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确诊的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78例,根据年龄分为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入院后检查结果及药物治疗情况,包括:年龄、有无心衰相关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入院时心率、血压,入院后血肌酐、电解质、胸片有无肺淤血、超声心动图指标)、住院期间血浆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水平变化以及药物治疗情况(主要指β- 受体阻滞剂,ACEI 或者ARB,强心剂、利尿剂等)。住院期间给予标准化抗心衰治疗并在出院前评估心功能,检测血浆BNP水平。结果 普通老年患者抗心衰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Ⅰ Ⅱ级为26 %,心功能Ⅲ级为63%,心功能Ⅳ级为11%,而高龄老年患者 则分别为21%、60%和19%;出院时BNP水平分别为267.7±106.2(pg/mL)和401.5±98.9(pg/mL) 结论 高龄老年患者抗心衰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及BNP水平高于普通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力衰竭病因、药物治疗及死亡原因构成情况。方法入选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确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518例,对入选患者病因、药物治疗及死亡方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占同期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9.6%。男女比例为1.67:1。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58.6%)和Ⅳ级(28.5%)患者居多。CHF病因构成由高至低依次为冠心病(63.7%),高心病(17.14%),风心病(8.5%)、扩心病(6.2%)。抗心衰药物使用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硝酸酯类(86.5%)、利尿剂(74.4%)、洋地黄类(58.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5.2%),β受体阻滞剂(22.3%)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8%)。死亡原因主要为泵衰竭(52.6%)。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首位病因为冠心病,硝酸酯类、利尿剂和洋地黄类仍为主要治疗药物,ACEI、β受体阻滞剂在基层医院应用仍不普遍。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原发病与中医证型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原发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中医证型特点和规律,为CHF病机探索和认识提供参考。方法对117例CH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原发病和心功能分级情况进行证型归纳和统计分析,分析中医证型与原发病、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原发病中冠心病占31.6%,高血压占30.8%,肺心病占13.7%,风心病占11.1%,心肌病占6.8%,老年性心脏瓣膜病占4.3%;冠心病组中气虚血瘀证、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证最多,高血压病组气虚血瘀证比例最大,风心病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证最多,肺心病组心肺气虚证为多,心肌病以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为多,老年瓣膜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心功能Ⅱ级中以心肺气虚证为主,心功能Ⅲ级中以气虚血瘀和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居多,心功能IV级中以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证居多,心功能等级以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增(r=0.508,P<0.001);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按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增(r=0.773,P<0.001);结论引起CHF最常见的原发病是冠心病,其中气虚血瘀证和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证常见,说明气虚、阳虚、血瘀是CHF的最突出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女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首次就诊且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或多导心电图确诊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3例,其中老年男性组96例,老年女性组107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用药...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不断增加,老年心力衰竭患病率持续攀升.全球心力衰竭负担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心力衰竭患者达6430万,较1990年3350万,增加了91.9%,并且70~89岁老年心力衰竭患病人数是40~59岁人群的3.7倍[1].中国2000年35~74岁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HF)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HF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均具有自身特点,在临床诊断和处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一般来讲,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是老年人HF的主要病因;由于老年HF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因此HF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被其他临床情况掩盖;借助于超声心动图和N端B型利钠肽前体的测定可以明确诊断。老年人HF的治疗原则依然是控制HF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临床实践中,需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调整各种HF治疗药物,必须考虑到老年人HF的病因、是否同时合并的多种疾病以及整体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调查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病因、诱因和病死率,探讨防治对策。方法从住院病历数据库中检索出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出院和住院期间死亡的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例4760例,以60~69岁,70~79岁和≥80岁分为3个年龄段,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70~79岁和≥80岁年龄段与60~69岁年龄段相比,病因中冠心病随增龄增多(48.9%、51.6%比37.3%,P〈0.001),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病随增龄减少(分别为7.3%、2.1%比20.8%和4.3%、1.6%比8.7%,P〈0.001),70~79岁年龄段肺心病比例最高;诱因中肺炎随增龄明显增多(17.3%、23.0%比13.8%,P〈0.01与P〈0.001);伴随疾病中高血压病、糖尿病随增龄增多(分别为51.9%、55.6%比41.7%和28.8%、28.0%比24.0%,P〈0.05至P〈0.001),心律失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随增龄显著增高(13.1%、14.7%比7.1%,P〈0.001)。结论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因、诱因和伴随疾病构成比中,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肺炎随增龄增多,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随增龄减少,心律失常无显著性变化,住院期病死率随增龄增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年龄≥65岁高血压患者1 637例,按不同年龄、体重指数(BMI)、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及高血压分级分为不同组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析不同性别老年人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中患病率及特点。结果 (1)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BMl的升高而升高。(3)高TG患病率最高.其次为高LDL-C、低HDL-C和高TC。(4)在高血压各分级中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5)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血糖的升高而升高,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结论 (1)老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随BMI及血糖的升高而升高。(2)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高血压及血糖分层中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在年龄、合并疾病、心功能水平、用药等方面与男性患者的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8月到2014年7月3所医院门诊及住院心衰患者1 444例,按性别分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病因、心脏超声(心超)情况、用药及预后。结果:平均随访(18.02±17.85)个月。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患者(P75岁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00),合并有冠心病的比例小于男性患者(P<0.05)。女性患者的缺血性心肌病比例低于男性患者,而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心超各项指标(左心房、左心室大小,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均好于男性(均P0.05),但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替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的患者比例高于男性(P<0.05),而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能达到最大治疗剂量的比例低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患者在心衰病因、心超指标、用药等方面与男性患者存在差异,但整体预后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患者与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差异。方法入选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心力衰竭中心因心力衰竭住院的年龄≥60岁患者385例,按LVEF分为HFrEF组96例、HFmrEF组34例和HFpEF组255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心力衰竭病因、临床特点、心脏超声、检验结果和治疗情况,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综合特征的差异。结果 HFmrEF组高血压比例最高(67.7%),瓣膜疾病比例次之(29.0%)。HFmrEF组住院期间静脉用硝酸酯类(44.1%vs 25.0%和16.5%)、出院肌酐[(131.66±55.7)μmol/L vs(80.49±33.97)μmol/L和(85.50±37.81)μmol/L]明显高于HFrEF组和HFpEF组;应用螺内酯和米力农的比例低于HFrEF组,而高于HFpEF组(P0.05,P0.01)。结论高血压、瓣膜疾病是老年HFmrEF的主要病因;且以男性和心功能Ⅳ级居多;此类患者出院肌酐水平偏高;同时,这部分老年心衰患者的转归尚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小RNA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高血压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2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CHF,分为CHF组178例和对照组342例,观察2组患者微小RNA谱(微小RNA-1、-21、-23、-29、-30、-130、-133、-195、-199、-208和-320)表达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增高[(166.85±12.75)mm Hg vs(158.74±13.71)mm Hg(1 mm Hg=0.133 kPa),P=0.000、(105.73±14.83)mm Hg vs(98.47±10.75)mm Hg,P=0.000];LVEF明显降低[(41.74±5.75)%vs(57.85±6.02)%,P=0.000];且CHF组微小RNA-1、微小RNA-21、微小RNA-23、微小RNA-29、微小RNA-130、微小RNA-195、微小RNA-199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2组微小RNA-30、微小RNA-133、微小RNA-208、微小RNA-320相对表达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小RNA-1、微小RNA-21、微小RNA-23、微小RNA-29、微小RNA-130、微小RNA-195、微小RNA-199相对表达量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微小RNA-1、微小RNA-21、微小RNA-23、微小RNA-29、微小RNA-130、微小RNA-195、微小RNA-199相对表达量增加是CHF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微小RNA-1、微小RNA-21、微小RNA-23、微小RNA-29、微小RNA-130、微小RNA-195、微小RNA-199表达量增加可能与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并发CHF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特点及其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CHF患者169例,分析≥60岁与〈60岁患者的临床特点。122例≥60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老年CHF患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少尿、消化系统症状等。观察组护理后心功能分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ETS评分、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CHF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容易合并重要脏器并发症,早期密切监测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确诊为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患者PCI预后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自2008年7月至2012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年龄>65岁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4927例,按性别分为两组,其中男性3049例,女性1878例,统计其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围术期抗栓治疗药物及其他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院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总结两组患者各自的特点及差异。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中,男性患者吸烟比例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较女性高(51.5% vs 15.3%,P<0.01;22.1% vs 15.3%,P<0.01);而女性患者体质量指数[(24.8±4.4) vs (24.5±3.7)kg/m2,P<0.05]和发病年龄更高[(72.6±4.8) vs (72.2±5.4)岁,P<0.01],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比例也较男性高(70.5%vs 60.8%,P<0.01;32.2%vs 24.9%,P<0.01)。两组术后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0.6% vs 0.1%,P<0.01)。结论在接受PCI的人群中,老年女性较男性拥有更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且PCI预后也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病因、合并疾病、临床特征与心衰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慢性心衰患者228例,每3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参数等。记录患者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终点发生情况。分析在不同性别中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和舒张功能不全明显升高(P<0.01)。对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心房颤动是心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74,95%CI:1.93224.459,P=0.003),急性期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CI:0.85124.459,P=0.003),急性期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CI:0.8510.989,P=0.024;OR=1.107,95%CI:1.0210.989,P=0.024;OR=1.107,95%CI:1.021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CI:1.117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CI:1.117139.495,P=0.040)。结论慢性心衰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患者控制心房颤动、优化舒张性心衰治疗对减少心衰复发,降低心源性死亡可能较男性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1例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年龄>65岁)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76±6.4)岁。分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51例)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桡动脉组70例)。观察并对比如下指标: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血肿、无脉征、动-静脉瘘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进入失败率,术后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体循环及肺循环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平均(47.8±21.3)min,对照组平均(40.1±24.8)min(P>0.05);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平均(3.3±1.9)h,对照组平均(22.5±8.1)h(P<0.001);桡动脉组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对照组为5.7%(P<0.05);桡动脉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3.9%(P<0.05);桡动脉组血管进入失败率为2.8%,对照组为5.7%(P<0.05);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为1.4%,对照组为8.5%(P<0.01),桡动脉组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3.9%(P<0.01),桡动脉组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4%(P<0.05)。住院期间两组无一例发生死亡。结论对于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径路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比,是否可以获得额外临床收益。方法选择老年女性患者46例,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24例,乌拉地尔50300μg/min,硝酸甘油组22例,硝酸甘油5300μg/min,硝酸甘油组22例,硝酸甘油520μg/min,总给药时间4820μg/min,总给药时间48140h,根据血压及心功能状况调整药物浓度。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7d观察血压、心率、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乌拉地尔组治疗后7d收缩压控制明显优于硝酸甘油组[(108.12±6.54)mm Hg vs(116.36±11.09)mm Hg,1mm Hg=0.133kPa,P<0.05],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较硝酸甘油组明显下降[(2378.42±956.12)ng/L vs(4546.14±457.73)ng/L,P<0.01]。结论在老年女性患者中,乌拉地尔较硝酸甘油在降低和稳定收缩压方面有更好的疗效。并且在减轻心脏后负荷及改善心功能方面都优于硝酸甘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差异,探讨病因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因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住院的心力哀竭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人选患者电话随访。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异;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确认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155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随访3年。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分别为1096例(70.62%)和456例(29.38%),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1113例(71.71%)和439例(28.29%)。平均随访3年,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总死亡率分别为33.85%和14.9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冠心病总死亡率为风湿性心脏病的1.53倍(95%CI 1.33~1.86;P〈0.01),结论与风湿性心脏病相比,冠心病引起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病因是影响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因应纳入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49名老年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进行分析,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TO、T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HRT间存在明显差别: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0.99±2.26vs-1.84±2.13,P<0.01);心衰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2.87±1.89)ms/RRvs(8.03±3.51)ms/RR,P<0.05]。TO、TS与LVEF、LVED有相关性。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HRT出现钝化趋势,TO、TS值变化作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和危险程度评估的一项参数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