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238例,以血压≥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标准,分为高血压组(134例)和对照组(104例),并进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用Pearson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baPWV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偶测收缩压,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aPWV与偶测血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昼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P<0.05,P<0.01),而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是老老年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脉压、心率及血压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晨峰现象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年龄≥60岁未接受治疗的老年ISH患者300例,采用无创便携袖带式动态血压计检测24 h动态血压,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按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95例、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68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不伴糖尿病的患者的血压资料。结果: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昼夜血压差值减小或消失是反映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功能受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将11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形组(n=37)、非杓形组(n=45)和反杓形组(n=30),并测定及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结果 3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病程和全天及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3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AAS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肥厚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68例,以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作为评价左心室肥厚指标,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32例)和非左心室肥厚组(36例)。以颈动脉-股动脉肢体动脉搏动波(cfPWV)和脉压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指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cfPWV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左心室肥厚组较非左心室肥厚组患者cfPWV高[(14.45±1.83)m/s vs(10.89±1.94)m/s]、脉压大[(78.66±9.05)mm Hg(1 mm Hg=0.133 kPa)vs(60.39±7.7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MI与cfPWV、脉压呈正相关。结论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认知功能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23例老年MS患者作为MS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再将患者分为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20%,64例)、非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53例)、超杓型组(血压下降率>20%,55例)和反杓型组(血压升高,51例)4个亚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MS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超杓型组与反杓型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M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可能与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8.
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B型钠尿肽与肾功能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B型钠尿肽(BNP)与肾功能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选择CKD患者(CKD组)108例和对照组18例。CKD组患者按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又分为CKDⅠ~Ⅱ期21例,CKDⅢ期42例,CKDⅣ~Ⅴ期45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KD组和对照组血浆BNP水平,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检测24 h动态血压。分析BNP水平与肾功能及24 h血压节律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KD组患者GFR、杓型血压比例明显下降,BNP水平、夜间收缩压、舒张压、非杓型血压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FR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均是影响BNP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在CKD患者中,GFR下降可导致BNP水平升高,虽然肾功能可能对BNP水平有影响,但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仍可作为一项影响BNP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3)
目的探讨经过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作功指数的昼夜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43例为高血压组,老年健康体检者143例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心脏作功指数(心率血压乘积表示)。结果高血压组24h平均心率血压乘积明显高于对照组[(97.27±17.64)mm Hg/min vs(86.26±12.09)mm Hg/min,1mm Hg=0.133kPa,P0.01];高血压组08:00心脏作功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高血压组血压未达标患者24h平均心率血压乘积明显高于血压达标患者(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作功指数呈昼夜变化节律,可以作为反映心脏负荷的一种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年龄分为60~69岁组39例,70~79岁组39例,80~89岁组30例。以HbA1c作为评分标准:分为血糖控制不佳患者56例和血糖控制良好患者52例。以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指标,进行cfPWV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血脂检测,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血糖控制不佳患者cfPWV、LDL-C、TG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cfPWV与HbA1c、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652,r=0.425,P=0.000)。结论血糖控制不佳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达标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并治疗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对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3组:杓型血压组(n=48)、非杓型血压组(n=91)和反杓型血压组(n=73)。比较各组间基础资料、血压监测数值、生化指标及靶器官损害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杓型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杓型血压组比较,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年龄[(78.96±6.86)vs(82.59±5.85)vs(75.75±7.43)岁]更高、体质量指数(BMI)[(25.23±3.57)vs(25.01±3.76)vs(22.43±2.62)kg/m~2]更大、有脑血管病史(17.6%vs 35.6%vs 14.6%)的患者更多、夜间平均收缩压[(123.04±15.67)vs(137.19±19.11)vs(111.31±12.30)mm Hg(1 mm Hg=0.133 k Pa)]和夜间平均舒张压[(64.88±8.02)vs(69.18±9.76)vs(61.38±7.48)mm Hg]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组比较,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肌酐清除率[(57.59±12.89)vs(48.59±13.86)ml/min]显著降低(P0.05)。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90.1%vs 97.3%vs 72.9%,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95%CI:1.35~5.95,P=0.006)、BMI(95%CI:1.43~5.91,P=0.003)、颈动脉斑块(95%CI:1.25~5.12,P=0.010)为影响杓型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治疗达标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仍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2.
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及其与靶器官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0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38例和非杓型组42例,比较2组惠者收缩压、舒张压、血压负荷值及靶器官受损的情况。结果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均明显升高(P<0.05),非杓型组和杓型组24 h收缩压负荷值分别为(72.0±11.0)%vs(32.0±8.0)%,P<0.01。非杓型组服用降压药的种类数、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肾功能不全及外周动脉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及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杓型患者,这类高血压患者更需合理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昼夜血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入选心功能(NHYA)Ⅰ级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77例,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后,按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分为4组,单纯高血压组(A组)42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B组)66例,高血压合并中度OSAS组(C组)25例和高血压合并重度OSAS组(D组)44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D组患者昼间和夜间血压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P<0.01),与A组比较,B、C和D组夜间舒张压显著升高(P<0.05,P<0.01)。夜间低血氧水平与醒时、醒后舒张压、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轻中度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的夜间舒张压更高,合并重度OSAS的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幅度与夜间低氧血症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与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的关系。方法对1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测定血清肌酐,以Cockroff-Gault公式计算GFR估测值(eGFR),根据eGFR≥90ml/(min·1.72 m~2)、60~89 ml/(min·1.72 m~2)、40~59 ml/(min·1.72 m~2)、<40 ml/(min·1.72 m~2)分为A组44例、B组59例、C组46例、D组29例,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定空腹血糖、TC、TG、LDL-C、HDL-C,计算体重指数。结果 A组、B组、C组和D组随着eGFR的下降,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昼间脉压、夜间脉压、收缩压晨峰逐渐升高;舒张压波动幅度、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脉压下降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程、夜间收缩压、收缩压晨峰、24 h脉压、夜间脉压及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eGFR呈负相关,夜间舒张压、舒张压波动幅度、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脉压下降率与eGFR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和波动幅度的异常与eGFR下降密切相关,尤以夜间脉压增大为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轮班工作对睡眠和血压昼夜值、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长期在我院工作的29例轮班护士为轮班护士组,以32例白班护士为白班护士对照组(白班对照组),两组入选对象均接受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估和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与白班对照组比较,PSQI问卷评估显示,轮班护士组的大部分因子分及 PSQI总分[(8.67±2.16)分比(11.98±3.30)分]均显著升高(P<0.05~0.01);24h动态血压监测表明,轮班护士组的平均夜间 SBP [(106.51±12.94)mmHg 比(115.74±13.72)mmHg]和 DBP [(71.23±9.76)mmHg比(74.96±10.68)mmHg]均明显升高(P<0.05);平均SBP下降率[(7.84±1.52)%比(3.66±1.47)%]和DBP下降率[(6.55±1.39)%比(2.83±0.51)%],SBP杓型比例(59.38%比31.03%)和DBP杓型比例(68.75%比27.59%)明显减少,而 SBP非杓型比例(40.63%比68.97%)和 DBP非杓型比例(31.25%比72.41%)均显著增加(P<0.05~<0.01)。结论:轮班护士存在明确的睡眠障碍,并有血压昼夜值和节律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6.
子痫前期孕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分娩诊断子痫前期患者共217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99例,重度子痫前期118例;另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孕妇57例为对照组。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白天与夜间的血压,并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将患者分为杓型、非杓型及反杓型。结果子痫前期患者发生非杓型和反杓型昼夜节律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反杓型出现各种围生儿不良结局比非杓型及杓型患者都高(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围生儿结局有不利影响,尤其更应关注反杓型患者,加强夜间降压力度,掌握时机适时终止妊娠有利于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治疗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控制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10年来曾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638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病例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3.57%(151/638),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6.43%(487/638);其中非杓型占48.43%,反杓型占26.49%,超杓型占1.4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80岁是异常血压节律的危险因素,而服用利尿剂则降低血压异常节律的危险(P<0.05)。性别、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及其他降压药物对血压节律均无影响(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重视血压节律的监测。对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患者,选用利尿剂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择心衰患者104例(心衰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衰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衰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18例(17.3%),昼夜节律消失86例(82.7%),其中节律倒置38例(44.2%);对照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43例(52.4%),昼夜节律消失39例(47.6%),其中血压昼夜节律倒置10例(25.6%)。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低于Ⅲ级、Ⅳ级患者(70.6%vs 85.7%vs 91.4%,P<0.05)。结论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加,但与心脏病病因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