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复生  王奇璐  果红 《癌症进展》2003,(3):165-168,172
胃肠道息肉病的病理分类   单发性和多发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   ·管状腺瘤   ·管状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   ……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188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恶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探讨息肉的恶变特征。方法:对6144例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结肠息肉患者1884例,检出率30·66%。男性占61·68%,女性占38·32%。年龄>60岁者占64·12%。临床症状中便血占56·26%。息肉直径0·2~3·8cm不等,恶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直径>2cm者占79·73%。息肉发生于左半结肠者占67·41%。癌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发生于左半结肠占85·42%(375/439)。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42·00%,炎性息肉38·30%,错构瘤性息肉5·92%,增生性息肉6·45%,幼年性息肉7·40%。炎性息肉2例(2枚)癌变。腺瘤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460枚占15·98%,重度不典型增生106枚占5·56%,癌变279枚占9·69%。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占37·46%(1078/2878),绒毛状腺瘤31·51%(907/2878),混合性腺瘤31·03%(893/2878)。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在上述三种腺瘤中分别为6·68%(72/1078)、24·15%(219/907)和16·57%(148/893)。结论:肠息肉临床症状以便血最多。多见于>60岁的男性。息肉分布于左半结肠者多见,癌变息肉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也易发生于左半结肠,癌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多发生于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最低,绒毛状腺瘤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和生促红素人肝细胞蛋白(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 B2,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10例正常结直肠肠黏膜、21例增生性息肉、22例锯齿状腺瘤、55例腺瘤性息肉(18例管状腺瘤、1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和EphB2蛋白的表达量,同时观察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增生性息肉中BRAF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腺瘤性息肉的阳性细胞多表达位于隐窝上部区域,而锯齿状腺瘤阳性细胞多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BRAF蛋白表达量相近[(0.129±0.030)vs(0.130±0.026),P>0.05],但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29±0.030)vs(0.102±0.014),P<0.01];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之间BRA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9±0.030)vs(0.116±0.019),(0.119±0.037),(0.122±0.008),P>0.05]。增生性息肉中EphB2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细胞膜上,腺瘤性息肉EphB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隐窝上部,而锯齿状腺瘤EphB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EphB2蛋白表达量相近[(0.138±0.024)vs(0.139±0.025),P>0.05],而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38±0.024)vs(0.169±0.018),P<0.01];锯齿状腺瘤与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间EphB2蛋白表达量无区别[(0.138±0.024)vs(0.143±0.027),(0.139±0.028),(0.133±0.021),P>0.05]。结论:BRAF和EphB2蛋白在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隐窝部分区域表达,而在锯齿状腺瘤中隐窝全层表达,提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类独立的不同于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EMR)或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完整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32例患者的47个大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另选12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及20例结肠腺癌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ⅠR的表达,分析IGF-ⅠR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结果:经Mann-Whitney U检验炎性息肉IGF-ⅠR与其正常黏膜中IGF-Ⅰ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经Mann-Whitney U检验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与其正常黏膜IGF-Ⅰ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故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水平比其正常黏膜高.IGF-ⅠR在正常对照组、炎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和大肠癌组5组病例间经Spearman's双变量等级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74,P<0.001.3组之间从年龄、性别及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水平比其正常黏膜高;IGF-ⅠR在正常组织、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加.IGF-ⅠR在评价息肉处于黏膜增生-腺瘤-癌变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钢  杨红  文锦 《肿瘤》1993,(Z1)
本文应用AgNOR技术对10例大肠腺癌9例癌旁移行粘膜和20例大肠腺癌(绒毛状腺癌和管状腺瘤各10例)进行了AgNOR定量比较研究,另选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和9例大肠癌切缘“正常”粘膜作对照。结果表明:大肠癌组AgNOR颗粒数目和最大颗粒直径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绒毛状腺癌高度的癌变性;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增生性息肉或切缘“正常”粘膜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管状腺瘤与大肠癌关系不如绒毛状腺瘤密切。作者认为,AgNOR技术对大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癌前病变的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桂玲 《抗癌之窗》2013,(12):44-46
息肉与大肠癌关系 大肠息肉是从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其形状、大小、数目、部位各异。息肉按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和增生(炎症)性两大类,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增生(炎症)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不大。腺瘤性息肉又分三种病理类型: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1981年12月至1986年5月,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398例,检出大肠息肉97例,其中腺瘤性息肉77例(管状腺瘤71例、绒毛状腺瘤6例),单发44例、多发33例,其他型息肉20例。检出大肠癌33例,其中息肉癌变5例,单发息肉癌变1例,多发息肉癌变4例;息肉与癌共存12例,癌与多发息  相似文献   

8.
大肠腺瘤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和形态特点及腺瘤恶变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研究 1994年 3月至 1998年 4月期间我院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腺瘤的形态学和恶变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发现大肠腺瘤 12 0例 14 4个 ,占大肠息肉检出的 62 .18% ;恶变腺瘤以 >2 .0cm、山田Ⅱ型为主 ;腺瘤的恶变率为 16.67% ,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 ,管状腺瘤恶变率次之 ;腺瘤≤ 1.0cm者恶变率 3 .85 % ,1.1~ 1.9cm者恶变率 2 1.0 5 % ,≥ 2 .0cm者恶变率 3 9.47% ;组织学证实管状腺瘤的百分率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减小 ,绒毛状腺瘤的百分率则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增加 ,2 4例恶变腺瘤中患者的年龄 5 0岁以上占 91.67% ;而 12例同时伴肠癌腺瘤中患者的年龄大于 5 0岁的占 83 .3 3 %。结论 管状腺瘤是大肠中最常发现的肿瘤性息肉 ,随着腺瘤体积增大 ,管状结构减少 ,绒毛状结构增加 ;大肠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和患者的年龄 (特别是 5 0岁以上 )是大肠腺瘤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1977年开始对56万人口的海宁县30岁以上人群进行直肠镜普查,共查186234人,检出大肠癌91例,直肠息肉3359例,息肉癌变20例。10年动态观察了2815例腺癌息肉,其中管状腺瘤占47.25%、管状绒毛状腺瘤4.09%、绒毛状腺瘤0.67%、早期管状腺瘤21.7%、血吸虫卵型12.15%及其它。1978年的大肠癌发病率为15.02/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内的DNA含量及DNA指数,探讨其辅助诊断和预测癌变危险度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400例结直肠组织细胞的细胞核进行DNA倍体分析,其中正常结直肠黏膜组30例,增生性息肉组30例,绒毛状腺瘤组190例,结直肠癌组150例,检测其异倍体检出率和DI值.结果:结直肠癌组的DNA异倍体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3、增生性息肉组及绒毛状腺瘤组(P<0.01),绒毛状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的DNA异倍体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3、增生性息肉组、无不典型增生的绒毛状腺瘤组及伴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绒毛状腺瘤组(P<0.01).随着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降低,其DNA异倍体DI值呈增加趋势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DNA含量和倍体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及恶性程度,对诊断结直肠良恶性肿瘤、预测癌变危险度、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余海  孙其荣 《肿瘤》1992,12(4):160-162
为了评价反向间接血凝法粪便潜血试验(RPHA FOB)对大肠癌人群筛检的应用价值,我们对一组3034例有直肠息肉和溃疡史的高危人群作60cm纤维结肠镜和RPHA FOB检测。在完成全部检查的2553例(84.1%)中,发现大肠恶性肿瘤11例,息肉465例。研究结果表明,RPHA FOB用于筛检大肠癌的敏感性为63.6%(7/11),大肠息肉仅21.1%。筛检大肠癌和息肉总的敏感性为22.1%,特异性为82.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2.3%和82.2%。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95例腺瘤中,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的RPHAFOB阳性率高于管状腺瘤(三者依次为45.5%,30.0%和17.8%,X~2=508,P=0.05),即恶变倾向大的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约有40%左右可为RPHA FOB筛检发现。因此作者认为用RPHA FOB作大肠癌人群筛检既是大肠癌的二级预防措施又是大肠癌的一级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1977年开始对56万人口的海宁县30岁以上人群进行直肠镜普查,共查186234人,检出大肠癌91例,直肠息肉3359例,息肉癌变20例。10年动态观察了2815例腺癌息肉,其中管状腺瘤占47.25%、管状绒毛状腺瘤4.09%、绒毛状腺瘤0.67%、早期管状腺瘤21.7%、血吸虫卵型12.15%及其它。1978年的大肠癌发病率为15.02/10万,至1933年已降至6.26/10万,标化率为  相似文献   

13.
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丁杏芬等对海宁市在1977年和1980年两次普查中查出的4072例直肠肛管腺瘤、息肉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定期复查和追踪观察,其中对第一批2815例高危人群进行了6次复查,对第二批1257例进行了5次复查,共观察5.7万多人年后发现,年复发率为0.73%;腺瘤、息肉的复发与类型、大小、单发、多发及不典型增生有关;原腺瘤、息肉类型中以管状绒毛状腺瘤复发率最高,年复发率为2.20%,二次及三次的复发率也是该类型最高;原腺瘤、息肉为多发性者,则危险度比单发者的危险度高出一倍以上;不典型…  相似文献   

14.
1.在262例大肠息肉的组织病理类型中,幼年性息肉及息肉样腺瘤发病率最高二者的组织结构及生物学行为不同,必须加以区别。 2.本文主要探讨息肉样腺瘤的组织学级别、直径大小、军龄与癌变的关系。息肉样腺瘤癌变应以浸润性癌为标准,癌变率达6.5%。原位癌为浸润前病变,在形态上与重度不典型增生不能绝然区分,二者均具有恶性潜能。 3.本组绒毛状乳头瘤的癌变率为46%,中间类型(混合性乳头状腺瘤)为22%。乳头状增生在腺瘤中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的大小、间变程度,年龄增长密切相关。乳头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纯息肉样腺瘤癌变率为5%,在混合性乳头状腺瘤为12%。  相似文献   

15.
王仰坤  鲁明良 《癌症》1994,13(5):396-398,401
作者对76例大肠各型息肉和腺瘤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对所见灶性异型增生的特征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各型息肉灶性异型增生的检出率分别为:炎性息肉10%,幼年性息肉为零,增生性息肉8.3%,息肉状腺瘤42.9%,绒毛状腺瘤66.7%,家族性腺瘤50%和腺瘤癌变100%。灶性异型增生细胞位于某一腺管或分支的乳头上,少者仅有2至5个细胞,多者达10余个细胞。可向管腔内或基底膜外突起,拥挤排列,  相似文献   

16.
大肠腺瘤恶变指标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大肠腺瘤恶变指标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集1982年3月~1995年3月间本院纤维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436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单发腺瘤81.1%,多发者19.3%;腺瘤癌变10.8%,腺瘤合并癌5.2%;绒毛状腺瘤癌变27.5%,混合型腺瘤癌变16.2%,管状腺瘤癌变率7.1%;腺瘤发生部位以直肠居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结论腺瘤癌变与腺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物大小及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我科自1981年12月至1986年5月,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398例,检出大肠息肉97例,其中脉瘤性息肉77例(管状腺瘤71例、绒毛状腺瘤6例),单发44例、多发33例,其他型息肉20例。检出大肠癌33例,其中息肉癌变5例,单发息肉癌变l例,多发息肉癌变4例;息肉与癌共存12例,癌与多发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482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及恶变情况。结果:息肉恶变72例(4.9%)。以40岁以上多见;好发部位为直、乙状结肠;息肉直径>2.0 cm者更容易恶变(P<0.05);宽基、分叶、多发息肉恶变的机率高,腺瘤性息肉恶变率8.6%,其中绒毛状腺瘤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38.5%。结论:大肠息肉恶变与其发病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482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及恶变情况.结果:息肉恶变72例(4.9%).以40岁以上多见;好发部位为直、乙状结肠;息肉直径>2.0cm者更容易恶变(P<0.05);宽基、分叶、多发息肉恶变的机率高,腺瘤性息肉恶变率8.6%,其中绒毛状腺瘤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38.5%.结论:大肠息肉恶变与其发病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高危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Decorin在结肠腺瘤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 月~2008年11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按照2006年美国《大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进行风险分层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Decorin蛋白在20例正常组织、18例结肠癌和86例结肠息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83 例结肠息肉患者中,非腺瘤性息肉243 例,低危腺瘤83例,高危腺瘤257 例。腺瘤性息肉组平均年龄(58.9±13.3)岁,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55.5 ± 15.7)岁(P<0.05);腺瘤性息肉组中其息肉直径≥1cm和数量≥3 个者均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P<0.01);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9.1%,非腺瘤性息肉为0.8%(P<0.001)。 高危腺瘤较非高危腺瘤组便血症状更多,在内镜下更易观察到黏膜改变和表面分叶(P<0.05)。 Decorin在正常组织和非腺瘤性息肉以及管状腺瘤中呈高表达,而在含绒毛状结构、高度异型性的腺瘤和癌组织中低表达;Decorin的表达与腺瘤的病理类型与异型增生程度呈相关性(P<0.05)。 结论:结肠高危息肉在临床症状及内镜下都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对结肠息肉切除后的规范筛查、诊断和合理随访具有指导意义;Decorin蛋白的检测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指标,用于息肉恶性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