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鼠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与猪囊尾蚴抗原按不同比例混合,37℃孵化2小时,分别经鼠尾静脉注射BALB/C鼠,三天后外死,病理检查鼠脑组织,肾组织小血管病变情况,结果蛋白含量抗体:抗原以1:5和1:2组的脑实质内小血管和肾髓质内小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内皮细胞破坏;单纯抗原、抗体及抗体多于抗原的组分,其血管病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血管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临床受检者中选取血管成像检查异常者77例.采用GE Dise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根据颅脑血管成像参数进行扫描,并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进行VR、MIP、MPR重建。结果:血管成像检查异常者77例中.脑血管动脉瘤49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9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7例和烟雾病2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色彩单调.但对诊断价值较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DSA。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出生后过度营养及高脂饮食对大鼠血压的影响,探讨哺乳期及早期持续过度营养导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应用小窝鼠模型,SD大鼠雄仔出生3 d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哺乳期正常营养组(10只/窝)和哺乳期过度营养组(3只/窝)。3周断乳后,再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组给予标准饲料和高脂饲料至16周;共分为4组:正常营养组、哺乳期过度营养组、断乳后过度营养组、持续过度营养组。每周监测体质量,于3、16周测定大鼠内脏脂肪质量、收缩压及心率。取大鼠胸主动脉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测定。HE染色观察血管组织形态,硝酸还原法检测血管组织中一氧化氮,实时定量-PCR测定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出生后3周哺乳期过度营养组大鼠体质量[(77.80±0.57)g 比 (62.80±0.85)g,t=14.576, P<0.01]、脂肪质量[腹膜后:(8.19±0.49) mg/g 比 (4.92±0.31)mg/g, t=5.629, P<0.01; 生殖周:(3.50±0.29)mg/g比(2.08±0.13)mg/g, t=4.552,P<0.01]显著高于正常营养组大鼠;血管组织中磷酸化-eNOS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并持续到16周(F=15.215, P<0.01);断乳后高脂喂养增加哺乳期过度营养组大鼠体质量、脂肪质量。至16周时,持续过度营养组出现高血压[(149±1.94) mmHg(1 mmHg=0.133 kPa),F=22.834, P<0.01]、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受损(F=7.648, P<0.05)及磷酸化-eNOS的蛋白表达下降(F=15.215, P<0.01),而断乳后过度营养组仅出现血压改变。结论 哺乳期过度营养断乳后高脂饮食可导致高血压,血管组织磷酸化eNOS表达的持续下降可能是哺乳期过度营养诱导成年期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紊乱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初步探讨rhNDPK-A蛋白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对新生儿脐带静脉血管进行消化,从中分离出血管内皮细胞,体外传代培养,通过MTS/PMS法测定不同浓度的rhNDPK-A蛋白对HUVEC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从0.0610μg/m1到250μg/ml的rhNDPK-A蛋白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既没有抑制也没有促进作用。结论:建立了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向管内皮细胞的方法,rhNDPK-A蛋白不是通讨抑制内皮血管细胞的增殖而抑制血管新生的。  相似文献   

5.
魏中书 《长寿》2007,(11):8-8
保护血管就是要使血管坚韧和软化。临床实践表明,血管疾病与饮食结构关系极大.因此要保护好血管.就要先从饮食入手。营养学家告诉我们.能坚韧、软化血管的食物有以下若干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腓肠神经位置恒定,为多源性血供,且呈节段性分布。腓肠神经在行走全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有腓肠肌的肌皮穿支与之吻合;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供血,其直径为(0.04±0.01)cm,并有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形成了纵行皮神经滋养血管网,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发出小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在外踝尖上方3-7cm范围内,腓动脉穿支数量为2-4支(平均为3支),直径为0.02-0.10cm,一般0.06cm以上的穿支总能找到1条,该穿支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血供较好的特点,可以设计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不牺牲下肢主干血管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为使我们的血管长年保持一定的韧度,充满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一种营养素就是维生素P。荞麦是所有谷类作物中最有营养的.也是含维生素P最丰富的食物。  相似文献   

8.
抑制碱烧伤兔眼角膜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林彬  柯锋  黄少兰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34-1636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或高压氧治疗对碱烧伤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21只兔(42眼)被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羊膜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兔(14只眼)。羊膜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分别行羊膜移植和高压氧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VEGF蛋白的表达,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速度,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羊膜移植组和高压氧治疗组VEGF蛋白表达下降,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微血管数量减少,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主要表达在角膜受损区的感染细胞胞浆内,其出现时间和位置与角膜新生血管一致。结论:VEGF是一种重要的角膜内新生血管形成因子,其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平行;羊膜移植或高压氧治疗可抑制碱烧伤角膜VEGF的表达及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与大肠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人大肠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大肠癌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癌肿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表达强度和MVD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及远处转移(P〈0.01)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  相似文献   

10.
魏开敏 《家庭医学》2005,(17):41-41
糖尿病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关系极为密切,相互影响,共同威胁着人类生命与健康。以糖尿病与冠心病为例:糖尿病人的高血糖状态使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经非酶糖化而遭遇破坏,由此可致血管受损;加之高血糖促进血浆中的脂质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过多移向血管内膜下并形成沉积,诱发或加重病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人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4倍,而且病情进展也较一般冠心病为快,发生心血管急症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在大鼠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水浸束缚应激后,肉眼计算胃粘膜溃疡指数(UI);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结果1.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1 TXB2: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组(48.53±8.26)比阴性对照组(98.18±39.24)显著降低(P〈0.01)。1.2 6-K: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组(974.95±109.11)比阴性对照组(654.50±221.31)升高(P〈0.01)。1.3 UI: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组(36.1±36.49)比阴性对照组(69.00±33.27)明显降低(P〈0.01)。2.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组与奥美拉唑组比较,除6-K外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通过舒张血管.增加胃粘膜血流量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减轻肾上腺髓质对应激的反应:抑制由应激引起的儿茶酚胺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前列腺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病人腹泻的病因,并对其营养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总结。方法:收集近7年间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并对其营养治疗前后的相关肝功能指标、营养指标、电解质水平进行自身对照,评价营养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后,病人腹泻得到治愈。比较营养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谷丙转氨酶、肌酐、钾、钠)均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腹泻的病人给予积极营养治疗有利于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209例老年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的膳食调查。结果提示:受检者每日摄入的供能营养素比例失衡,蛋白质平均66g/d每日每公斤体重0.88g/d,其中优质蛋白占29.2%±SD23.9,日供能量占总能量的13.2%。脂肪平均63g/d,动物脂肪占53.8%±SD17.9,日供能量占28.4%。碳水化合物平均290.9g/d,日供能量占58.3%。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的比值为4.4:1:1.04。蛋白偏低,脂肪超量,总能量为推荐量的99.73%。非供能营养素维生素A钙、锌、膳食纤维素普遍不足,胆固醇、钠盐普遍超量。形成营养素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习惯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临床应用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6侧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的横径、长度及穿深筋膜点的住置进行了观测。结果 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包括颈升动脉肌皮支、颈横动脉颈段皮支、胸廓内动脉穿支、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与肩峰支皮动脉,其穿深筋膜点外径分别为:0.75mm、1.12mm、1.36mm、0.70mm及0.79mm;它们穿深筋膜点位置相对恒定,节段性地分布于锁骨上神经,为整段皮神经提供营养。结论 可以上述节段动脉为蒂,设计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血管成像(TRICKS)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0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30例病人进行靶血管TRICKS检查。其中脑动脉5例,颈动脉7例,肺动脉2例,胸、腹主动脉5例,上肢动脉2例,股动脉9N。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图像数据自动进行减影,得到血管图像,制作成动画。结果清晰地动态显示靶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病变情况。2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论:合适的注药速率及注药量,合理选择扫描参数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类似DSA的动态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6.
吴永勇 《现代保健》2014,(22):151-153
目的:分析探讨血管内皮抑素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来本院就诊的36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抑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其胃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抑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81.0%。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抑素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人胃癌组织肿瘤血管的生成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两者的消长关系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等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传生 《家庭医生》2010,(17):58-59
解惑:术前:切除肺叶,不够呼吸?肺癌的肿块好比螃蟹,X线显示的肿瘤大小只是螃蟹的身子,肿瘤周围还有丰富的营养血管、淋巴管,犹如螃蟹的爪子,有可能被肿瘤细胞侵犯,必须连同它们一起切除掉,才能减少日后肿瘤的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血管依赖性的,当肿瘤直径≤2mm时,肿瘤细胞间通过弥散作用吸取营养,称为“血管前期”;当肿瘤进一步增大时,则需新生毛细血管来提供营养,称为“血管期”。血管新生对肿瘤的形成、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因此,阻止微小肿瘤病灶的血管形成,保持微小肿瘤病灶的休眠状态,从而抑制或延缓肿瘤病灶的形成、发展和转移,是彻底治愈肿瘤的理想治疗思路和目标。这一设想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目前肿瘤抗血管疗法已经成为药物治疗肿瘤研究的热点和新策略。在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当中,血管内皮抑制素作用最强、效果最好。现对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机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腿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在足踝部烧伤后或瘢痕切除术后造成的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足踝关节开放性损伤或瘢痕挛缩23例患者,踝关节有跟腱、跟骨外露、缺损或坏死,或瘢痕挛缩;分别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结果23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8例,均甲级愈合;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15例,3例皮瓣术后出现淤紫、肿胀,皮瓣边缘出现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甲级愈合。结论足踝关节烧伤后造成的组织坏死或瘢痕挛缩,扩创或将瘢痕切除后常造成关节开放、深部组织如跟腱、骨骼外露,采用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皮瓣质量好,无挛缩,有利于关节的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采用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9月利用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3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12例皮瓣均完全成活,1例远端边缘部分坏死,通过换药愈合。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年。皮瓣外形、颜色良好,负重行走正常,皮瓣无窦道、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