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菊科植物杏香兔耳风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中药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 Champ.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13C 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2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8-α-hydroxy-11α,13-dihydro-zaluzanin C(1),3-O-β-D-glucozaluzanin C(2);9个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3),柽柳素(tamarixetin,4),木犀草素(luteolin,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6),槲皮素-5-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5-O-β-D-glucoside,7),柽柳素-7-O-β-D-葡萄糖苷(tamarixe-tin-7-O-β-D-glucoside,8),柽柳素-3-O-β-D-葡萄糖苷(tamarixet-in-3-O-β-D-glucoside,9),柽柳素-5-O-β-D-葡萄糖苷(tamarixetin-5-O-β-D-glucoside,1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1);2个绿原酸类化合物: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1,3,4-trihydroxy-5-[[3-(3-hydroxyphenyl)-1-oxo-2-propenyl]oxy]-[1α,3α,4α,5β(E)],12),5-p-trans-coumaroylguinic acid(13)。结论:其中化合物8-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白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  陈城城  杨森桥  张树军 《中成药》2012,34(6):1126-1131
目的研究白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桑叶中分离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茄尼醇(2)、(6S,9R)-6-羟基-3-氧代-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3)、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3-O-β-D-葡萄糖苷(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葡萄糖苷(5)、腺苷(6)、3β-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醇-2α-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槐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东莨菪苷(10)、icariside B(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东莨菪内酯(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5)、马栗树皮素-7-O-β-D-葡萄糖苷(16)、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结论化合物2、4、5、6、7、8、9、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辣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IR,UV,MS,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4-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6-O-(2E)-戊烯酰]-β-D-吡喃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黄芪苷(4)、槲皮素-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牡荆素(9)、异牡荆素(10)和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八角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八角莲根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4′,5′-二去甲基鬼臼毒素(4′,5′-didemethylpodophyllotoxin,1)、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4′-去甲基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3)、山荷叶素(diphyllin,4)、鬼臼毒酮(podophyllotoxone,5)、苦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6)、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7)、山荷叶素葡萄糖苷(diphyllin-4-O-β-D-glucoside,8)、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9)、八角莲醇(dysosmarol,10);黄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1)、槲皮素(quercetin,12)、山柰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3);甾醇类化合物1个,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翻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海洋  刘顺  单淇  涂正伟  蒋建勤  侯文彬 《中草药》2011,42(7):1285-1288
目的 研究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70%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反相(ODS)、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8-甲氧基草质素-3-O-β-D-槐糖苷(4)、芦丁(5)、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8)、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9)、短叶苏木酚酸(10).结论 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4、7、9、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6.
云南黄果冷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琳婧  殷志琦  张健  张庆文  叶文才 《中草药》2013,44(11):1376-1379
目的 对云南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 var.salouenensis干燥枝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云南黄果冷杉干燥枝叶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3)、丁香亭-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3",6"-二-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落叶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牡荆苷(8)、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异半皮桉苷(11)、柚皮素(12)、(-)-表没食子儿茶素(13)、(+)-儿茶素(14).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1和13为首次从冷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王盈盈  梁鑫  钟惠民 《中草药》2012,43(7):1280-1284
目的对云贵腺药珍珠菜Lysimachia stenosepala var.flavesce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凝胶柱、中压柱、聚酰胺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云贵腺药珍珠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鼠李柠檬素(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2)-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6)-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木糖苷-(1→2)-O-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苷-6-O-β-D-木糖苷)-β-D-葡萄糖苷(9)、β-谷甾醇(10)、原报春花素A(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9为首次从珍珠菜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雪松松针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刘东彦  石晓峰  李冲  王东东  范彬  沈薇  马趣环 《中草药》2011,42(10):1921-1924
目的研究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雪松松针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3′,4′-二甲氧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6″-O-E-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E-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雪松素(8)、山柰酚(9)、莽草酸(10)、莽草酸丁酯(11)、原儿茶酸(12)。结论除化合物10、12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三叶人字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豆科植物三叶人字草Kummerowia striat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ODS及HPLC等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1)、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2)、芹菜素-7-O-新橙皮苷(apigenin-7-O-neohesperidoside)(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4)、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槲皮素(quercetin)(6)、异槲皮素苷(quercetin-3-O-glucoside)(7)、芦丁(rutin)(8)、木犀草素(luteolin)(9)、芹菜素(apigenin)(10)、山柰酚(kaempferol)(11)、豆甾醇(stigmasterol)(12)、β-谷甾醇(β-sitosterol)(13)、胡萝卜苷(daucosterol)(14)。结论:化合物1,5,7~9,11~14为首次从三叶人字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沉香果壳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linalool-3,6-oxide-7-O-β-D-(6′-O-acetyl)-glucoside(1)、苯乙基-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2)、芒果苷(3)、鸢尾酚酮-3,5-C-β-D-二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6″-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8)、香叶醇-1-O-β-D-葡萄糖苷(9)、3-[2-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基]戊二酸(10)、大麻酰胺D(11)、淫羊藿次苷D_2(12)、松柏苷(1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云南沉香苷C,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7、9~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藏药阿夏塞尔郡(打箭菊)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现代色谱技术对打箭菊药材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质谱(MS)及核磁共振光谱(1H-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和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阿夏塞尔郡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4个黄酮类化合物:苜蓿素(tricin,1)、4,-甲氧基-苜蓿素(4,-methoxy-tricin,2)、洋芹素(apiolin,3)、木犀草素(luteolin,4)、槲皮素(quercetin,5)、甲氧基寿菊素(axillarin,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7)、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apiolin-7-O-β-D-glucoside,8)、洋芹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apigenin-7-O-β-D-glucuronic acid methyl ester,9)、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side,10)、6-羟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side,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luteolin -7-O-β-D-glucoside aid,12)、洋芹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scopoletin-7-O-β-D-glucoside aid,13)、金圣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chrysoeriol-7-O-β-D-glucoside aid,14)。结论 化合物8~14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珍珠菜抗肿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抗肿瘤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江户樱花苷(3)、异槲皮苷(4)、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8)、二氢山柰酚(9)、柚皮素(10)、(?)-表儿茶素(11)、圣草素(12)、槲皮素-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13)、山柰酚-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9、12、13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芫花药材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生芫花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芫花及醋芫花提供对照物质。 方法: 采用溶剂法得到芫花的80%乙醇提取物,以大孔树脂HP-20、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NMR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芫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芫花素(1)、芹菜素(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5)、双白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6)、椴苷(7)、洋芹素-4',7-二甲醚(8)、双白瑞香素(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 结论: 其中化合物4,5,6为首次从芫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地桃花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苏聪  杨万青  蒋丹  张旭  郑姣  史社坡  屠鹏飞 《中草药》2015,46(14):2034-2039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地桃花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6″-O-反式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银锻苷(2)、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4)、芦丁(5)、紫云英苷(6)、黄芩苷(7)、杨梅苷(8)、异槲皮苷(9)、黄芩素(10)、木犀草素(11)、芹菜素(12)、山柰酚(13)、槲皮素(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地桃花苷A;化合物3、4、7、8为首次从锦葵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肖梵天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野艾蒿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野艾蒿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野艾蒿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分别为山柰酚( kaempferol,1)、芒柄花素(formononetin,2)、异鼠李素(isorhamnetin,3)、洋芹素(apigenin,4)、苜蓿素(tricin,5)、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芸香糖苷(11).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合柄铁线莲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分离材料和方法,结合半制备液相分离合柄铁线莲中的黄酮苷类成分。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异牡荆素(2)、过山蕨素(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7-α-L-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2-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染料木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7)、澳白檀苷(8)、槲皮素-3-O-β-D-(6″-n-丁基)葡萄糖醛酸酯(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0)和异荭草素(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赵一懿  陈有根  郭洪祝  傅欣彤 《中草药》2013,44(15):2027-2034
目的 研究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苷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槲皮素-3-O-(2”,6”-α也-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2”,6”-α-L-二鼠李糖)-β-D-葡萄糖苷(4)、芦丁(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2)、丁香亭-3-O-芸香糖苷(13)、山柰酚-3-O-(2”-β-D-葡萄糖)-α-L-鼠李糖苷(14)、槲皮素-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5)、山柰酚-3-O-α-L-鼠李糖-2”-(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6).结论 经UPLC-PDA分析检测,所有化合物均为黄酮苷类成分,且在银杏叶提取物及注射液样品中全部标定定位,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酮醇苷K.  相似文献   

18.
霸王花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i Y  Wu X  Wang Y  Ye WC  Zhang QW 《中药材》2011,34(5):712-716
目的:研究霸王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霸王花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3种黄酮醇及其苷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异鼠李素(3)、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8)、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9)、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10)、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1)、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2)和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3)。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月季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薛莹  青琳森  晏菊芳  廖循  丁立生 《中草药》2010,41(10):1616-1618
目的对山西产月季花Ros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月季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胡桃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萹蓄苷(4)、山柰酚-3-O-6″-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6)、没食子酸(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6″-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3-O-2″-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12)和β-谷甾醇(13)。结论月季花中主要含黄酮苷类化合物;在分离鉴定的成分中,化合物1~5、9~11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菝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百合科菝葜属植物菝葜Smilax china干燥的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凝胶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菝葜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1),黄杞苷(2),异黄杞苷(3),山柰酚(4),二氢山柰酚(5),二氢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6),芦丁(7),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8),白藜芦醇(9),香草酸(10),3,5-二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肉桂酸(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1,3,7,8,1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1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