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方法:对山西省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2005年第4季度11552名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将11552名献血者分成三组比较发现,多次献血者、医务工作者、餐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严格执行健康体检标准,可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陈玉娟 《吉林医学》2011,(8):1615-1616
目的:了解和认识不同献血环境及两种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0 712名无偿献血者进行对比分析,采血量选择200 ml和400 ml两种规格。结果:在不同环境下献血200 ml和献血400 ml发生献血反应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献血200 ml者的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献血400 ml者的献血反应率;献血车上的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站内。分析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由于献血者精神紧张、献血环境不理想、空腹等情况引起。  相似文献   

3.
献血心理与献血不良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各种献血心理和献血反应的关系,从而保证良好的献血心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取问卷形式650名不同献血心理的献血者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奉献、体检、储蓄三种心理分别做统计学处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奉献心理与体检心理的统计X^2=9.25,P≤0.01,奉献心理与储蓄心理的统计X^2=5.61,P≤0.05。结论 奉献心理出现的献血反应远比其他献血心理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献血反应与环境设施的关系,探讨降低献血反应的对策。方法本血站2005~2008年间的献血者64748人,按采血场所及献血体位分组,由于环境舒适度存在差异及献血体位不同。结果不同采血场所献血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P〈0.01),不同献血体位献血反应发生率经并。检验(P〈0.01),两组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境舒适度好,配备采血床,半卧位献血,献血反应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一次献血从200ml向400ml转移的可行性。方法:对34 766例无偿献血者,根据不同献血量的年龄、性别、职业、空腹与否、献血方式、献血次数、体重、心理因素、疲劳等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献血量不同情况下,献血反应与献血量没有直接关系,也与年龄、性别、体重没有直接关系,而与空腹与否、心理因素、疲劳、职业、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等有关。结论:在做好无偿献血的宣教工作,严格执行体检标准和详细的献血前健康征询,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的前提下,一次献血完全能够从200ml向400ml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天津市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的献血人群分布特征,为两种献血场所制定相应的招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2021年天津市血液中心在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采集的街头无偿献血者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对两种献血场所献血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量的选择、初次和重复献血情况及血液复检淘汰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的献血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量的选择、初次和重复献血情况及血液复检淘汰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血点男性3年献血人数总和是女性的2.14倍,而流动献血车为2.33倍;18~25岁年轻人在两种献血场所皆是主力,31~40岁人群在固定献血点占比高,41~55岁人群献血比例在两种献血场所每年均不超过20%;两种献血场所献血人群均以学生为主,在流动献血车占比高,其他类职业,在固定献血点占比高;两种献血场所献血人群均以本、专科为主;400ml献血比例,固定献血点比流动献血车高,200ml献血比例,流动献血车比固定献血点高;初次献血者在流动献血车占比高,固定献血者在固定献血点占比高;复检淘汰率,流动献血车比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观察,根据献血反应发生的程度进行对症处理及护理。结果:在所观察的7121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32例,15例完成了献血。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及有效处置献血反应,对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偿献血已成为每个健康适龄公民应尽的义务,由于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程度不同及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在献血时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给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初次献血者恐惧心理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对献血知识及献血过程不够了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不但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献血反应而使采血中断。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笔者就此分析导致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并加以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献血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合理有效地预防献血反应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区13个固定献血点1 3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献血者基本信息、献血前生理心理状态、献血认知、献血服务、献血反应。问卷结果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体质指数<18.5 kg/m2、女性、精神紧张、献血前喝水量、血液采集过程不顺畅都与献血反应的发生呈相关性(P<0.05)。结论识别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提供全程精细化的护理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献血反应与环境设施的关系,探讨降低献血反应的对策. 方法 本血站2005~2008年间的献血者64748人,按采血场所及献血体位分组,由于环境舒适度存在差异及献血体位不同. 结果 不同采血场所献血反应发生率经χ2 检验(P<0.01),不同献血体位献血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P<0.01),两组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环境舒适度好,配备采血床,半卧位献血,献血反应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278例献血反应与献血体位关系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美秋  丁喜成  刘彩 《中外医疗》2008,27(21):84-84
目的 探讨献血反应与献血体位的关系.方法 分为两组进行观察,分删为坐位献血组11264人和卧位献血组10506人.结果 坐位献血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23%,明显高于卧位献血组的0.26%,两组此较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卧住献血方式发生献血反应几率较低,是较为理想的献血体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献血法》的颁布实施,我市指标无偿献血逐渐过渡到街头自愿献血.献血反应时有发生,给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笔者认为献血反应的发生除与献血者的心理因素、疲劳、空腹、睡眠不足及献血环境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外界气温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我们发现当外界气温超过30℃时.街头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为此,进行了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佳  肖瑞卿  李兵 《重庆医学》2006,35(8):736-737
目的 通过对流动采血车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以探讨尽可能减少、避免献血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对我站2004年1月-2005年6月共432例流动采血车上献血反应原因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紧张176例,占41%;劳累、睡眠不足112例,占6%;饮食不当75例,占17%;环境因素引起48例,占11%;技术因素21例,占5%。结论 加大时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改善献血环境能够减少、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学生团体组织在献血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献血安全,提高重复献血率。方法:对茂名市中心血站2009年1月~2010年12月学生团体献血与学生街头献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学生团体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高于街头学生献血。结论: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空腹献血、休息睡眠不足是学生团体献血时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加大献血知识宣传,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和气氛,加强献血前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献血反应后,对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探索预防方法。方法对2004年2月-2008年7月保定市中心血站226 804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中、重度献血反应导致非标量采血不足100 mL的712例进行回访调查。结果发生中、重度献血反应后的712例中,参与再次献血的35例,占4.92%。发生中、重度献血反应后的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率明显低于参加献血在献血过程中没有发生献血反应或有轻微反应的再次献血率。结论做好服务、创造条件、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血站内部精细化管理,切实关心无偿献血者,做好回访,有利于保留、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方法 利用该站2001年2062例献血者中6例发生程度不一的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在献血前、中、后的整个过程中发生轻度献血反应4例,重度献血反应2例。结论 献血反应的发生与献血前休息状况,是否空脂献血,献血过程中是否过度紧张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变化及反应。方法:选择本中心2台流动采血车自愿无偿献血者从献血开始至献血结束后半小时观察。结果: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年龄、献血次数、献血体位及采血者有关系。结论:献血者捐献200~400 ml基本没有献血反应,只有少部分因身体、心理、年龄等诸多因素会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8.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玉  李莉  刘美骅 《中外医疗》2009,28(1):143-143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重要原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初次献血者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对献血知识及献血过程的不够了解,同时也与献血者本人的性格类型、文化程度等密切相关。笔者通过分析苏州地区近半年的义务献血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总结数10年的采血工作经验,强烈感到必须做好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9.
李玉芹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254-254
一般健康成人每次献血200~400ml无碍身体健康,不会引起献血反应的发生,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随着献血模式的改变和护理水平的提高,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现对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献血反应进行分析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街头献血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街头献血发生的4例连锁性献血反应进行回顾与原因剖析。方法对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的4例献血者立即停止采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4位献血者均恢复正常,电话回访自述无任何不适。结论精神因素是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为避免或减少其发生,应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创造温馨的献血环境;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做好献血前、中、后对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