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姜春华教授的“截断扭转”学术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治疗急性病,要掌握针对病、证的“截断扭转”方药,这是姜春华教授多年来强调的学术观点之一。现就我们学习姜老“截断扭转”学术思想的体会,作一肤浅论述。“截断扭转”的基本概念一、“截断”与“扭转”“截断”,是指采取果断措施和特殊功效方药,直捣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如不能急速祛除病因,也要断然救危截变,拦截病邪深入,尽可能阻止疾病恶化,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创造条件。“扭转”,是指扭转病势,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是指通过调整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使病情由危转安,由重转轻,由急转缓,由逆转顺,进而  相似文献   

2.
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消化病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医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疑难杂病,临证思路新颖独特,分期辨证施治得法,所创方药配伍精当,颇多心得体会,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位一体”辨证思路,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地-人”的“三才全息”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笔者随诊师侧,选其精髓,介绍周教授运用“血三脏”模式辨证论治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3.
试论轻可去实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临床上,对于某些疾病固然需要性能浑厚、剂量偏大的药物治疗始能奏效,但也不尽然,有时用性能轻巧、剂量轻微的药物,同样能收到出人预料的效果。古人云“轻可去实”,笔者对此的理解是:“轻”一是性能轻巧,二是剂量小于常规的用量;“实”一是指病情重、复杂,二是指除上焦以外的  相似文献   

4.
津液代谢障碍在《金匮要略》中主要以“痰饮”“鼓胀”“水气病”等概括,其理法方药记载详尽,并对后世医家在津液代谢类病证的思考和治疗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痰饮”“鼓胀”“水气病”等在现代医学中主要表现为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腹腔积液、水肿等病症,且多为中晚期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使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金匮要略》书中虽未明确提出“肿瘤”一词,但详尽阐述了津液代谢类病症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为临床治疗包括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腹腔积液在内的多种津液代谢类疾病提供了有效参考。现梳理总结临床医家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理法方药治疗肿瘤的思路和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内经》的一个治疗理论,笔者结合皮肤病临床实践,从方药、煎药法及服药法等方面谈点粗浅体会。 1 皮病方药,非轻不举 1.1 治上焦如羽,方药贵轻灵 中医认为“肺主气,……外合皮毛”,“心主血脉、主神明”,肺心同居上焦,如“雾露之溉”,心肺对皮肤的生理功能及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发生气血病、风邪为患或皮损以头面部皮肤为主,或疱疹性皮肤病,治疗上必须重视心肺,做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则易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治疗痤疮,常选《医宗金鉴》的“枇杷清肺饮”,原方中减滋腻、…  相似文献   

6.
以轻清上浮的药物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多种实邪引起的病证,这种剂型称为轻剂。属中药方剂中“十剂”中的一种。一、轻可去实的病位指征:轻可去实适应证的病位如何定?可从以下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是从三焦辨证的角度,其病位在上焦,正如吴鞠通指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二是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其病位在肺;三是从八纲辨证的角度,其病位在表。概言之,轻可去实适应证的病位是在上焦,在肺,在表,这就是临床上使用轻剂的病位指征。熊某某,男,7岁,1979年6月2日初诊:患儿反复面部浮肿四个月,初起有恶寒发热、咳嗽、气逼。经治后,仍存面浮肿,尿短  相似文献   

7.
林昌松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09-511
《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杂病理法方药俱备的专著。汗法通常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在《伤寒论》一文中论述最详,然其在杂病中的运用亦颇为详尽,可资临床借鉴以启迪思维。1发汗解表法在杂病中的适应病证 《金匮要略》论治杂病达45种之多,运用发汗解表法治疗的病证有:痉病、湿病、疟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下利、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其中运用汗法最多的是湿病及水气病,其它则为杂病兼外感证。具有发汗的方药,仲景多在条文中出现“发其汗”、“发汗则愈”、“脉浮者”,或在方后…  相似文献   

8.
清燥救肺汤出自清代医学家喻昌的《医门法律》一书。法,是指辨证论治的法则;律,则是指治疗中需要注意的禁例。该书论病析理十分透彻,关于秋燥的论述颇有见解,创立的方药多为后世推崇。清燥救肺汤在石膏与桑叶的剂量配伍上体现了“质重量小,质轻量大”,顾护胃气的思想。清燥救肺  相似文献   

9.
方药的剂量泛指方药的用量,其本义是指一剂药物的用量。方药的服量是指服用的药量,包括每服量、日服量及总服量等具体内容。方药的剂量与方药的服量不同。一首方剂的剂量是重要的,而它的服量更为重要。服量是影响疗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作用于人体的药量并不取决于方药的剂量,而是取决于方药的服量。一首方剂对量的规定给出了药物间的用量比,而服量则控制着该用量比的方药对人体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古代医家在服量控制方面有许多特色性的认识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服量控制的总原则是随证施量,即以知为度、中病即止、逐渐增量、逐渐减量、累积获效。方药服量控制是保证临床疗效和安全用药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指病不相同,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及其响应的症候,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既证同治亦同。它与“异病同治”共同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我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应用“异病同治”这一法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脏躁”辨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郭丽华  李翠萍 《河南中医》2009,29(2):113-1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了脏躁的证治。脏躁为情志方面的疾病,临床中比较常见,历代对于其病机的认识,见解不一,特别是对“脏”的理解,诸家众说纷纭。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症状及方药等方面对脏躁的病机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脏躁之“脏”是指五脏而言,脏躁的病机可概括为五脏的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2.
精索静脉曲张一病,是中青年男子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阴囊下坠、腹痛不适、触之有蚯蚓状的静脉团,甚则痛引下腹,大多发生在左侧,属于祖国医学“筋疝”的范畴。笔者临床诊治精索静脉曲张一病多例,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方药为主,清热利湿、轻坚散结的药物为辅,采用自拟的“消瘀活血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当今日本汉方药的运用情况,用中医理论探讨日本临床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过程中出现间质性肺炎的病机,认为小柴胡汤可导致间质性肺炎这一提法有失恰当,当属于中医"误治"或"误用"范围,而非药剂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汗及汗法     
汗法是治疗表证的基本大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奠定了汗法的立法依据。张仲景著《伤寒论》,将汗法针对于太阳病及太阳变证、兼证的治疗,为后人所推崇。至张元素汗剂方药除辛温剂用仲景方外,  相似文献   

15.
武宇平 《黑龙江中医药》2007,36(4):58-59,33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证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重症阶段。临床上以体循环或肺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困难,治疗时间急迫是日趋严重的重症疾病。中医药很早就记录了其病机、治法、方药。分类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病症中。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法方药灵活多变,现就近年来的状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时令方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令方药 ,是指在治疗时病或一般疾病时按不同季节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剂或药物。“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一年四时阴阳变化 ,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金元李东垣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认识到 :中药治病必须根据季节变化遣方用药 ,以“四时为宜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笔者就东垣时令方药的几个有关问题初探如下。1 时令方药组方遣药的基本原则《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载“用寒远寒 ,用热远热” ,是临床选用时令方药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  相似文献   

17.
方药用量是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和获得疗效的基础.恰当的用药剂量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剂量最惮轻重,是中医所谓"不传之秘".剂量轻则效果不达,所谓"药不眩瞑,其疾不瘳",量重则药过病所,"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可见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的重要性.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又最小的量.阐明中药量效关系,寻找临床最佳用药剂量,明确最大量和最小量,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治疗不寐七法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寐是内科临床常见病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它为“不得眠(卧)”、“卧起不安”等。《伤寒论》对不寐的病机、症状、治疗、方药均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临床治疗不寐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将其归纳为治疗七法:  相似文献   

19.
痛证,系指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在仲景所著《金匮》一书中,论及该证者达10余篇。遍观《金匮》有关治疗痛证的条文和方药,则不难看出:尽管其病位有表、里、上、下之分;病性有虚、实、寒、热之别,但在治疗上终不离乎一个“通”字。可知,以“通”治痛是仲景治疗痛证的基本法则。虽是怡之以“通”,然在实际应用时,又无不针对痛位之所在,病性之所属、病势之缓急,恰当的选用方药。或以下为通,或以温为通,或以汗为通等,园机活法,丰富多采,丝丝入扣,各有其妙。现就其中有代表性的方剂,分六个方面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中第一本辨证施治的专著,是仲景临床经验的总结。历代医家无不视之为圭臬,考证、阐述、注释者历代辈出,然其研讨内容多集中于仲景辨证法则、组方遣药,而对有关经方的剂量和用法特点讨论较少。对此,笔者就当前临床运用方药的现状,略陈管见。一、关于经方的剂量以药祛病,除要辨证准确,立法无误,组方严谨,配伍恰当外,药物的剂量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