超声检查结节浸润位置的深浅分型为:皮下脂肪型(F1)、前鞘肌肉型(F2)、皮下脂肪+前鞘肌肉型(F3)、前鞘肌肉+腹膜型(F4)、皮下脂肪+前鞘肌肉+腹膜型(F5)。结果:174例中118例以腹壁切口包块为首发表现,56例经期腹壁切口包块疼痛为首发表现。剖宫产手术横切口左右两侧包块占81.61%,166例为单发,8例多发。所有患者腹壁超声检查,见下腹壁切口处低回声结节。174例中F1型19例,F2型18例,F3型112例,F4型9例,F5型16例,全部采用手术切除病灶。AWE各临床分型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直径包块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AWE以腹壁切口包块为主要表现,单发包块占绝大多数。术前超声检查可提供重要的诊断及分型依据。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手术时间、出血量与包块直径有一定关系,其AWE临床分型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的掌握及术中出血量的估计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14例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病,病灶多见于盆腔腹膜和脏器。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虽少见,但随着近年剖宫产率的增加,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现就14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症的好发部位卵巢、子宫肌壁、盆腔腹膜、子宫直肠陷凹,偶也可发生于阑尾、阴道会阴腹壁切口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剖宫产率上升,腹壁切口异位症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我院自2004年8月~2011年8月共收治了13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其中12例为下腹部横形切口,1例为腹部纵形切口,均系足月剖宫产术后,其中2例在外院手术,11例为本院手术;发病年龄为20-35岁,平均27.5岁。以上13例中9例在门诊予局部麻醉下病灶切除,4例住院在持硬麻醉下行病灶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