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6)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广泛开展,但围术期镇痛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引导下,TKA术后快速康复标准也在逐步完善~([1,2])。对TKA患者实行ERAS模式管理,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大幅节约开支。TKA相关的ERAS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术后镇痛。阿片 相似文献
2.
背景 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认同,且推广前景广阔.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在MMA中的应用.内容 从氟比洛芬酯独特的超前镇痛、联合镇痛和靶向镇痛作用方面分别总结分析其在MMA中的应用,总结氟比洛芬酯的应用现状.趋向 氟比洛芬酯在MMA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3.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会产生剧烈的疼痛,造成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有效的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至关重要。低阿片多模式镇痛指应用多种作用机制不同靶点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使其发挥协同作用,最大程度缓解疼痛,减少有害刺激传入中枢降低疼痛发生,同时在保证镇痛的前提下,达到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最小化,降低阿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近年来,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理念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本文就低阿片多模式镇痛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应用状况做一综述,以期指导未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常用于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矫正畸形,但局部损伤大,且术后需早期康复锻炼,故围术期疼痛常见。为保证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单纯微创技术还不够,还需充分镇痛下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弘爱医院行择期心脏手术的149例成人患者,按照镇痛方式不同分为A组87例[舒芬太尼+凯纷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62例(凯纷+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术后记录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的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多模式镇痛和传统模式镇痛对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恢复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病人94例,采用随机数表将94例病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传统模式镇痛组,每组各47例,多模式镇痛方案为:帕瑞昔布钠40 g超前镇痛;关腹前切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100 g,10 ml);术后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氨酚羟考酮片,2次/天,每次50 mg。传统模式镇痛方案为:无超前镇痛,直接缝合切口,术后使用PCIA。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镇痛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评价指标。结果多模式镇痛组和传统模式镇痛组病人VAS评分分别为4.7±1.3和5.6±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式镇痛组镇痛满意病人的数量增加,而不满意的病人数量减少(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后首次离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5±10.4)小时、(47.5±15.12)小时、(106.3±24.2)小时、(48.7±13.5)小时和(6.9±3.4)天,传统模式镇痛组分别为(35.5±9.7)小时、(56.12±19.6)小时、(118.1±29.9)小时、(57.7±17.0)小时、(9.3±4.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后PICA的使用时间较传统模式镇痛组明显缩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89.53±26.45)μg v.s(107.46±32.94)μg]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发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多模式镇痛明显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早期快速康复,提高满意度,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个体化多模式镇痛的疗效。方法将470例于我科实施手术的患者以严重疼痛、重度疼痛、中度疼痛及轻度疼痛划分为A、B、C、D四组,各组在围手术期使用不同的镇痛模式,于术后不同时间段(2h、24h、48h、4d、8d、12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各组VAS评分低,疼痛程度弱。结论围手术期采用个体化多模式镇痛能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局部浸润镇痛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局部浸润镇痛组与无局部浸润镇痛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于术前3天给予塞来昔布口服(200 mg,2次/d),于手术室进行术侧股神经阻滞(3.3 g/L罗哌卡因30 ml)。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局部浸润镇痛组于术中假体安放完毕后行切口局部浸润镇痛(2.5 g/L罗哌卡因60 ml+0.1 mg肾上腺素);无局部浸润镇痛组不做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术后均不使用静脉患者自控式镇痛泵。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清醒后2、6、12、24、48、72 h及出院时的静息与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24、48、72 h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及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局部浸润镇痛组术后各时点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低于无局部浸润镇痛组,术后2 h至48 h静息VAS及24 h以后运动VA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局部浸润镇痛组术后24、48、72 h及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优于无局部浸润镇痛组,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早于无局部浸润镇痛组,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哌替啶35.0 mg/例)少于无局部浸润镇痛组(哌替啶66.7 mg/例),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30,6.7%)低于无局部浸润镇痛组(7/30,23.3%),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 d)少于无局部浸润镇痛组(6.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股神经阻滞联合局部浸润镇痛为主的多模式镇痛在初次单侧TKA术后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在创伤骨科应用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我院收治的骨与关节损伤需要手术患者,分A、B、C共3组,每组病例30例。A组(常规模式镇痛组)、B组(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组)、C组(多模式镇痛组)。观察术前、术后血浆中炎性因子指标,术后镇痛效果、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术后1 h、24 h、、48 h、72 h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患者术后1 h、24 h、48 h CP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患者术后1 h、24 hCP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 CPR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所有P<0.05)。三组术后1 h、24 h、48 h的Co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和C组患者术后1 h、24 h、48 h Cor水平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 Cor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所有P<0.05)。三组术后24 h、48 h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其中,B组和C组术后24 h、48 h明显低于A组,B组低于C组。B组患者术后1 h、2 4h、48 h IL-10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及A组和C组治疗后(P<0.05)。结论〓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在创伤骨科应用临床疗效好,抗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与单一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应激反应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0例。A组于术前24h内行心理干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并于手术切皮前切口内注射0.375%罗哌卡因30mL,手术结束时给负荷量芬太尼0.05mg后接电子止痛泵行PCIA(静脉自控镇痛);B手术结束时给负荷量芬太尼0.05mg后接电子止痛泵行PCIA。结果:A组患者于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1),BCS舒适状态评分高于B组(P〈0.05),48h内PCA(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乳腺癌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和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优于单一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局部区域阻滞和帕瑞昔布钠的超前多模式镇痛治疗在腹腔镜结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60例行腹腔镜结肠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A组,n=20)、罗哌卡因阻滞组(B组,n=20)及罗哌卡因阻滞+帕瑞昔布钠组(C组,n=20)。记录各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拔管即刻和拔管后5 min躁动及镇静评分;术后镇痛舒芬太尼剂量、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不良反应及切口愈合情况。测定各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4 h(T3)及24 h(T4)的PGE2和Cor浓度。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以上资料用(x珋±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果术后各时点VAS评分B、C组低于A组,C组低于B组,P0.05。C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躁动评分低于A组,镇静评分高于A组,P0.05。术后镇痛舒芬太尼剂量C组少于A组,PCA有效按压次数B、C组少于A组,C组少于B组,P0.05。血浆PGE2值:三组患者T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2~T4时与T1比较升高,P0.05;C组T2~T4时低于A、B组同时点,P0.05。血清Cor值:A、B组T2-T4及C组T2、T3与T1比较升高,P0.05;C组T4与T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2~T4时点B、C组低于A组,C组低于B组,P0.05。各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局部区域阻滞及帕瑞昔布钠的超前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腹腔镜结肠肿瘤手术后疼痛,减轻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的应激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观察多模式镇痛在脑瘫患儿下肢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8—2016-08间接受下肢矫形术的6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注射丙泊酚、咪达唑仑、维库溴铵及瑞芬太尼;观察组加用舒芬太尼、氯胺酮和盐酸罗哌卡因进行多模式镇痛。比较2组患儿术后2 h和1 d的镇静评分、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 h和1 d的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下肢矫形术的脑瘫患儿实施多模式镇痛,效果显著,可降低患儿术后疼痛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外翻矫形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外翻行跖骨远端截骨手术患者60例,男10例,女50例,均行单足手术,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在围手术期接受多模式疼痛控制。B组仅常规术后3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每日2次,持续3 d。对两组患者术后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中的静息痛、运动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术后24 h、48 h的静息疼痛评分及术后24 h、48 h运动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外翻矫形围手术期应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4.
15.
16.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通过合成生物材料加固腹股沟后壁的新型手术方式,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适应证广泛、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复发率低,是腹股沟疝外科的发展方向。虽然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创伤,但术后局部切口疼痛仍旧困扰着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文献显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疼痛多为轻、中度,重度疼痛的发生率为2%~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研究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HTA)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组(MA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d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 mg,2次/d),手术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多模式镇痛组(n=30),于假体安置完成,缝合关节囊后于关节囊周围、切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2.5 g/L,80ml(含0.1 mg肾上腺素),逐层关闭切口;对照组(n=30),不做切口浸润直接缝合切口.两组患者均不使用静脉患者自控式镇痛泵.观察2组患者术后1、4、24、48、72 h和出院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24、48、72 h及出院时术侧髋关节活动度,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及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多模式镇痛组(MA组)患者术后48 h内切口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MA组患者疼痛程度稍低于对照组,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屈伸、外展活动MA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MA组16人要求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显著低于对照组(26人)(P<0.05),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发生率MA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等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THA术后疼痛,减少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同时不增加THA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多模式镇痛是THA术后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