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痛证病机及镇痛方药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证是临床最常见病证之一,现代医学关于其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研究颇繁,以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该神经支配范围之放射性痛证最多,近年来关于痛知觉阈(痛阈)及痛耐受阈的研究,疼痛神经内分泌学机理的研究等较为深入而广泛,但西医止痛剂多有成瘾性、抑制呼吸、引起便秘...  相似文献   

2.
齿痛病虽小,但带给人们的痛苦却是绵延不堪的。历来医家在不断地对齿痛的病因病机探索完善,本文则从经络、脏腑、阴阳、外感等多个方面简述,以对齿痛病症有直观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4.
5.
关于"痛证"的病机,<内经>作了诸多精辟的论述.其论述痛证比较集中的有<素问>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的<周痹>、<论痛>等篇,其中尤以<举痛论>的论述较为完备.导致痛证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虫咬、食积、外伤等.笔者以为,大道在简,至道在微,故反复揣摩,以期洞察其要.以下浅述笔者个人体会,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6.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病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 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剧烈上腹部疼痛作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诊断标准之一,与患者的临床结局指标和主观体验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疼痛作为AP损伤早期事件,可能参与疾病发展。传递疼痛的外周神经在局部促进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进而通过介导神经源性炎症加重胰腺损伤,与中医“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以及AP “邪郁-热盛-气闭”的病机演变规律不谋而合,从疼痛角度阐述神经系统参与AP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梳理中医病机理论内涵,并总结临床相关治疗证据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浅述银屑病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中医病机辩证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银屑病关节炎症型以关节肿痛、皮肤潮红、舌质红、苔黄厚腻为主,其中以湿热瘀阻型为多。结论: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建伟  刘菊妍 《陕西中医》1991,12(7):310-311
本文对引起燥证的病因病机作了浅析,指出其病机可概括为:精血津液亏少,无以润养肌体;精血津液被阻,不能布达于脏腑器官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痹证是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经筋是十二经脉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经筋理论认为经筋结构或功能异常是引起痹痛或加重痹痛的关键,应用"解结法"解除"横络"卡压是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2.
刍议陈修园治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念祖,字修园,福建长乐人,清代著名医家,不仅是一位卓有创见的医学理论家,也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临床医学家,精通内妇儿各科,经验丰富。他论述临床各科证治,既体现了“学本灵素”,深研医理的坚实基础,也反映其善撷众长,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对疟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有一定的独特见解,现就管见所及,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痹证的条文进行系统梳理,探求经方治疗痹证的思路。方法选择《伤寒论》中论及"风湿"一词及《金匮要略》"湿病""历节""血痹"篇,附带方剂的条文,逐条分析症状病位偏性,归类方剂,结合临床规范痹证诊疗思路。结果仲景对痹证的辨证主要包括表寒证、表虚证、表实证和复合证,表热证需从其他篇章补入。结论经方对痹证的辨治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对后世痹证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宗旨,从发生学的角度澄清了心肾交通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脉络,例证了心肾交通理论及其在现代临证方药运用中已走向虚化和泛化,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心肾交通理论不宜在中医临证方药中运用。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91-1592
《内经》壮火少火理论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影响,既可从药食方面论,其阐述了气味属性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又可引申出人体正气与火正常时可相互转化,异常时则相因为病的特点,对痹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药物之火和人体之火两方面探讨,认为用药当明性味,知久暂,应在运用壮火之剂的同时加入少火之剂以防止气之耗散,久痹伤气者宜加用少火之剂生气,而对于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热象,既要清热、泻壮火以保护元气不受耗散,也要补益少火以生元气。  相似文献   

16.
张成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2-13,49
笔者试从伏邪致痹的发病机制及宣发膜原法治疗顽痹两个角度对痹证的诊疗予以分析,对痹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毒邪一指病因,二指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三指病证,四指病性,五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病因之毒常被称为"毒邪",即"邪之甚者则为毒";包括外受毒邪、内生毒邪。痛风病因病机为外感毒邪、内生毒邪、外邪引动内伏之毒等。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骨节、经络乃可发病。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辨证遵循祛湿、泄热、解毒之法。认为未病先防,除节制饮食之外,对于内蕴湿毒之体,当及早干预,予以排毒通利之品,使邪去正安,脏腑和调。  相似文献   

18.
治痹琐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悦 《江苏中医药》2003,24(12):1-3
痹证的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病邪既可从外而入,亦可从内而生。病机为邪气痹阻经络,但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必须坚持辨证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要注意辨别寒热的类别、证候的虚实、病邪的偏盛。治疗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在急性发作阶段,重在祛邪通络止痛。邪在肌表,还可用解肌发汗的方法。病久虚实夹杂,治当攻补兼施,肿胀变形者,则应投以化痰祛瘀之品。痹病多寒,用药每投温散走窜,但清热之法亦不可勿视。痹离不开湿,化湿之品亦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9.
肿瘤防控是当今世界性一大难题,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即将突破400万。近年来,我国肿瘤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肿瘤的高死亡率和低治愈率已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很大程度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肿瘤发病的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是内外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在外邪作用于人体之初,及时辨证施治,防止伏邪入里发生传变,将大大减少肿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外邪理论与肿瘤的发病机制亟待进一步探究。在中国知网(CNKI),Public Medline(PubMed)数据库中以外感、邪气、中医、肿瘤、发病机制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本文共纳入67篇中英文文献为参考,对外邪理论与肿瘤发病机制进行全面探讨。强调了外邪在肿瘤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医药在早期防治肿瘤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外邪如风邪、寒邪、湿邪、火邪、从口鼻皮表而入的邪气等因素,使得肿瘤的发生更具复杂性。中医药可以在肿瘤发展早期进行有效的防护和干预,可大大提高防病抗肿瘤的目的,减少肿瘤的发生、发展、传变,使临床用药更有效、更精准、更具靶向性,不至使肿瘤的治疗错失良机,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更明确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 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